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人生

繁体

第十二课 人生

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生从死来,死又从生去,一切众生皆因十二因缘而生生灭灭,在轮回中牵系著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如时钟一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

有情生命流转的主体是业,业由无明之惑所造,由业又生苦,而苦又从无明(指观念不能通达)而来,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

因此,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生又从何而来呢?从善恶行为的「有」业而来。而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取」又因为贪「爱」而来;爱则因感「受」外境的苦乐所起;受又因接「触」外境所生;触则源于完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有;六入则由「名色」所形成,名即受想行识,色指色身,名色即构成有情的身心部份;名色又由业「识」投胎所招感;而识之所以投胎,则由过去种种善恶业「行」的力量所驱使;而各种的行为造作,则归于无明烦恼,缺乏智慧而来。

因为欠缺智慧的光明,所以生生世世轮回生死。因为开发般若自性,所以解脱烦恼,超越三界。生从何处来?从个人的业力或愿力而来。死往何处去?也是因个人的业力或愿力而去。

二、世间为何有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的不同?

这些问题常常使人误解世间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愤世嫉俗或偏激行恶。其实在佛教的因果观看来,一切都很合理,每件事都有其因缘。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古德有因果十来偈,可以简要解答上述问题: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低下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业力可以左右人生中的穷通祸福。业报又分: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以及共业与不共业。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皆由前业所感,属于「满业」,也就是人人不同的「别报业」。

三、善恶业能相抵吗?会影响子孙吗?

为善有如取用有益于健康的粗淡食品、饮料,甚感无味,一段时间之后,带来可贵的健康,方知粗淡有真味。

为恶有如取用美味的致癌食品与饮料,当下甚为甘甜可口,一段时间之后,却带来各种致命的并发症,方知美味的表相之下,隐藏了许多杀手。善恶业并非以相抵了之,罪业如盐,善业如水,一把盐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盐味稀释淡化,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太多的恶业,会减损累世以来的善德。又积极行善,自然消弭往昔恶业。

无论是善业、恶业,都会影响到子孙,因为同业相招之故。行善则招感有德者为后代;行恶者,则招感败德者为子孙。

四、业力与愿力有何不同?

业力是因造作善恶之业,以招感相应果报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中阿含经》又说:「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重。」意即心意。身、口二业皆由意业为前导,故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业善。

然而轮回转世的善恶条件,并非自由意志抉择,而是因业力的牵引,故《大乘义章》云:「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

愿力则因强烈善念而发的誓愿,例如菩萨共愿皆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本。《俱舍论》云:「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可见诸佛菩萨大愿皆以大智大悲为首。四弘誓愿是一切大愿的总愿,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愿力可以成就一切事业,净土宗也鼓励往生极乐的人乘愿再来。

星云自一九九八年起,撰写百种祈愿文,提供给各行各业佛教信徒作为佛前祈愿或当作早晚课诵的参考,希望人人能以善愿力共同来成就人间这一块净土,成为和乐安详的美好世界;更希望人人都能开发内心的能源,见到自己圆满清净的本来面目。

五、人生对生死应有什么看法?

人对于生死毋须害怕,只要以平常心来面对,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既未尝生,死亦未尝死,生死一如,何忧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把握每一个当下,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间乐意奉献智慧力量,把生命的过程当作一所大学,各人选修适合自己根性的科系,许多技艺、专长、学识、善根,可以持续到来生。因此,许多天才都是因为前生专精所学,累积善因善种,于今世现行所致。发菩萨心者,为普利群伦,每一行业,每一专长,均应修应学,因而有诸大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感应事迹。

人死后,受生投胎的业力有三种:一、随重业受生;二、随习惯受生;三、随意念受生。因此,除了业报之外,习惯与意念都十分重要。

六、人生与因缘果报有什么关系?

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心如地,播植善种或恶种,全在于我们自己,至于得到什么样的收成,也没有理由怨叹,所以说「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

因缘果报,在起心动念间,在日常生活间,重重无尽,比互联网的计算机还要复杂。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表示菩萨深知凡事都必然是有因果关系,所以慎于始,而凡事洞察于机先,不昧不滞,自然能掌握未来。凡夫众生往往糊里胡涂的昧著良心造业,心存侥幸,以为只要隐瞒住他人耳目,恶报就不会降临。一旦恶报来临,又往往忘记自己造恶在先,怨恨老天不公。如此恶果相缠,有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而不自知。

慈航法师示寂之前,曾作一首偈语奉劝大家:

奉劝一切众生,时时反省为要,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因缘果报,历历不爽,要有美满的人生,就要培植好因好缘,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

2024-03-17 13:52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五不教悔罪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五不教悔罪戒《梵网经》 第五、不教悔罪戒「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

每日持诵楞严经感应有哪些

诸位师兄都知道楞严经是佛学的经典之一,而且楞严经作为佛学的万法根本,它自己本身就有着莫大的威力。所以就会有很多的人进行诵持楞严经。而就在很多人修习楞严经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修持的时候遇到莫大的感应,因此很..

我的心理保健操——刘心武

我把自己城内的居处称做“绿叶居”。居室里的巴西木和大叶绿萝都表明了我对绿叶的偏爱。早在1979年,我就写过一个短篇,叫《我爱每一片绿叶》。爱叶之心,至今不变。我一般在晚上10点开始写作,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之中..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明朝时候,有一个逃难的落魄家族,姓柳。因为祖上战乱,饥荒,散失了土地,成为流浪家族,一路流浪,从四川流浪到湖南。为了生计,他们从事商业,手工业,私人贩子。后来,..

恣意追逐功名利禄五欲,则苦患无穷

佛陀时代,有一次波斯匿王在静坐中思惟:世间上很少有人得到丰厚的俸禄却不心生憍慢,很少有人不贪着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很少有人不因嫉妒而恼害他人;大部分的人功成名就后总是骄傲自满,对于五欲之乐总是..

我是这样求子的

我是这样求子的我算过命,说我的婚姻不好,命里有三个孩子。我已经有一个女儿,而且,我过去愚痴,曾经堕胎两次,罪过极大。我的婚姻的确很不美满,在闹离婚期间,开始接触佛法。丈夫很想要第二个,最好是儿子。因为..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是悲的母亲,慈悲是佛的祖母。 佛的母亲是谁啊?是摩耶夫人,佛的生身(即色身)是摩耶夫人怀胎然后生子所得。 但是佛之所以能够成就清静的、圆满的功德法身,是因为智慧,所以佛法身的母..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学习了忍辱学处后,正好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切身体会了一次法义中讲到的“众生被嗔心控制不能自主”的感受。周日去公司加班,计划是审阅上周五下属要提交给我的工作成果,结果一看心里怒火就燃烧起..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在我国神话体系中,一直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存在。这二位是中国佛教以及道教共同承认的两尊阴间神祇。他们的形象分别为牛头人身和马头人身。此二尊阴神专..

读地藏经怎么回向

每次读完地藏经后,大家都要记得回向,这样不但能让你的功德会变得更大,还能让你进行祈愿,帮别人超度等等,总之读完地藏经后回向好处是很多的。而读完地藏经后要怎么回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读地藏经怎么发愿

师兄在念诵地藏经前是需要发愿的,这个内容可以是师兄自己的心愿,直接念诵出来,也可以是念诵固定的发愿文,不管师兄是选择哪种发愿方法,都是要去进行这个步骤的,那么下面我就简单的为师兄分享一下发愿文吧!“祈..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