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文史
第三课 文史
一、何谓「本生故事」?
本生,又作本缘、本生谭、本生谈等。主要记述佛陀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的故事。汉译经典中,属于本生类有:《六度集经》、《譬喻经》、《贤愚经》、《杂宝藏经》、《菩萨本缘经》等。
根据巴利文经藏《小部尼柯耶》记载,本生故事中汇辑了佛陀过去世以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及象、猴、鹿、熊等各种动物身形,或救度众生危难,或为求法精进不懈等种种善业功德,共五百余则。内文多以散文、韵文写成,充满舍己利他的牺牲精神,包括菩萨行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等教法,因而有大乘佛教发源于此的说法。
此外,本生故事自古即深受尊崇和信仰,也被视为绘画、雕刻、文学乃至戏剧等最佳的题材。随著佛教不断的发展,佛陀的本生故事也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通俗文学、道德规范的源流。如:古希腊伊索寓言、阿拉伯童话、寓言文学、日本古今物语等作品。由此深厚的渊源,使得本生故事在研究世界文学源流、传播、比较文学、交流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二、何谓「变文」、「俗讲」、「讲经文」?
变文即指取材佛经故事,并逐渐加入我国民间故事,加以舖陈改写,使其通俗生动,适合教化社会大众的文章。最初源于中唐时期各寺院讲经说法时,以变文与变相图配合说明、讲唱,教化大众,是唐代以来受佛教影响而流行的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演变至后代,凡民间说唱文学者皆可泛称之。
变文形式约有三种:1.散文与韵文相间;2.全部散文;3.全部韵文,对后代中国文学中「鼓子词」、「宝卷」、「弹词」乃至「章回小说」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著名的佛经变文有:《法华经》变文、《弥陀经》变文、《维摩经》变文、目连救母变文等,而以「身餧饿虎变文」年代最久。取自民间的故事则有伍子胥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王昭君变文、舜子至孝变文等。
「俗讲」的名词亦起源于唐朝,指以在家信众为对象,用平易通俗体裁解唱佛经内容的法会。《法华》、《涅槃》、《金刚》、《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是最常开讲的经典。俗讲程序与一般经疏相同,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段,最先宣演一段经文,继而解说,后以韵文吟唱。
俗讲法会中所留下的经文底本,称为「讲经文」,具有通俗色彩,后来成为纯粹以「说唱」故事为主的通俗「讲经变文」,因而孕育出我国白话文学的先河--宋元话本。
三、何谓「译场」?
译场,指翻译经典之处。佛教东传之初,译经仍属个人事业,随著佛教的发展,译经事业逐渐受到重视,而有译经场的设立。自后秦姚兴为鸠摩罗什大师建逍遥园作为译场后,许多译场皆为官方护持。如:隋炀帝为彦琮法师建翻经馆,唐太宗于慈恩寺为玄奘大师建译场,唐中宗为义净大师建翻经院,宋太宗为法天敕建译经院等,并随著译经事业的发展,译场的规模与制度更加完备。
译场的组织,设有译主、证义、证文、书字梵学僧、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九职,通称译场九位,参于翻译者需具「八备十条」的资格。在这样严格的制度下,译经成为集体创作的事业,为人类留下许多高质量的文化遗产,而译场也成为传播佛法的场所,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专门学校,对后代佛教的影响相当深远。
四、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是那一部?
现存最早的汉文佛教经典是《四十二章经》。全经共一卷,分四十二章节,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本经由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所共同翻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经中简要说明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如: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诸义,并阐示出家学道的要义,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是佛教的入门书。除汉译本外,尚有满、蒙、藏、日、英等译本。
五、经典的「六成就」是什么?有何意义?
「六成就」是指诸经共通的序分,具有六事成就,如宗密在《盂兰盆经疏》所言:「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六成就包括:
1.信成就,即经文「如是」,亦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
2.闻成就,即经文「我闻」,亦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陀说法,故称闻成就。
3.时成就,即经文「一时」,亦即指说法的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4.主成就,指经文「佛陀」,亦指说法之主。佛陀是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5.处成就,指经文中说法之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陀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6.众成就,即指经文中与众若干人俱,亦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
此六缘具足而使教法兴盛,故称为六成就。
六、什么叫「疑经」、「伪经」?有何历史价值?
假借佛说而伪造的经典,称为「伪经」;来源可疑而被怀疑为伪经者,则称为「疑经」。一般将二者合称为「疑伪经」或「伪疑经」。
在印度即有不少假托佛说的经典,有意混乱佛所宣说的教理,现今的伪经,乃指中国、日本等国模仿经论所制作,并假托译自西域胡本或印度梵文,其中或杂混外来思想、其它宗教,乃至民间信仰的经典,但被视为是由印度及西域传来的「真经」而被收录于藏经之中。
最初提出疑经问题者为经录的编者,他们认为疑经会使真经紊乱,也会令佛所说的真理晦涩。近代研究疑伪经的日本学者牧田谛亮提出六类疑伪经:1.为符合统治者之意而造;2.为批判统治者施政而作;3.符合中国传统五伦思想;4.鼓吹特定教义信仰;5.标示特定个人之名;6.为疗病、祈福等。
以学术立场言,疑伪经的内容、年代、数量、原因等问题,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就历史而言,疑伪经则提供了许多宝贵材料,成为了解当时思想背景、民间信仰的有效方法。
七、为什么会有「石经」的出现?其价值为何?
「石经」是指镂刻于岩石表面的经文,包括儒、释、道等三家经典,其中尤以佛教最多。石经的开雕,一方面是受北魏开凿石窟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历经多次法难事件后,末法思想兴起,为让「正法久住」,长久保存经典而鑴刻石经。
现存佛教石经中,以河北房山石经规模最大,有「石经山」之称。由隋大业十二年(六一六)静琬大师发心鑴刻。经唐、辽、金、元、明、清等历代续刻,现今完好的石经版有一万五千余块,共刻佛经数千卷,是目前保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在东方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外,元代至正五年(一三四五)于河北居庸关过街塔内壁所刻石经,大小字体计有梵、汉、蒙、回纥、西藏、西夏等六种文字,也是极珍贵的语文资料,颇受重视。依据石经的外型,共分有壁面刻、摩崖刻、碑板刻及幢柱刻等四种。
在韩国、日本亦有石刻经典,前者以全罗南道求礼郡华严寺的《华严经》最为有名;后者则以宝龟九年(七七八)刻于奈良宇智川摩崖的《涅槃经》碑为最早。唯开雕规模不似中国。
八、什么叫「格义」佛教?
以道家或外教的义理来解释佛教道理,称为「格义」。
佛教东传中国之初,知识分子常以其类似老庄思想而接受之。至公元三、四世纪魏晋时代,清谈之风盛行,尤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学者雅士,常以老庄思想来说明般若的空理。此种过渡时期的学风称为「格义」。佛教被老庄空理的清谈之风所影响,举凡佛教讲述、佛典注释,常引用老子、庄子、《易经》的用语,皆称为「格义佛教」。后世亦有以儒家思想比附佛法者,亦被视为是格义佛教的一种。
以格义方式弘扬佛法的代表人物有竺法雅、康法朗等。东晋道安大师最初以老庄义理讲述佛教,注释佛典,因恐格义歪曲佛教教义,乃主张应以佛教原义正确翻译佛典,并藉由佛典本身探究佛理。直到鸠摩罗什大师之后,中国佛教才摆脱格义模式。
九、何谓「度牒」?「戒牒」?
「度牒」是指由政府发给僧侣的证明文件,表示其乃依法得到公家经试通过认可,非由私人剃度出家。
度牒起源于北魏。唐天宝六年(七四七)诏令天下僧尼须经由尚书省祠部出具「祠部牒」的度牒以为证明。出家僧尼须领取度牒后,方可受戒,受戒后再领取戒牒,此皆由官方颁发。故度牒又称「祠部牒」。僧尼以度牒为身分凭证,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免除税赋、徭役等。僧侣行脚时,必须随身携带度牒,以便随时证明其为公度僧侣。至清代为止,代代沿用。
「戒牒」是指僧尼出家受戒后所得到的证件。根据《释氏稽古略》卷三载,唐宣宗大中十年(八五六),曾敕任辩章法师为三教首座,命僧尼受戒给牒,此为我国僧尼正式受戒给牒的滥觞。
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一三六八-一四二四),曾三度颁敕僧众受戒者,须随身携带牒文作为执照,遇关津隘口之处,须经验明才准予放行,戒牒遂成为僧尼的旅行护照。清朝雍正时,戒牒改由传戒寺院发给。
民国之后,已无度牒的颁予,仅存戒牒之制,而由中国佛教会或传戒寺院颁发。
2024-03-17 13:52阿弥陀佛的七宝池,是一种什么样的宝物?大多数人不知道
阿弥陀佛的七宝池,是一种什么样的宝物?大多数人不知道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有这样一段经文:“是诸宝池底布金沙,四面周匝有四阶道,四宝庄严甚可爱乐。诸池周匝有妙宝树,间饰行列香气芬馥,七宝庄严甚可爱..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五不教悔罪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五不教悔罪戒《梵网经》 第五、不教悔罪戒「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
每日持诵楞严经感应有哪些
诸位师兄都知道楞严经是佛学的经典之一,而且楞严经作为佛学的万法根本,它自己本身就有着莫大的威力。所以就会有很多的人进行诵持楞严经。而就在很多人修习楞严经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修持的时候遇到莫大的感应,因此很..
我的心理保健操——刘心武
我把自己城内的居处称做“绿叶居”。居室里的巴西木和大叶绿萝都表明了我对绿叶的偏爱。早在1979年,我就写过一个短篇,叫《我爱每一片绿叶》。爱叶之心,至今不变。我一般在晚上10点开始写作,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之中..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明朝时候,有一个逃难的落魄家族,姓柳。因为祖上战乱,饥荒,散失了土地,成为流浪家族,一路流浪,从四川流浪到湖南。为了生计,他们从事商业,手工业,私人贩子。后来,..
恣意追逐功名利禄五欲,则苦患无穷
佛陀时代,有一次波斯匿王在静坐中思惟:世间上很少有人得到丰厚的俸禄却不心生憍慢,很少有人不贪着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很少有人不因嫉妒而恼害他人;大部分的人功成名就后总是骄傲自满,对于五欲之乐总是..
我是这样求子的
我是这样求子的我算过命,说我的婚姻不好,命里有三个孩子。我已经有一个女儿,而且,我过去愚痴,曾经堕胎两次,罪过极大。我的婚姻的确很不美满,在闹离婚期间,开始接触佛法。丈夫很想要第二个,最好是儿子。因为..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是悲的母亲,慈悲是佛的祖母。 佛的母亲是谁啊?是摩耶夫人,佛的生身(即色身)是摩耶夫人怀胎然后生子所得。 但是佛之所以能够成就清静的、圆满的功德法身,是因为智慧,所以佛法身的母..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学习了忍辱学处后,正好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切身体会了一次法义中讲到的“众生被嗔心控制不能自主”的感受。周日去公司加班,计划是审阅上周五下属要提交给我的工作成果,结果一看心里怒火就燃烧起..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在我国神话体系中,一直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存在。这二位是中国佛教以及道教共同承认的两尊阴间神祇。他们的形象分别为牛头人身和马头人身。此二尊阴神专..
读地藏经怎么回向
每次读完地藏经后,大家都要记得回向,这样不但能让你的功德会变得更大,还能让你进行祈愿,帮别人超度等等,总之读完地藏经后回向好处是很多的。而读完地藏经后要怎么回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读地藏经怎么发愿
师兄在念诵地藏经前是需要发愿的,这个内容可以是师兄自己的心愿,直接念诵出来,也可以是念诵固定的发愿文,不管师兄是选择哪种发愿方法,都是要去进行这个步骤的,那么下面我就简单的为师兄分享一下发愿文吧!“祈..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