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印度部派佛教

繁体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

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后来更因时空因缘改变,后代佛弟子根性不同,对佛法义理也以不同角度诠释、探究,由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逐渐形成印度部派佛教的发展。

根本分裂: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僧团对外的弘化日广,面对各民族、语言、风俗、文化的差异,佛弟子对佛法义理及戒律行持也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僧团首度分裂成主张积极前进,以革新派比丘为主的「大众部」,和思想偏向传统保守,以长老比丘为首的「上座部」。

依据北传佛教说法,部派分裂的主因在于教理上的见解不同。《大毗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记载,认为僧团发展应以自由、进步为特色的大天比丘,以「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一偈所说的「大天五事」,表达对阿罗汉证果五项教义的新见解;持反对意见的上座部长老,为此与新进思想派比丘争论不已。在阿育王亲自协调的决议中,新进派比丘获胜,上座部长老比丘因此不得不离开鸡园寺,远赴西北迦湿弥罗国,僧团正式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另外,南传佛教则认为,部派分裂是由于佛陀入灭后的百年之间,东方毗舍离跋耆族的跋阇子比丘提倡「十事」新说,与西方主张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引发行持上的争议。耶舍比丘获得离婆多长老协助,邀请七百位圣贤比丘为律典作一结集,并在集会上一致决议「十事非法」;而主张此十事可行的比丘也同时举行结集,因此而造成分裂。

佛教史上将这次的分裂称为「根本分裂」。

枝末分裂

上座部与大众部根本分裂后,教团流传渐广,但由于师承不一而对义理解释不同,加上各地多样性的风土人情,各教派出现了因地制宜的主张。在各自发展论学、思想下,派系愈分愈多,到了佛陀入灭百年后至四百年间,「上座部」与「大众部」又衍成二十部(或说十八部)的「枝末分裂」。

一、上座部分裂

《异部宗轮论》记载:上座部在佛陀入灭后约三百年至四百年初,发生七次分裂,分成十一部。

第一次分裂出现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说一切有部。这是上座部系最大的派别,所传的论藏典籍也最多,后来被视为上座部的代表。原来的根本上座部,因势力大减而隐退至喜马拉雅山中,称为「雪山部」。

第二次分裂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了「犊子部」;后来,因对「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一偈的看法各有不同,犊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称为第三次分裂。

第四次分裂是从说一切有部直接分出「化地部」。「化地部」主张「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并说「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此观念已具备大乘佛教思想。

第五次分裂则指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法藏部相当重视「咒藏」和「菩萨藏」,开启了后代大乘密教的先河。第六和第七次分裂时间大约在佛陀入灭后第三百年末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直接分出「饮光部」和「经量部」。「经量部」的开祖鸠摩罗驮,因善用譬喻说法,而使「譬喻」成为此部派的最大特征,被视为后来大乘佛教譬喻文学的基础。

二、大众部的分裂

「大众部」又称「摩诃僧只部」,是大众部的根本部派,大天为其开祖,以「缘起观」为论点,主张「现在有体,过、未无体」。「大众部」的分裂前后有四次,大约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年中至满二百年间,共衍出九部,是激发大乘佛教兴起的主流。

第一次分裂时,以「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的主张与大众部主旨不合,独立分出「一说部」;而「说出世部」则以「世间但有假名,出世间法则皆真实」另成一派;「鸡胤部」则认为阿毗达磨是佛陀的真实教法,经律为方便教法,并主张应舍方便,依正理精勤修行,才能疾断烦恼。

第二和第三次分裂,各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最后一次分裂则是在佛入灭后满二百年,大众部因重新论议「大天五事」,或有表示赞成,或有表示反对者,因而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

从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出来的部派中,有的以教理特色命名,有的以地名为部派名,更有以创始者立名者。各部派虽各自建立思想体系,但对于佛教的基本义理如「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涅槃」等,仍持一致的看法。

从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以「部派佛教」称之。在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潮流之下,部派佛教展现了佛教思想发展初期的黄金时代,有如百花齐放,缤纷而灿烂!

2024-03-17 13:52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