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宗派

繁体

第四课 宗派

一、何谓大乘佛教?何谓小乘佛教?

「乘」,即车乘,是运载之意。指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小乘即狭小之车,指能运载二乘根机以达小果的教法,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又作「声闻乘」。相对而言,自利利他二者兼顾的菩萨道则称为「大乘」。

大乘诸经论中比较大、小二乘之别者颇多,如《大智度论》卷四、卷十八等所载,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利益一切;声闻法中无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则在在强调大慈悲心;声闻法中皆为自利,大乘法中广为众生;声闻法中无欲广知诸法之心,仅有速求远离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

佛陀为愍念众生,依众生根器的种类差异而宣说权实,目的仍希望归于大乘佛道。

印度佛教的发展可分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后期大乘等阶段。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后,却在东亚及南亚发扬光大。经由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路线者,以巴利文典籍为主,称为「南传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者,以梵文典籍为主,称为「北传佛教」;传入西藏者,则称「西藏佛教」。今日南传、北传、藏传佛教,渐趋融和。

二、中国佛教有那些宗派?

中国佛教共分为十宗。由于佛教传入东土,与中国文化融和,祖师大德们在义理的发挥,或修持的方法上,各有所专,自成一家,形成宗派,但并非思想上的分歧。例如:禅、净、密各宗,皆具修持特色;其中律宗深入研究律仪、心法,属于行为与起心动念的制约、引导,贯通于其它各宗各派。华严、天台、唯识、三论、俱舍、成实等六个宗派,均属义理的阐释,各有重点,兼弘则可触类旁通。

以上合计十宗,其中俱舍、成实宗为小乘,其余八宗皆为大乘。大乘八宗的特色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涵盖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大小乘十宗,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中,或扮演阶段性的过渡桥梁角色,或在思想领域绽放奇葩,或在生活修行上成为具体实践的日课,各有特色,相辅相成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共同彰显了佛法的奥义。

三、什么是禅宗、净土宗、密宗与律宗?

禅宗因菩提达摩东来,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精要,以「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由此衣钵相传,心法相付,传法于二祖慧可。经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以顿悟禅大弘于南方,形成「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

净土宗因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后经昙鸾、善导、少康等祖师的提倡,形成一大宗派,主张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后以三经一论发展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法门,广受古今佛教大众欢迎,至今仍盛行于北传佛教各个国家,各个阶层。

密宗因善无畏、金刚智来到中国,在八世纪初才成立宗派,注重身、口、意三密相应,对于仪规、观想、结印、持咒,特别重视。提倡修四加行来加速成就,或求得当生成佛,因而也盛行于各地。

律宗至南山道宣律师发扬《四分律》,以大乘教义解释小乘律典,完成「南山五大部」,依据戒律精神,阐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尤其戒体至为重要,提倡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以戒为师,在受持各种戒法与日常修持上,统摄其它各宗各派。

四、什么是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与三论宗?

华严宗由盛唐贤首法藏国师大成其体系,阐扬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六相、十玄思想,说明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所呈现的一真法界相状,称为性起法门。

天台宗以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思想为中心,由智顗大师大成天台判教体系,成为我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最有特色的贡献。同时又在一心、十法界、百界千如的思想上,开展出性具思想,正好与华严宗的性起思想相对。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因玄奘大师翻译印度瑜伽系统的经论,门人窥基大力阐扬万法唯识的思想,大成唯识宗。唯识学可说是佛教的心理学,对于心识有深入的分析,阿赖耶识种子如瀑流,由此说明生命的流转、轮回业报的力量以及解脱的根本,主张一切万法皆由阿赖耶识缘起。尤其转识成智的思想更是一大特色,通常以有宗著称。

三论宗又称中观宗,因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印度般若中观系统的经论,阐扬缘起性空思想,以破邪显正、八不中道的无得正观、中道实相来彰显佛法真理。本宗由吉藏大师大成思想体系,相对于唯识有宗,通常以空宗著称。

五、什么是俱舍宗与成实宗?

俱舍宗是根据世亲菩萨著作的《俱舍论》而成立,专弘我空法有思想,因六朝陈代的真谛三藏将《俱舍论》译成中文而盛行。后期因唐代玄奘大师重译此论,又有门人作疏,称为「新俱舍」时期。以小乘有宗之名著称。

成实宗根据诃黎跋摩著作的《成实论》立宗,弘扬我法二空思想,不仅网罗部派佛教菁华,也含有大乘见解,因此本宗定位于由小乘空走向大乘空的过渡著作,以小乘空宗之名著称。

六、修行禅、净、密,孰轻孰重?

所谓「密富禅贫方便净」,学密者注重坛场的布置、法器的材质,各式各样,种类繁多,并且讲究以金、银、铜、宝石来铸造、镶嵌法器,每次修法都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做准备,对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学密者无论在经济上或时间上,都要十分充裕。

禅者的修行生活则是重简单、随缘,无论山林水边、闹市都会,只要双腿一盘,即可参禅。今日更讲究工禅、商禅、生活禅,能够把握每一个当下,参究人我相处之道,善观起心动念,便是当下解脱的禅机禅境。

净土宗的念佛方法,无论什么行业,什么年龄,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修持。尤其对于繁忙的现代人,更是契机。许多人传出预知时至,或瑞相显现的事迹,因而鼓舞各行各业的人,精进念佛或行佛,对于现实的人间,积极参于,努力奉献,更加难能可贵。

有人只修禅,没有修净土念佛;有人念佛,不肯参禅;现在也有人禅净双修,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中国佛教一向在禅净之外,还持咒修密,所以现在禅净密三修也很应机。

禅、净、密三种修行法,各具特色,端看各人的选择。

七、三教一家,五教同源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儒家讲修齐治平,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家讲返璞归真,这些都是在善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导人向善的宗教,故云「一家」。五教则泛指世界各大宗教,也都以善为出发点。

举例而言,儒家思想可纲维人伦,等于佛教的人乘思想;天主教、耶稣教主张生天,等于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思想。各宗教在多元化的人间,均扮演著导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为身教,或为家教,或为含容各门学科的心灵教育。人间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问题,所谓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业,属于菩萨乘的思想,主张「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业,进而实践菩萨道的慧业。以上系将各大宗教汇归为五乘佛教,皆可引导众生到达理想世界,其根本究竟乃觉行圆满的大乘佛道,故曰五教同源。

八、人间佛教的定义是什么?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修行、成道、度化众生均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

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以及普济性等六种特性。

人间佛教重视现实人生合理的生活。无论是南传、北传,显教、密教,都须具有人间性。人间佛教是地球人类走向未来的一道光明。

什么是人间佛教?佛陀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五乘共法、各宗各派、三十七道品、因缘果报、禅净中道等,一切的佛法都是人间佛教。在度化众生的方法上,则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作为日常人际关系顺畅的不二法门,也是菩萨利生的实践。「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这首佛光四句偈可作为人间佛教精神内涵的说明。

2024-03-17 13:52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五不教悔罪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五不教悔罪戒《梵网经》 第五、不教悔罪戒「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

每日持诵楞严经感应有哪些

诸位师兄都知道楞严经是佛学的经典之一,而且楞严经作为佛学的万法根本,它自己本身就有着莫大的威力。所以就会有很多的人进行诵持楞严经。而就在很多人修习楞严经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修持的时候遇到莫大的感应,因此很..

我的心理保健操——刘心武

我把自己城内的居处称做“绿叶居”。居室里的巴西木和大叶绿萝都表明了我对绿叶的偏爱。早在1979年,我就写过一个短篇,叫《我爱每一片绿叶》。爱叶之心,至今不变。我一般在晚上10点开始写作,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之中..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明朝时候,有一个逃难的落魄家族,姓柳。因为祖上战乱,饥荒,散失了土地,成为流浪家族,一路流浪,从四川流浪到湖南。为了生计,他们从事商业,手工业,私人贩子。后来,..

恣意追逐功名利禄五欲,则苦患无穷

佛陀时代,有一次波斯匿王在静坐中思惟:世间上很少有人得到丰厚的俸禄却不心生憍慢,很少有人不贪着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很少有人不因嫉妒而恼害他人;大部分的人功成名就后总是骄傲自满,对于五欲之乐总是..

我是这样求子的

我是这样求子的我算过命,说我的婚姻不好,命里有三个孩子。我已经有一个女儿,而且,我过去愚痴,曾经堕胎两次,罪过极大。我的婚姻的确很不美满,在闹离婚期间,开始接触佛法。丈夫很想要第二个,最好是儿子。因为..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是悲的母亲,慈悲是佛的祖母。 佛的母亲是谁啊?是摩耶夫人,佛的生身(即色身)是摩耶夫人怀胎然后生子所得。 但是佛之所以能够成就清静的、圆满的功德法身,是因为智慧,所以佛法身的母..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学习了忍辱学处后,正好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切身体会了一次法义中讲到的“众生被嗔心控制不能自主”的感受。周日去公司加班,计划是审阅上周五下属要提交给我的工作成果,结果一看心里怒火就燃烧起..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在我国神话体系中,一直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存在。这二位是中国佛教以及道教共同承认的两尊阴间神祇。他们的形象分别为牛头人身和马头人身。此二尊阴神专..

读地藏经怎么回向

每次读完地藏经后,大家都要记得回向,这样不但能让你的功德会变得更大,还能让你进行祈愿,帮别人超度等等,总之读完地藏经后回向好处是很多的。而读完地藏经后要怎么回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读地藏经怎么发愿

师兄在念诵地藏经前是需要发愿的,这个内容可以是师兄自己的心愿,直接念诵出来,也可以是念诵固定的发愿文,不管师兄是选择哪种发愿方法,都是要去进行这个步骤的,那么下面我就简单的为师兄分享一下发愿文吧!“祈..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