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

繁体

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

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唐时佛教俗讲的变文,这是现代研究民间文学者所公认的。但是变文之兴并非偶然,必定还有其根源。为了研究变文的兴起,第一须明白佛经的体例,第二须推求六朝时期佛教通俗化的方式。佛经的体例有十二种,就是所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中从文体来分的有三类:(一)长行:又叫做契经,即是经中直说义理的散文;(二)重颂:又叫做应颂,即是重复叙述长行散文所说的诗歌;(三)伽陀:又叫做偈颂,即不依长行而孤起直叙事义的诗歌。从内容来分的有九类:(一)因缘:即是叙述当时事实的文字;(二)本事:即是叙述他人过去生活中事实的文字;(三)本生:即是佛陀自说过去生中事实的文字;(四)未曾有:即是叙述种种奇特事实的文字;(五)譬喻:即是用浅近的譬喻阐明深奥的哲理;(六)论议:即是往返问答法理的文字;(七)自说;即是佛无问而自说法的文字;(八)方广:即是叙述广大真理的文字;(九)授记:即是叙述他人未来世中成佛事实的文字。从文体上来说,佛经为了反覆说明真理,多半是长行与重颂兼用的,这些重颂与偈颂是可以歌唱的。但是歌唱的音韵与印度一般歌曲的音韵不同,而是须要用梵音的。《毗尼母经》中说:「有一比丘去佛不远立,高声作歌音诵经。佛闻,不听用此音诵经。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患。」梵音的声调,据《长阿含经》中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梁慧皎《高僧传》卷一五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这都是关于佛教诵经是有声调而又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明证。佛经的重颂与偈颂既然是能歌唱的,但是译成汉文以后,因为限于字义,便不可能歌唱了。《高僧传》卷一五中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缺点。所以在佛教传来不久之后,便有人创造了「梵呗」,用印度的声律制成曲调来歌唱汉文的偈颂。《高僧传》卷一五中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转读与梵呗同是有声调的,但是转读不入曲,而梵呗入曲。最初创造的梵呗,是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所制成的鱼山呗。《高僧传》说其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一契便是一个曲调,四十二契是四十二个调子联奏。同时在吴国有支谦,依《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为一代模式。东晋建业建初寺支昙籥制六言梵呗。梁时有西凉州呗,源出关右而流行于晋阳。据《高僧传》卷一五说:「凡此诸曲并制出名师」。但是又说:「后人继作多所讹漏。或时沙弥小儿互相传校,畴昔成规殆无遗一」。从以上所引《高僧传》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六朝时,佛教通俗之法有咏经与歌赞二种方式。做这种工作的称为「经师」。此外还有「唱导」一种。梁慧皎作《高僧传》时,原只拟有八科,后来又增加经师与唱导两科。在卷十二《唱导篇论》中说:「经、导二伎虽云为末,而悟俗可崇。」在《经师篇》中记载各传,如晋中山帛法桥「少乐转读」,「作三契经,声彻里许,远近惊嗟,悉来观听。尔后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咏。」又有建初寺支昙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裁制新声,梵响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弄。」他的弟子法平、法等「共传师业,响韵清雅,远转无方。」东安严公讲经时,法等作三契经竟。严公说:「如此赞经,亦不减发讲,遂散席。」第二日才另开题。由此可见当时讲经之前是先要唱咏的。所谓三契经就是歌咏三段经文。此外善梵呗的,宋时有僧饶,善三《本起》及《须大拏》,「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有道慧「偏好转读,发响含奇,制无定准,条章析句,绮丽分明。转读之名大盛京邑。」有智宗则「升座一转,梵响干云。」齐时有昙迁「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昙智也「雅好转读,虽依拟前宗而独拨新异,高调清彻。」僧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辩的弟子慧忍,制瑞应四十二契。忍有弟子四十余人。昙凭「诵三《本起经》,尤善其声。」传中还批评那些声调不好的说:宋时有慧宝、道证「丰声而高调,制用无取焉。」传末又附列齐代经师八人,每人各有两句评语。足见六朝在通俗方面是很考究韵调的。

经师以讽咏佛经为主,唱导是以歌唱事缘为主,二者之不同,是由于歌咏的内容有异。《高僧传》卷一五《唱导篇论》中说:「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叙因缘,或傍引譬喻。」又说:「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慓,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徵昔因则如见往业,覆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由此可以推测唱导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可以是佛经中的故事,也可以是中土相传的故事。论中又批评当时唱导的弊病说:「综习未广,谙究不长,既无临时捷辩,必应遵用旧本。然才非己出,制自他成,吐纳宫商,动见纰缪。」既云:「遵用旧本」,可见到了齐梁之世唱导已有专文。又云:「吐纳官商」,可见唱导也是有声调的。传中所叙宋齐唱导名师,如宋世道照「以宣唱为业,音吐嘹亮」。昙颖「诵经十余万言,属意宣唱,天然独绝。凡要请者,皆贵贱均赴,贫富一揆」。慧璩「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动辞制作,临时采博,罄无不妙」。昙宗「唱说之功独步当世」。齐世道儒唱导时,「言无预撰,发响成制」。慧重「专当唱说,言不经营,应时若泻」。

到了梁陈之世,经师与唱导便合流成为一致了。唐道宣撰《续高僧传》便合为杂科声德一篇,是其明证。传中所记,陈世有慧明吐言惊世,闻皆讽之。《续高僧传》卷八北齐真玉传称其「及年七岁,教弹瑟琶,以为穷乏之计。而天情俊悟,聆察若经,不盈旬日便洞音曲。后乡邑大集,盛兴斋讲,母携玉赴会,一闻欣领曰:若恒预听终作法师,不忧匮馁矣」。由此可见在北国唱导也盛行,而且唱导法师是很受欢迎、有多供养的。又《续高僧传》卷九亡名传云:「弟子僧琨,性沉审,善音调,为隋二十五众读经法主」。这也证明到隋时转经与唱导的风气更普遍。隋世有法称[诵诸经声,清响动众」,「又善披导」。隋文帝因此敕正殿常置经座,日别差读经,声声不绝。智云亦善经呗,「每执经对御,响震如雷」。法韵「偏工席上,诵诸碑志及古导文百有余卷,并王僧儒等诸贤所撰。至于导达善能引用,又通经论七百余契。每有宿斋,经导两务并委于韵」。又有立身与善权二人,炀帝时,献后崩,下令宫内行道,善权与立身「分番礼导。既绝文墨,唯存心计。四十九夜总委二僧,将三百度言无再述。身则声调陵人,权则机神骇众。或三言为句,便尽一时,七五为章,其例亦尔」。法琰「取《瑞应》依声尽卷,举掷牵迸,啭态惊驰」。慧常「以梵呗之功住日严寺,尤能却啭,弄响飞扬,长引滔滔,清流不竭」。道英、神爽亦以声梵驰名。道英「喉嗓伟壮,词气雄远」;神爽「唱梵弥工长引」。从这些传记内,也可略知当时唱导两方面的情况。在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声德论中还批判当时经师的流弊说:「经师为德,本实以声糅文;将使听者神开,因声以从回向。顷世皆捐其旨,郑卫珍流,以哀婉为入神,用腾掷为清举,致使淫音婉娈,娇弄颇繁」。批评唱导的流弊说:「学构疏芜,时陈鄙俚。褒奖帝德乃类阿衡,赞美寒微翻同旒冕。如陈满月,则曰圣子归门,迷略璋弧,岂闻床几。若叙闺室则诵窈窕纵容,能令子女奔逃尊卑动色,僧伦为其掩耳,士俗莫不寒心。」由此也可见当时的唱导,除了几位名家之外,一般的内容是很粗俚的。这又何怪发展到唐时俗讲如文溆之流了。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有《法真传》,称真于穆宗长庆间讲导之余,吟咏性情,并赞其「德望实唱导之元」。又卷三十有后唐《无迹传》,称其「言行相高,复能唱导。」宋僧传所记仅此,也可以推出由于俗讲兴而唱导衰废了。在卷二十九《慧凝传》中并且说凝于冥府见元魏时昙谟最,因唯好讲导不能禅诵,而受冥罚的故事。可见此时俗讲式的唱导,已经受到了鄙视了。

在六朝的时候,佛教通俗既用转读与唱导两种方式,当时转读是用原经文的,因为经典大都是六朝的翻译,译文与当时口语没有多大距离。讽咏原文,一般士俗还可能了解。到了中唐以后、民间的口语有了转变,讽咏原文是不能使人听懂的,于是不得不将经文译成唐代的俗语,这就成为变文了。佛经的体裁既然是长行与重颂兼用,自然在变文中也是散文与韵文兼用,而说唱同时了。在现在所发现的变文之中有的是演绎佛经的,有的是叙述中国历史中故事的。但既同是在敦煌经卷中所发现,二者必然都是僧侣所习用。就上文看来,可以假定,那演绎佛经的变文是经师用的,那叙述史事的变文是唱导用的。经导二者既然在隋唐已经合流,当然二者是同时而不可缺一的了。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