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佛教与农林
第十三课 佛教与农林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林生产提供民生所需,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佛教除了在丰富人类精神文明方面有重大的贡献之外,和农林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对农林业的发展,始终发挥著无远弗届的影响与贡献。
佛陀时代,印度僧团藉著托钵乞食而行化,佛陀虽然不事农耕,却将耕种的真义彰显无遗。根据《杂阿含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在游行教化途中遇到一位农夫质问他耕田下种法,佛陀以偈回答:「信心为种子,苦行是时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保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真实为其乘,乐住无懈怠,精进无废荒,安稳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佛陀以正视人生的老农自居,善耕心田,并期望众生皆获菩提道果。佛教因而开展出敬田、悲田、恩田、福田等思想。
佛教传入以农立国的中国,由于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的差异,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禅生活,晋代道安大师初出家时,即经常「齎经入田,因息就览」。到了唐代百丈禅师,其树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坡作务精神,更具代表性。其它如黄檗开田、仰山除草、桂琛筛穀作米、布袋插秧等禅宗公案,以及「冬瓜直儱侗」、「出草入草」、「黑豆勘定」等禅门用语,皆与农林有关,在在显示出丛林生活教育和农禅作务的紧密关系。甚至发展到后来,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更设有专门管理农圃及庄园的园头和庄头等职务,僧众自行垦田耕种,自给自足,奠定寺院经济的基础。
此外,中国农业在历代高僧大德躬行履践下,开垦出许多新的耕地,例如南泉普愿禅师在池阳南泉蓑笠饭牛,开垦荒野为良田,达三十年之久;安岩山华严院院主无尽,在蓬道奥山北的马迹开辟废田八百亩;山西普济寺院主清弁法师,四十年间兴废起弊,垦山田,造水磑,嘉蔬有圃;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永净法师,开山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唐代佛日普光禅师,芟芜除草,将一千亩海埔地闢为良田;天童寺因开垦海埔地,岁收三千斛等。由于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以较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农业耕种。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都起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魏时,僧官沙门统昙曜奏请北魏文成帝在州镇设立「僧只户」制度;唐宋时,寺院丛林运用水力附设碾米厂、磨坊;宋朝时,维溪、师振、养誉等法师兴建水利,灌溉农田;乃至园圃种植业的发展,经由中外僧侣的弘法交流,成功地把菠菜、新罗茄子、胡桃、胡椒、胡萝卜、菠罗蜜、贝多树等新植物品种引进中国,同时创新园艺技术。尤其,据传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的时候,曾携带粮食及蔬果种子百千种,并教导藏人纺纱刺绣的方法,被藏人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日本学僧到中国学习佛法归国时,也喜欢将中国的农林产品带回日本,其中尤以茶种最受欢迎。直至今日,茶道成为日本的国粹,喝茶更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初佛教僧侣的推广与传播,可说是最主要的因素。
「青青翠竹无非妙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森林是提供修道者冥思修行的好地方,当初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即在雪山的苦行林修行六年,锤炼心志。佛陀成道后,教化之初并无寺院道场,佛陀带领弟子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栖息之所,夜晚则宿于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直至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于迦兰陀竹林建「竹林精舍」供养佛陀,始有寺院,最初称此寂静林地为「兰若」,传入中国后则称为「丛林」。
丛林一般建筑在幽静的山林僻野,所谓「深山藏古寺」、「天下名山僧占多」,历代僧侣利用荒山隙地培植林木,建筑寺院。例如:隋代智顗大师在浙江天台山创建国清寺等十二座道场、北魏佛陀禅师于河南嵩山营构少林寺、东晋慧远大师于江西庐山闢建东林寺、清朝宗仰上人于南京摄山重建栖霞寺以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等。森林蕴育佛教的发展,而寺院道场的清净庄严,也为国家社会带来丰富的观光资源和财富。
此外,佛教对森林的贡献,可以从佛经中得到印证。如《阿弥陀经》中的七宝行树,呈现的是一幅清凉苍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专家。过去中国的佛教寺院,早已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县)年年都有水害,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与郡守苏遇等谋划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楠、桧等一万,消除水患,造福百姓。
随著时代的发展,十八世纪后,由于工业革命,急遽开发,森林资源遭到空前的掠夺,根据美国的一项资料统计显示,自一九七○年至一九九五年,世界上有将近三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种动植物已经在地球上消失。对于生态保育的呼吁,印度诗圣泰戈尔于二十世纪初倡导森林文明,有识之士也提出生态伦理学,佛教更从教义上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不杀故不滥砍,不偷故不盗伐,僧侣对山林的保育,植树造林,可说不遗余力。
总之,佛教之于农林,不仅在外相上开垦农地,推展农业,以及在开发、保育森林等方面多所贡献,尤其佛教惜福爱物的思想,培养农民勤俭感恩的美德,并藉由播种耕作的经验,以植物的种子引喻种子识,阐明因缘果报的定律,佛陀也常借用农林引喻说法,对农民精神上的鼓励安慰、道德观念的提升与教育,尤其发挥了莫大的影响,这正是佛教对农林生产以及社会人心所做的重要贡献。
2024-03-17 13:52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