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繁体

第十八课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的看法,透过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一、生命的宝贵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在《修行道地经》中,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是以人间佛教的主张是鼓励将为人母者及其家庭,应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备,珍惜并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1.孕妇饮食要正常,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须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2.若遇身体不适,避免自行服药,应以医生处方为主。

3.定期产前检查,接受医护人员的卫教指导。

4.生活正常,避免过度劳累,充份休息。

5.适当运动,注意安全,避免提拿、搬移重物或攀登高处。

6.平日行立坐卧可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胎教。

7.常行布施、慈悲、爱语等,可让心地更加柔软,有益于胎儿的成长。

8.怀孕期间应当保持乐观合群的心情,并可参加寺院共修,或当义工,扩大生活的范围。

9.胎儿出生后,母亲应充份补给营养,当避免杀生,忌吃刺激性食品。

10.胎儿出生后,可请法师为其皈依或命名。

二、老迈的保健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时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有人却人老心不老,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更有人累积一生的经验,贡献力量,就像《杂宝藏经弃老国缘》中,老人为国王解答了天神种种的问难与考验,展现了生命的智慧。如何才能老而不惧:

1.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来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2.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静坐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3.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肠胃的负担。

4.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著。

5.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6.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7.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8.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9.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10.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三、疾病的照顾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淫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要如何面对四大不调?

1.生活、饮食尽量要保持正常。

2.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清爽。

3.不可病急乱投医,信任并配合合格医生的诊治,按时服药。

4.依据病况作适当的复健运动。

5.依病况适时补充水份、休息及盥洗。

6.心中不乱起疑心、瞋心,不心慌、忧虑。

7.心常称念佛号,远离恐怖,令心安定,获得佛力加持。

8.要有与病为友的心情,逐渐放下对身体的执著。

9.若为业障病,则思惟其为无始来无明恶作所致,心生忏悔、惭愧,增加内心净化,减轻病情。

10.如果已经病危,当思有生必有死,发愿随佛往生极乐净土,发菩提心,乘愿再来。

除了身体的疾病以外,我们的心里也有贪、瞋、痴、慢、疑、恐怖、忧愁等苦恼,佛陀也教我们以戒定慧的方法对治。

四、死亡的处理

古诗有云:「眼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轮到我。」有人寿尽归天,有人福尽堕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来去自如。面对「死亡」的心情,大多数的人都是恐惧多过于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绝谈论。事实上,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并不是年老才会遇到,因此,面对死亡要:

1.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净,乃因缘和合,面对世间变化,放下执著。

2.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与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脱。

3.思惟死亡如出牢狱,解脱身体的枷锁。

4.思惟死如乔迁,从破旧的房屋搬到更新的华厦。

5.思惟死如更衣,更换身体破旧的衣服。

6.思惟死如出国,可以到西方极乐国土。

7.思惟死如新陈代谢,更换生命的内涵。

8.思惟死非结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开始。

9.思惟佛法僧,心放轻松,不起贪恋、恐怖、愤恨。

10.思惟净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国,逍遥自在。

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所谓「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生命的递嬗与转化,我们就更能处理生老病死,进而珍惜生命的可贵。

2024-03-17 13:52

阿弥陀佛:成就的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切愿、实行,往生必定可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现在国内修学佛法的,除西藏外,百分之九十都是修净土宗的,然现在..

阿罗汉的神通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问: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然后欣求极乐,最后回归于一声佛号。那回归这一声佛号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念佛号,像我们年纪大,念念就没声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太好争斗,欲望炽盛,又极力去控制自己,导致内心压抑负累。当这种压抑负累到一定程度,就又难以控制,会通过邪欲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确实是好争好斗,又压..

快绝望了,但只有忏悔改过才有用

我结婚两年了,和公婆分开过的,我丈夫有个哥哥没结婚(智障),我们有个可爱的宝宝,今年一岁多。我们99年认识,到结婚只用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听父母的,会选择他!我们吵架如家常便饭!结婚前两天是第..

想发财,却不去做能发财的事[达真堪布]

拼命地想发财,为了发财付出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能发财的事情却不去做。佛法多圆融,多方便啊!都可以做布施,我们还不做,多愚痴,多可怜啊!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太可怜了,不会学,不会修,自..

陈大惠居士:16行偈

陈大惠居士:16行偈*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生命已入倒计时, 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弟子问:师父,我每天早课诵普门品、念佛,也有时候早课内容想多加一部地藏经,请问:念完普门品、念完佛后念三皈依和回向,然后诵地藏经后再多念一遍三皈依回向,这样行吗?师答不用,念完地藏..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