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净土宗
第十三课 净土宗
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为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所以又称莲宗。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的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净土思想广见于大乘诸经。净土,是指清净国土,也就是以清净功德所庄严的处所。其中极乐世界弥陀净土自古以来即被视为诸佛净土的代表。
弥陀净土思想乃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三经所成立。《无量寿经》主要叙述阿弥陀佛成道的本缘、四十八大愿,广宣秽土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劝修往生法门,及揭示三辈往生的条件。《阿弥陀经》以阿弥陀佛的西方胜境为主体,以往生不退为宗,以「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为用。《观无量寿佛经》则陈述往生西方的净业正因「三福行」及「十六观行」法门。四世纪间,世亲菩萨造《往生论》,力劝往生西方。此「三经一论」先后传入中国,成为净土宗成立的重要典据。
东晋弘扬弥陀净土最力者,是庐山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与大众共修念佛三昧,据《般舟三昧经》修行,以期能往生见佛,是我国「结社念佛」的始祖,也是我国净土的主流。
北魏永平年间,菩提流支来华,授昙鸾《观无量寿佛经》,传承完备的净土经论,使中国净土法门有划时代的进展。昙鸾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的差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修行的易行道,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生净土。其后,道绰著《安乐集》一书,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依难易二道的说法,立圣道、净土二门的教判。至唐代善导大师集其大成,立正行、杂行,撰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净土法事赞》及《往生礼赞偈》等,甚受净土宗重视,故经其阐扬而确立的净土宗,特称善导流,对净土宗影响至钜。
唐开元初,慧日大师自印归国,见当时禅家视净土为引导愚心的「方便说」,于是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以一切修行皆回向往生净土。于是中国净土宗在唐代形成三种教系,即:慧远系统、善导系统、慈愍系统。
其后,三祖承远大师承慈愍慧日三藏之说,专修净土,营立「弥陀台」,远近皆附。四祖法照大师于南岳般舟念佛道场勤修般舟三昧,禅定中感应弥陀亲授五会念佛方法,乃创「五会念佛」法门。五祖少康大师于乌龙山建念佛道场,率众日夜行道唱赞。
六祖宋永明延寿大师,撰《万善同归集》,主张理事兼融、禅净双修,又作〈四料简〉,宋代僧俗的禅净双修皆承其遗风。七祖省常大师结社集众专修净业,往昔庐山白莲社的盛况于焉再现。八祖明代莲池大师(即云栖袾宏)精修念佛三昧,一生行持净土,重视经教,撰《阿弥陀经疏钞》,强调「信、愿、行」三资粮为往生净土之要;力倡「禅净同归」之说,融和二宗,令净土宗凌驾诸宗之上,成为主流。蕅益智旭大师承袭莲池教说,著《阿弥陀经要解》,选定《净土十要》,为净土行者必读之书;又精研八宗教义,著作等身,主张禅、教、律三学一源说,并将此三学归结于净土法门,是为净土宗九祖。
清代以来,净土信仰受到在家居士热心提倡,如彭际清居士等,尊截流行策、省庵思齐、际醒彻悟为净土祖师。其中,省庵大师结莲社,制定〈净业堂规约〉,互相策励,屏绝诸缘,专修净业,世人皆谓永明大师之再来。民国初年有印光大师,主张以净土法门统摄禅、教、律各宗,力倡持名念佛,又致力社会慈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的风气,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政府迁台后,净土宗在台湾持续受到广大欢迎。
综观净土宗的发展,千余年来,阐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难以计数,也有广大的信众,但此宗不若他宗有师徒授受的法系,因此没有祖师的直接传承系统,一直到宋朝宗晓法师才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列为莲宗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大师。后人复举明代云栖袾宏大师为八祖、蕅益智旭大师为九祖,清代行策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为十一祖、彻悟大师为十二祖,近代则推清末民初印光大师为十三祖。这是净土宗不同于其它宗派之处。
净土法门历久不衰的原因,在于易修易持,有所谓「千经万论,导归极乐」的统摄八宗之势。除了祖师大德亲见弥陀、放光见佛、往生瑞相等事迹外,历代缁素及物类的往生实录,也都令人生起无比信心。
净土宗的行持以念佛法门为主,一般可分为四种念佛法,即:
一、持名念佛: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净念相续,如《阿弥陀经》所云。
二、观像念佛:谛观佛像,历历分明。
三、观想念佛:以观像念佛为基础,对所观佛像留下深刻印象,再至静处闭目忆念观想,如《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及《观佛三昧海经》所云。
四、实相念佛:观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念佛法,又名「法身观佛」。
其中以持名念佛最为普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深入民间,影响最广。
历代以来,净土修行者对于持名念佛也有多种方法,如:明持、默持、半明半默持,观想念、追顶念、礼拜念、记十念、十口气念等。星云则主张在不同的心境也可以有不同的念佛方式来修持,如:
一、欢欢喜喜的念(如历净土)
二、悲悲切切的念(如子忆母)
三、空空虚虚的念(如入法界)
四、诚诚恳恳的念(如见弥陀)
修持净土法门者,应广发菩提心,以「上求下化」的愿心来称念佛号,才能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应。念佛,不一定要到寺院里;但是,到寺院参加念佛法会,藉著大众共修的力量,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乐世界是我们幸福的国土,是身心永久的故乡;清净佛国是我们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的归宿。但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现世人生的千番历链,万般修行,才能达到莲华化生,不生不灭的境地。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时光,而在当下人间净土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净土行人希望求生净土,就要以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净化我们现世生活。尤其对现代的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殊胜法门。
2024-03-17 13:52阿弥陀佛:成就的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切愿、实行,往生必定可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现在国内修学佛法的,除西藏外,百分之九十都是修净土宗的,然现在..
阿罗汉的神通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问: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然后欣求极乐,最后回归于一声佛号。那回归这一声佛号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念佛号,像我们年纪大,念念就没声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太好争斗,欲望炽盛,又极力去控制自己,导致内心压抑负累。当这种压抑负累到一定程度,就又难以控制,会通过邪欲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确实是好争好斗,又压..
快绝望了,但只有忏悔改过才有用
我结婚两年了,和公婆分开过的,我丈夫有个哥哥没结婚(智障),我们有个可爱的宝宝,今年一岁多。我们99年认识,到结婚只用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听父母的,会选择他!我们吵架如家常便饭!结婚前两天是第..
想发财,却不去做能发财的事[达真堪布]
拼命地想发财,为了发财付出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能发财的事情却不去做。佛法多圆融,多方便啊!都可以做布施,我们还不做,多愚痴,多可怜啊!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太可怜了,不会学,不会修,自..
陈大惠居士:16行偈
陈大惠居士:16行偈*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生命已入倒计时, 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弟子问:师父,我每天早课诵普门品、念佛,也有时候早课内容想多加一部地藏经,请问:念完普门品、念完佛后念三皈依和回向,然后诵地藏经后再多念一遍三皈依回向,这样行吗?师答不用,念完地藏..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