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繁体

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神通是修习禅定与智慧而得的一种超乎常识、体能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佛教言神通有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这是行者修持佛道自然而获得的。六神通以慧为本,五神通(没有漏尽通)系依修习四禅而得,外道亦可得五通,但漏尽通唯佛教圣者可得。神通还有种种层次,《大乘义章》将神通分为报通、药通、咒通、修通四种;《宗镜录》则将神通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五种。

神通的层次复杂,种类不一,并非人生究竟解脱之道,然而神通却比平实的佛法更能满足一般人的好奇心理,因此菩萨有时以神通作为弘化度生的方便法门,如佛教初传中国时,迦叶摩腾、竺法兰和道士较量,显神通以破邪术;有时以神通为苦难的众生带来希望,如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解救众生苦难;有时用神通在乱世里救民于倒悬,如佛图澄为救苍生,剖心、生莲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使他们放下屠刀。

虽然如此,神通毕竟只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是一时的方便,并非究竟佛法,像佛世弟子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以神通譁众取宠,反而障道,不得涅槃,即是一例。神通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因为神通是不能违背因果的,所以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个人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因此,欲求证神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不致走入神通的歧途:

一、安于慈悲:《大智度论》云:「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一切修持一旦离开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狼毒蛇。

二、住于净戒:有了持戒的修养,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身心,便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因为在净戒里才知道取舍。

三、行于忍耐:若无忍耐的功力,动辄展现神通,导致伤人害己。

四、用于智慧:神通不能袪除根本烦恼系缚,如无智慧,有了神通反而徒增烦恼,所以能在平常生活中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三业,一切以道德行事,才是真正的神通。

佛法的流传依靠真理,不在神通。佛陀住世时,一切生活并无异于常人,《金刚经》卷首即详载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以慈悲、智慧、道德、人格来化导众生,不用神通惑众。提婆达多常请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却叫他观「苦、空、无常、无我」,学习神通不见得就能通达佛法,具有神通,固然能惩奸济弱,但使用不当,则足以危害世间。

其实神通并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日常周遭的一切,像四时运转、昼夜递嬗、花开花谢、月盈月亏,乃至于动植物所呈现的奇妙世界,都非常神奇,吃茶解渴、吃饭当饱、善于游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可说这都是神通。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表征,是能力的超常运用,因此,当知修行不在乎有无神通,在于道德人格的培养,在于证悟般若空理的智慧。人间佛教倡导守五戒,行十善,能严谨持戒即是培养甚深禅定的基础,有了禅定功夫,般若智慧得以显发,才会明白道德是无尽的宝藏,道德不能圆满,神通亦不能成就,可以说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重要。

2024-03-17 13:52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