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佛教徒应读专书
第二十一课 佛教徒应读专书
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应读专书,以为指南。
首先可阅读《太虚大师全书》,此套书计六十四册,内分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律释、制议、学行、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等二十编。读之可建立对佛教、佛法的初步认识,并透过人间佛教思想启蒙者的经验,了解佛教的时代意义。
对佛教有通盘的概观后,应该展读历代高僧的传记,藉著古圣先贤的求法事迹,培养吾人的宗教情操,立下远大的弘法志向。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传》,详载历代高僧史话;佛光版的《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以白话小说的方式,活泼地呈现一百位高僧的道范与净行,是现代高僧传的优良读物。
从人物固然可以了解佛教史的发展,但是若想贯通佛教历史的演变,则教史不可不读。南朝梁僧佑所撰的《弘明集》是阐明佛法的护法论集,为了解儒、释、道三教异同的重要史料。唐代道宣撰著的《广弘明集》,记述历代佛教的兴衰、佛道间的论争,及佛教义理的讨论等。下面仅介绍数册当代教史著作,以裨研读:《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顺)、《中国禅宗史》(印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南传佛教史》(净海)。
对佛教的流传、演变与发展,有了客观的认知后,便可以开始深入经藏,专研法义。经论的研读,应从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阿含经》着手。先读《杂阿含经》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基本教说;再读作法相分别论说的《中阿含经》;然后读篇幅较长,叙说佛陀破斥外道的《长阿含经》;最后读总结法义,依法数分类结集的《增一阿含经》。
般若部是大乘思想的根本经典,吾人若能览读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必能掌握空的真理,或者至少要读《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大智度论》,建立大乘教理的正观;《金刚经》更是空义经典之作。《华严经》是了解佛教宇宙观的必读经典;《法华经》会三归一思想融通整体佛教;《维摩经》阐述大乘菩萨道的实践;皆为学佛必读典籍。《胜鬘经》、《大乘起信论》是如来藏思想代表经典。法相唯识是研究佛法的入门,初机者先读《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然后探研《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成唯识论》等专书。
除此之外,广为流通读诵的经典还有:《般若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弥勒上、下生经》、《大般涅槃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光明经》、《圆觉经》、《楞严经》、《梵网经》、《优婆塞戒经》、《六度集经》、《百喻经》、《法句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
中国祖师大德的著作,是融和中华文化传统思想的佛法结晶,读之可协助吾人与佛道相应。如:东晋慧远的《大乘大义章》、《沙门不敬王者论》、唐代惠能的《六祖坛经》、永嘉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信心铭》、宋代永明延寿的《宗镜录》、明代袾宏莲池的《戒杀放生文》、《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蕅益智旭的《净土十要》、憨山德清的《憨山大师梦游全集》、紫柏真可的《紫柏尊者全集》。
近代著作应读者有:虚云的《虚云和尚法汇》、谛闲的《谛闲大师遗集》、印光的《印光法师文钞》、圆瑛的《圆瑛大师法汇》、慈航的《慈航法师全集》、斌宗的《斌宗法师遗集》、默如的《八识规矩颂讲记》、印顺的《妙云集》、竺摩的《金刚经讲话》、演培的《谛观全集》、印海的《净土教起源及开展》、《律宗概论》、慧岳的《天台佛教史》、幻生的《沧海文集》、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杨仁山的《内学》、李炳南的《佛学问答类编》、戴季陶的《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方东美的《华严哲学》、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尢智表的《佛教科学观》。
佛教典籍如汗牛充栋,想在短期间内对佛法有概略的认识,可以选择几本佛法概论研读,诸如:印顺的《成佛之道》与《佛法概论》、蒋维乔的《佛学概论》、林传芳的《佛法概论》、张澄基的《佛学今诠》、中国佛教会编的《中国佛教》,皆是一时之选。
一般人想要完整地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要阅读那些佛学书籍?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一系列专书外,星云多年来亦试图为整个佛教拟定一个全面的大纲,几经搜集纂汇,终于在一九九五年付梓排印,定名为《佛教》丛书。全书内容分为十类:教理、经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仪制、教用、艺文、人间佛教。或许能提供学佛者一套简洁、完整的佛学资料。
2024-03-17 13:52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