第十九课 佛教与礼俗规范

繁体

第十九课 佛教与礼俗规范

礼俗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其形成往往受到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或因宗教信仰而日久成俗。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但深入民间,融入生活,自成一套婚丧喜庆的仪礼规范,而且对于中国民间流传的男婚女嫁、八字算命、冲喜、冥婚、哭墓、看风水等迷信色彩浓厚的民间习俗,无形中也发挥了移风易俗的功用。

首先有关婚嫁的礼俗,佛教鼓励青年男女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以信仰为力量,期许彼此遵守承诺,互相尊重与包容,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在生儿育女方面,佛教认为眷属都是有缘来相聚,身为父母者,平时就要有健康的心理及端正的行为;尤其在母亲怀孕后,更要培养善因良缘。因此,父母于平素礼佛诵经、听经闻法、乐善好施、长养慈悲善根,具足清净福慧的身心,将来子女出生,其肉体与精神必能受到父母良好性格遗传的影响,这就是最好的胎教。

孩子一旦出生,可以参考具有佛教意义的词语命名;弥月时可至寺院礼佛,甚至举行寄名礼,过寄给佛祖,作为将来皈依三宝的因缘,并以素斋供众,切忌杀鸡宰猪,大宴宾客,或为滋补母体。因为飞禽走兽虽是畜生,同为有情生命,应给予尊重,若为口腹之欲,恣意宰杀,令彼子母离散死亡,结下怨仇,自己也难以获得安乐幸福。

子女成年后,可参加寺院举行的成年礼,亦可自行诵经礼佛回向。尤其,佛化家庭最好能从小就确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尽早皈依三宝,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六说:「我见众生主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

有生必然有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历程,一般民间基于「生死事大」,或为显示身分地位,一旦眷属亲人过世,往往极尽铺张浪费,例如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甚或迷信看风水、坚持土葬、择日、死后八小时内不能入殓、焚烧纸钱纸屋等,这些迷信与执著不但丝毫无益于亡者,对于眷属的精神物力更是一大耗损。

佛教认为丧葬仪礼贵在真心诚意的悼念,尤其应当重视临终关怀,让亡者平静安心尊严的往生,让家属尽快平复哀伤的情绪,正常生活。因此,佛教主张火葬,不求奢华;入殓时不一定用豪华棺木,或特置新衣、寿衣、珍宝等;佛事法会应当力求庄严而不繁琐,最好参加寺院的随堂超荐,或是配合亲朋好友的时间,共聚一堂,为亡者念佛致意,并不一定要经过头七、二七乃至七七等重重祭拜仪礼。尤其,佛教主张真正对亡者有意义的缅怀是让他遗爱在人间,例如为他布施,护持文教事业;为他出书,发扬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会、奖助学金,乃至器官捐赠等。这些作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资粮。

关于喜庆方面,民间庆贺寿诞的方式很多,有人大宴宾客,有人唱歌跳舞,有人请戏班敲锣打鼓,总不离喧譁吵闹,反而失去庆生的意义。佛教并不主张过生日,因为生日正是母亲生产受难的日子。因此,佛教徒可于母难日诵经礼忏,或参加寺院举行的报恩法会、大悲忏法会,乃至打斋供众、助印佛书、布施供养等。如果真要为自己作寿,应在六十岁以上,之后每逢十年再过寿,如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等。过生日最好能团体举行,集合同一年龄的寿星,定期供佛斋僧;若宴请亲友,最好不设荤席,不收贺礼,以庄严节约为原则。

此外,一般的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乃至新车启用等,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就职、颁奖、开会可依佛教仪式,于会场安设佛像,唱三宝颂,礼请法师开示,也可以选择寺院讲堂为会场,既庄严又方便。

总之,佛教主张礼俗规范应以不虚荣、不执著、不舖张、不迷信为原则。尤其,佛教徒应将信仰融入生活之中,让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有佛法指导的人生,必然时时心安,处处自在。

2024-03-17 13:52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