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第十四课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
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一个人如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礼仪。因此,佛门中的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就是从行立坐卧来训练威仪。现代的礼仪规范,范围可扩大为生活六威仪: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理;视听如教,必须受益;思想如水,必须清净。
此外,《沙弥律仪》中也有关于生活礼仪的规定:
一、事师:不直呼法师名号,不议论僧团是非,非时非地不拜,不宜走在师前,不宜站在师的上首,不应与师辩解。
二、入众:不争先恐后,不争坐处,不于座上遥相呼笑;不奔跑跳跃,不比手画脚,不私下耳语;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三、起居:洗面当惜福,不浪费用水,不得喷水溅人;漱口时,不得讲话;如厕时,亦应静默;不可人前高声,随地涕唾。
四、共处:不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辩论。初见应该微笑问好,年幼年长问好,皆应以礼相待,要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要把欢喜带给别人。
五、饮食:不含食语,不嚼食有声,挑牙宜以袖掩口;行食未至,不生恼怒;不捡粗细,饮食时没有喜恶之分;不以舌舐食等。
六、礼佛: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礼拜;有人礼佛,不从其前经过;手持经像,可举示眉间,以为作礼;礼拜大德外,应对佛作礼。
七、听法:仪容端庄,坐必严正,不得乱语,谛闻审思,如说修行。
八、眠卧:不共邻单说话动众;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高声语笑;不得无故进入他房。
今日佛教徒的活动范围比以往更为扩大,人际往来随之日益频繁,生活的礼仪规范也就愈形重要。兹略分六类说明如下:
一、正式参访寺院的礼仪:参访寺院时,应先电话通知,或书信函,提早连络,衣著不宜过分暴露。进入佛寺应先至大殿礼佛,保持肃静。注意威仪,不勾肩搭背,不高声谈笑,不随意躺卧。不可携带荤食入寺,不抽烟、喝酒,或嚼槟榔。
二、家庭佛堂的礼仪:佛像应安置在室内宁静整洁、光线充足之处。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课诵以不干扰家人及邻居为要。佛像、经书不得随意丢弃、污损。
三、接待共处的礼仪:佛教徒在道场中多以合掌微笑、称念「阿弥陀佛」为相见礼仪。彼此见面时,宜依对方身份,给予适当称谓,例如:对出家众称法师、师父、大师、和尚等;对在家信众称师兄、师姐、居士、菩萨、师姑、教士等。说话时要诚恳谦和,注视对方,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多说好话,给人信心、方便,予人慈悲亲和的感觉。
四、婚丧喜庆的礼仪:婚丧喜庆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不迷信执著看风水、时辰,应该知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凡遇亲朋好友的婚丧喜庆,应当互相帮助。赠礼则应以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为考量,如佛书、念珠等。
五、衣服饮食的礼仪:在佛门中,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佛教徒应注重衣著的整洁、庄重,配合季节、场合穿著,予人健康、大方的印象。饮食的礼仪则着重在正意受食,即食前供养与观想,如称念佛光人四句偈或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六、集众会议的礼仪:民主时代,凡事多透过会议来达成共识,佛教向来注重民意,主张透过会议的人我交流,凝聚共同认知,开拓眼界,提升会议的质量。参加会议时,应尊重会议程序,秉持「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态度,坦陈己见,包容异己,表现民主的风范。
其它的生活礼仪还包括:电话的礼仪、宴客的礼仪、探病的礼仪、访友的礼仪、居家的礼仪、书信的礼仪、乘车的礼仪、旅游的礼仪、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等,已另撰文成书。
培养正确的生活礼仪,必须先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才能透过身语意三业之清净,达到身心合一的如法行仪。
2024-03-17 13:52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