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道教概说

繁体

第七课 道教概说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从道教的发展过程来看,道教与传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早期文献中,「道教」一词原为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各道各家以其所据之「道理」所行「教化」的通名,非特指某一宗教。直到南北朝,佛教兴盛后,为与佛教对举,才因当时诸道皆自称某某道,后来遂被笼统的归隶于「道教」的总教名下。因此道教实则其中包含了各种道法以及据其道而成的各个教,他们或出于儒家、道家、墨家之传,或本于阴阳、炼丹求仙、符咒治病、斋戒祈福、养气炼神等之法,因此道教的各个系统,其来源、教主、教义、内涵殊异不等,并非如佛教、耶稣教、回教的一源众流,以一个教主而下衍诸派的方式相传,而是诸道并存,或各行其道的多元分立的庞杂组织系统。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具有组织制度的是兴起于东汉时代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等,他们透过忏过、符水治病、拜斗、上章,或宣扬治国之道来传教,在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中,迅速吸收了广大的农民信众。另有讲及炼丹,如魏伯阳总集前人炼丹及养生术撰著《周易参同契》,影响亦颇深远。东晋葛洪则以儒家伦理为前提,搜罗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理论撰著《抱朴子》一书,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使得神仙信仰在社会上日益普遍。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及南朝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相继清整教团,广制道戒、斋醮仪范,使道教体制更趋健全。所谓「斋醮」即供斋醮神,为一种祭祷神灵的科仪,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斋」原是祭祷前的洁身净心,「醮」是供奉素果珍品。道教举行此科仪的目的在调净身心,使与神灵相通,并做为道士自身传经受戒、日常的修行功课,或为他人受符籙证盟、祈福禳灾、超度亡灵等。陆修静在全面总结道教斋仪的基础上,将众斋法分为九斋十二法,斋醮科仪便逐步定型,而且在历经唐、宋诸帝的亲受法籙,或敕令建醮的支持下,遂为各派所共习,即使在明清道教转衰后,符籙斋醮仍流行于民间。

陆修静另一项贡献是整理急遽增多的道派所据的典籍,他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架构来分类编辑。所谓「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收《上清经》,洞玄部收《灵宝经》、洞神部收《三皇经》,每一部又各分为十二类。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部,各部所收录的经典内容各有不同,用来辅助三洞。三洞四辅正代表著当时的七大教派。

此后唐、宋、金、元、明历朝所编纂的《道藏》均依循此架构逐渐增广而成。但今日所存,唯明朝正统年间所编《正统道藏》一部而已,共五四八五卷,其中又以《阴符经》、《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文始经》被称为道教的五大经,最受重视。

六朝时期,另有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陶弘景撰编《真灵位业图》一书,总集所有道教尊神,建造了从天到地七个层次的一套整齐有序的神仙谱系,使神仙信仰更具体系化。后来发展的道教神仙系谱范围更广,这也是道教有如此多的节日,如三清、三元、五腊、玉皇大帝及诸道派祖师圣诞等原因。

道教的发展,到了唐代愈加隆盛,主要因丹鼎派的长寿成仙、符籙斋醮派的受于天命、延长国祚,深得王公与士族的需求。又李氏皇族追认老子李耳为先祖,一时之间,老子庙、宫观纷纷建立。高祖、太宗曾先后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高宗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老子》一科。玄宗则更亲受法籙,令「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视道士为皇族宗室。并令全国每户必备《老子》一册,道教在玄宗的推动之下,进入全盛时期。

唐末五代之后,道教内部主张儒、释、道三教兼融的思想隆盛,各道派几乎都受到影响;丹鼎一派也由外服金丹为主的炼养法而一转为内养精、气、神的内丹修法,如吕洞宾、锺离权、张紫阳等,为此等思想及内丹派的代表人物。另外,符籙斋醮一派仍受到皇室的青睐,宋哲宗时,正一(龙虎山)、上清(三茅山)、灵宝(阁皂山)三大道派被封为「经籙三山」。辽金时代,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道派纷起,如在南方的符籙道派有神霄、清徽、净明等三个新道派应运而生,他们共同的特色是强调内丹、符籙的融和。尔后符籙各派逐渐合流,归并入「正一道派」(天师道)中。在华北则兴起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三个新道派,其中全真教因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势大而信众最多,后与正一教并称为道教二大主流。尔后在《老子化胡经》所引起的道经被毁风波后才大幅衰落。

道教流布既久且广,枝末流派不胜枚举,教义并无统一性,唯在殊异中稍能求其一同者,即「贵生」的主旨,无论是符籙、占验、丹鼎、积善、斋醮的各个教义皆由此主旨所发展。明清之后,道教已甚衰微,至今的道教似乎更沦为杀牲祭拜的符录斋醮、临丧招魂、除妖作法、风水勘舆等江湖方士等型态,与早期道教所主张净心养性的本质,几乎背道而驰。唯因其「贵生」的主旨,深刻的牵动中国人民的心思,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庞大的遗产,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方针、医药科技、社会生活,乃至风俗民情起过重大的影响。今日,在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乃至日本、欧美已有学者进行学术的研究;希冀透过学术的研讨,能令道教神职人员重视精神内涵的修炼,认识真正发源于本土的道教,不再一味的以符水咒术等做为传教工具。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