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管理学」是因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有组织、有系统的运作方式。一个企业团体,有良好的管理,必然迅速发展,长久兴隆;一个国家有良好的管理,必然民富国强,安和乐利。而国家的管理方法,可说就是政治体系。在宗教上,则以自我内心的管理为主,以外在人事的管理为辅。
佛教组织的管理学,自僧团成立,即已有健全的系统(四方僧伽、现前僧伽)。例如,「管理」首重团体的「共识」,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即已揭櫫思想统一(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经济均衡(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另外,更重要的是净化身心的管理,这在佛陀成道的过程,便已做了最好的管理示范。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僧团管理上又有长足的发展。以下选出《阿弥陀经》和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管理方法,以及中国佛教丛林和佛陀的制戒作为管理的范例。
一、阿弥陀佛的管理法
(一)在建筑的管理上:极乐世界注重都市的规划要宽阔庄严,讲究建筑的雄伟堂皇,配以重重迭叠的美感,以及七宝彩色的搭配,如经云:「极乐国土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阿弥陀佛实在是个善于规划的建筑工程设计师。
(二)在自然的管理上:极乐世界把大自然规划得像一座美丽的花园,行树罗列,八功德水,花叶缤纷,大地金色,五彩鲜丽的鸟儿飞翔天际,昼夜六时鸣唱,令听闻者心意清净欢喜;还有修道者的梵音、法语互相回荡,悦耳动听。没有环境污染吵杂,没有生态失衡灾变,没有水火风灾及地震之害,完全是一个庄严安乐的清净世界。
(三)在人群的管理上:极乐世界的居民注重品德,相互尊重,都是诸上善人,他们在道业上已达不退转的阿鞞跋致境界,因此没有男女纠纷,没有暴力伤害,更没有贪赃枉法,人人友爱合群,互敬互重,这是有德贤者所共同居住的佛国。
(四)在社会的管理上:极乐世界的宝树罗网,经由轻柔悦意的微风吹拂,扬起微妙的雅音妙乐,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佛法,使听闻者自然生起念诵三宝之心。此地没有交通事故,也没有作奸犯科,社会安和乐利,与其它世界往来亲善,犹如今日的国际交流,如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珷,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二、观音经的管理法
(一)从「一心称名」看观世音的管理:在人间,不论是上司与部属,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或是朋友同侪之间,若想获得对方的尊重与爱护,达到人际关系的圆融,首先应该学习爱语布施,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一心称名」。人与人之间唯有至诚赞歎,「口中有你,心意诚敬」,双方才能心意相通,圆满融和。
(二)从「救苦救难」看观世音的管理: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大无畏、大力量,寻声救苦,以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如:风灾、水患、火难等,菩萨无不伸以援手,主动帮忙他人解决困难,救脱困境,自然能获得众生的信仰崇拜。
(三)从「满足愿望」看观世音的管理: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音声而随缘度化,圆满众生所愿。对于恐惧者即布施无畏;对于多欲、瞋恚、愚痴者,即令称念其圣号,便得远离一切三毒之害;乃至欲生男求女者,皆能满其所愿。
(四)从「随机应现」看观世音的管理:一个团体,群我的关系能够和谐,必能发挥巨大的力量。观世音菩萨的随机应现是佛教「同事摄」的体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因此,管理者要能具备随其所需要的「机缘」而适时「应现」,为其纾困解厄,圆满所求。
三、丛林清规的管理法
(一)从「选贤与能」看丛林的管理:古今丛林接纳十方参学的衲子,因此住持亦须经由十方名德共同推举适任者。同时,寺院重要纲领政策,或领导大众,维系纲纪的职务,也多经由僧众议决、选举投票而产生。这种重视大众意见的民主管理,加强了寺院行政的公信力。
(二)从「平等分工」看丛林的管理:佛教提倡生佛平等、人我一如的理念,无贫富、阶级、名位的差别,唯有内在修证境界的不同。丛林事务统分四十八单,各单职务由常住依职事发心、能力、德行、才学的不同而派任,大众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彼此互尊互重,使寺务正常运转。
(三)从「公有公用」看丛林的管理:丛林寺院的一切净财、物品来自十方,因此概归常住所有,由常住为大众储蓄道粮、维护寺产、规划福利,使僧众得以安心办道,这种公有公用的管理法,也就是六和敬中「利和同均」的经济理念,可以凝聚个人的力量,为团体创造更大的利益。
(四)从「赏罚公平」看丛林的管理:僧团寺院以和合共住为基础,共同奉行戒律、清规以及六和敬的法则,如有违犯,必须接受大众审议处罚;反之,若有功于常住,亦给予褒扬勉励。由于严格赏罚,公平公正,可以巩固大众向心于常住道场。
四、戒律仪制的管理法
(一)从「布萨举过」看戒律仪制的管理:每半月僧团召开羯磨会议,举行布萨仪式,犯过违纪者于此时向大众至诚表露、忏悔之后,即恢复清净,这种藉由大众的力量,圆满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僧团恒常维持清净和平。
(二)从「僧事僧决」看戒律仪制的管理:每个团体都有其法制、规约,以及事务运作的规则。羯磨制度是僧团「僧事僧决」的最高法制组织,不论是意见不同、行为不法,或者种种生活问题等,通过这个制度,彼此可以达到共识。
(三)从「灭诤过程」看戒律仪制的管理:团体中如有争议事件,以下列的灭诤法来解决:1.双方各说一次,纠纷由长者、尊宿大德裁决。2.若有人举过,自说有无,只要对三宝、良知负责。3.言行不正、精神异常,待其正心,作令佛前忏悔。4.犯者自我发露表白,向当事者或本师表达忏悔。5.犯者不服其过,亦无悔意,言行矛盾,令停参于公众集会,乃至终身不得受奖及名位等职。6.彼此互相争论,是非难断,在有德高僧五至七人前,以多数决其是非,如再不服,永摈团体之外。7.双方互道其错,互为作礼致歉,即视已恢复清净。这七种灭诤法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特质,有助于团体组织的融洽和谐。
(四)从「法制平等」看戒律仪制的管理:有公平而标准的法制,方能形成完备的规章,也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僧团的序列等级、升等制度、赏罚功过,概依事业、学业、道业等作为考核内容,评监程序公开公平,赏罚严明,故能行事一致,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
佛教的管理方法,从启发心灵及服务大众着眼。两千多年来,佛教以佛、法、僧三宝作为信仰的依归,以经、律、论三藏为管理的法则,令僧徒有明确的方向目标,亦有最佳的修行指南。这个管理方法可用之于国家、社会、各行各业,乃至于个人的身心管理。其功效如何,则端视取材者本身对佛教管理方法体悟的深浅而定。
2024-03-17 13:52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