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
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传递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教育,是人类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方向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就得以发扬提升,世界的和谐进步就易达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
佛陀成道后,因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在住世四十九年中,广宣教化,目的是为了教育众生开发真如自性,以获得解脱自在的人生。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无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其实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举凡世间一切的知识、德性、思想、技能,都可总摄于佛陀的教育范围之内。
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举止品德的修养,是为「戒学」;次重身心的调御,名为「定学」;进而重视真如自性的开发,即为「慧学」。佛陀不但善于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缘等十二分教,以及四摄法、四悉檀等法门,其教育特别注重教材及教学法,即所谓的应病与药,观机逗教。例如:佛陀说长者法,即举出「长者十德」;说儿童法,则提出「四小不可轻」;说朋友法,则说明「友有四品」;说夫妻法,则譬喻「夫妻如共命鸟」。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对于亲子之道、主仆之道,都有很好的教示。
又佛陀对商人,则说经营之道;对农夫,则说耕种之道;对政治家,则说治国之道;对于愚笨的周利槃陀伽,则教以「拂尘扫垢」;对于琴师出身的二百亿耳,则用譬喻「修行如弹琴」;对于失去爱子的妇人,则以「吉祥草」善巧度化她。
佛陀不但善于教化众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经》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建立自我信心。佛陀重视心性的调伏,譬若良马见鞭影而驰,但凶狠不驯的野马就必须经过调伏,调伏就是一种教育,因此《金刚经》一开始便指出「降伏其心」之道。
佛陀的教育方法灵活巧妙,而且有教无类。他针对众生的根机,或是施与「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或是施与「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或是施与「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或是施与「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或是以「授记教育」给予弟子鼓励期许。佛陀对于弟子,绝少打骂、拒绝、责备、否定,大都用鼓励关怀的方式,让弟子知错能改,而不伤其尊严。
佛陀以身教代替言教的行仪东传以来,历代高僧大德莫不承此风范,用以教育弟子。例如:仙崖禅师「夜凉了多加一件衣服」,感化夜游学僧;金代禅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令弟子自我认错;赵州禅师「小便别人无法替代」,表明成佛须直下承当;良宽禅师「年纪大了,鞋带都系不动」,教导外甥洗心革面;南隐禅师「茶杯满了」;园头禅师「教育子弟如照顾花草」等,都是最好的身教,所以能在无形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中国古代的丛林寺院,一如学校,是供给十方青年学子进修的地方。尤其从丛林的建筑、人事组织,乃至寺院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处处都展现了教育的意涵。
在建筑方面,「云水堂」,说明了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逍遥自在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著丛林里接待宾客都是奉为上宾。丛林里职事的称呼,非「主」即「头」,例如「藏主」、「庄主」、「库头」、「饭头」、「净头」等,说明佛教对僧众人格职务的尊重,这些都是佛教教育的特色之一。
从佛殿里供奉的佛菩萨圣像,也可以了解丛林的教育意义。例如:一般寺庙的山门入口,都是供奉笑脸迎人的弥勒菩萨;入了山门,迎面的是威武凛然,金刚怒目的韦驮菩萨。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而一般寺院的大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右边为「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左边为「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多闻重解,头陀重行,解行并重,知行合一,福慧双修,这就是佛陀的教育。
丛林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生活、思想、伦理、道德、人格,乃至威仪的陶冶。因此,丛林的教育法又有所谓「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福慧双修的力行教育」。凡此,无非是希望透过丛林大众共修的陶铸,锻炼僧格,成就法器。因此,丛林有「大冶洪炉」之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过人才的教育、培养,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得以传衍至今;今日佛光山为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多年来本著「生活教育重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重于功利教育、普济教育重于利己教育、自觉教育重于接受教育」的方针,积极推展僧伽教育、信众教育、社会教育、儿童教育、青年教育等,甚至有心想替政府设立「慈心学校」,希望透过悲智双运的佛化教育,开发人性的真善美,从净化人心的教育做起,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营造真正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人间净土。
2024-03-17 13:52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