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菩萨道的经论介绍

繁体

第十九课菩萨道的经论介绍

大乘经论里有许多蕴含菩萨道的思想,今列举《圆觉经》、《解深密经》、《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论》等三经、三论,略说菩萨思想的经证。

一、《圆觉经》:

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朝罽宾佛陀多罗译。是唐、宋、元、明以来,贤首、天台、禅宗等教下、宗下,盛行讲说研讨的经典。

本经的内容,是佛陀为文殊、普贤、弥勒等十二大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主张人人本具圆觉妙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由于凡夫以四大、六尘作为身心假相,就像病目妄见「空中华」、「第二月」。

如何证得与佛陀平等无别的圆满觉性?佛陀对普觉菩萨说明:欲求圆觉,要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皆令入究竟圆觉。对弥勒菩萨开示:修学圆觉法门,应求诸善知识,发广大心,正立菩提愿,承受善知识教诲,能免于堕入邪见,不妄自修诸魔业。

佛陀最后嘱咐圆觉菩萨:佛陀灭度以后,末世众生求道不成,当精勤忏悔往昔恶业,安住大悲心,为诸大众施大饶益,才能圆满菩萨发心。

二、《解深密经》:

本经共五卷,分八品,唐玄奘大师译,以大乘境、行、果甚深奥妙的法义为全经的宗趣。乃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更是大乘唯识学证知阿赖耶识的理论根源。

《解深密经》初四品明所观境,次二品辨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在序分时,即明示如来庄严所依,「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依定慧等持之力,入三解脱门。

《解深密经》的〈地波罗蜜多品〉中,佛陀为观自在菩萨说明六度为一切菩萨的学处,并以修学五法:一者、信解正法;二者、修十法行;三者、护菩提心;四者、近善知识;五者、勤修善品:作为资益六度万行的完成。

三、《胜鬘经》:

本经全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共十五章,立「如来藏」之说,以「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宣说如来藏的密意。本经融和《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及《华严经》「净心妙有」的思想,并集其大成。

全经的宗旨,有四种含义:一者、摄受正法,救度众生;二者、奉行大乘,胜二乘果;三者、破烦恼缠,显如来身;四者、净秽平等,解缚一如。

胜鬘以十大受、三大愿,开展菩萨大道,坚持净戒、不慢尊长、不瞋众生,以无厌心为众生说宁舍身、命、财,护持正法等,都显示菩萨的愿行就像勇猛的狮子,信受大乘,心无怯弱。

四、《大乘起信论》:

简称《起信论》,马鸣菩萨造,南朝真谛大师译,共一卷,以「一心、二门、三大」为理论基础,建立一心二门、真妄同体、净染同一的思想,发挥真如缘起论「心性本净」的境界。

《起信论》主张「心性本净」,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但须种种方便熏修,才能得其明净。论中提出四种方便,可远离信心怯弱,毕竟不堕二乘之地:一者、信真如之理,起于大悲;二者、惭愧悔过,止一切恶;三者、爱敬三宝,能消业障;四者、大愿自在,遍一切众。还有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方法,成就四不坏信。

《起信论》总述菩萨发心修行的过程,是依「众生总摄一切法」,统合净染的分别。就如同《华严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五、《瑜伽师地论》:

本论篇幅很大,共一百卷,弥勒菩萨说,无著菩萨记,唐朝玄奘大师译,内容分五部分,其中以〈本地分〉的十七地义最为重要,说明三乘十七地所依、所行的境界。

十七地概分为境、行、果。境即三乘人所观的境,行则为三乘行者的修行,以修习闻、思、修三种慧行为共法。在第十五地中的「菩萨地」提及:菩萨以发心为依止,并以平等分布,心喜施与;修和敬业,善顺他心;知恩知报,不怀怨结;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诸苦难中,悉能安忍;性不顽钝,性不愚痴等六波罗蜜多,满足福慧资粮,成熟菩萨种性。

菩萨种性优于二乘,由大悲心熏发,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于涅槃不多愿乐,于众生不生厌离。

六、《菩提道次第论》:

这是西藏宗喀巴大师所著。全论述说三士道,即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的修学过程。此为总摄佛教全体要义,故名《菩提道次第论》。

三士道共同基础有二:一、为亲近善知识;二、为思惟人身难得。下士道为离三恶趣,升人天之道。须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止恶修善;中士道为涅槃道,以戒、定、慧三学,出离三界生死;上士道为菩提道,欲救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以六度成熟自身,以四摄法利乐有情。

「三士道」的修行是不分宗派传承,都要学习的善品道法,故又称「共同道」。

此外,与菩萨道有关的经论尚有:《华严经》中菩萨以清净身、语、意成就愿海;《法华经》中菩萨常以无畏施与众生;《维摩经》中菩萨因众生病故病;《大智度论》中明言菩萨以六波罗蜜为实践方法;《摄大乘论》中,以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为菩萨共遵学处;《入菩提行论》中,则说先忏悔罪障,恭敬三宝、师长,并以随喜修学一切善法方便,方入菩萨广大行门,圆满菩提。

2024-03-17 13:52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

我老家的一则县志记载故事,大家怎么看??明朝时候,有一个逃难的落魄家族,姓柳。因为祖上战乱,饥荒,散失了土地,成为流浪家族,一路流浪,从四川流浪到湖南。为了生计,他们从事商业,手工业,私人贩子。后来,..

恣意追逐功名利禄五欲,则苦患无穷

佛陀时代,有一次波斯匿王在静坐中思惟:世间上很少有人得到丰厚的俸禄却不心生憍慢,很少有人不贪着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很少有人不因嫉妒而恼害他人;大部分的人功成名就后总是骄傲自满,对于五欲之乐总是..

我是这样求子的

我是这样求子的我算过命,说我的婚姻不好,命里有三个孩子。我已经有一个女儿,而且,我过去愚痴,曾经堕胎两次,罪过极大。我的婚姻的确很不美满,在闹离婚期间,开始接触佛法。丈夫很想要第二个,最好是儿子。因为..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是悲的母亲,慈悲是佛的祖母。 佛的母亲是谁啊?是摩耶夫人,佛的生身(即色身)是摩耶夫人怀胎然后生子所得。 但是佛之所以能够成就清静的、圆满的功德法身,是因为智慧,所以佛法身的母..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学习了忍辱学处后,正好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切身体会了一次法义中讲到的“众生被嗔心控制不能自主”的感受。周日去公司加班,计划是审阅上周五下属要提交给我的工作成果,结果一看心里怒火就燃烧起..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在我国神话体系中,一直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存在。这二位是中国佛教以及道教共同承认的两尊阴间神祇。他们的形象分别为牛头人身和马头人身。此二尊阴神专..

读地藏经怎么回向

每次读完地藏经后,大家都要记得回向,这样不但能让你的功德会变得更大,还能让你进行祈愿,帮别人超度等等,总之读完地藏经后回向好处是很多的。而读完地藏经后要怎么回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读地藏经怎么发愿

师兄在念诵地藏经前是需要发愿的,这个内容可以是师兄自己的心愿,直接念诵出来,也可以是念诵固定的发愿文,不管师兄是选择哪种发愿方法,都是要去进行这个步骤的,那么下面我就简单的为师兄分享一下发愿文吧!“祈..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