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讲义

繁体

五戒讲义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也。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也。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为其根本,由五戒开演出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是故依之渐次修学,三聚圆满,得成无上菩提妙果也。

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近来学佛之人,稍聪利者,整日谈玄说妙,徒逞口头活计;稍钝者,终日忙碌处处攀缘,美其名为广结善缘,论其实际,乃心外求法。论其学佛时日,多有十余年者,若问其何为三皈,却茫无所知。今有乞师证明受归依者,辄称皈依某师,殊不知所皈依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也!蕅益大师云: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今世俗人,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也。噫!果若此则应曰:归依佛、归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归依僧也与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别。且归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上山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入家厨,取用无度;下山之后,未曾问津。问其受戒否?矜然答曰:我乃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问其戒为何物?则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授戒之师不知戒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入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刹鬼国,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众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说。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是为序。

佛历二五四二年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释宏泰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

甲、五戒三皈大意

《演道俗业经》:云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皈于三。何谓五戒?一日慈心,思仁不杀;二日清廉,节用不盗;三日贞良,鲜洁不染(不淫);四日笃信,性和不欺(不妄语),五日要达,志明不乱(不饮酒)。何谓三自皈?一日皈佛无上正真;二日皈法以自御心;三日皈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复有四法:一日道迹(初果);二日往还(二果);三日不还(三果);四日无著(四果)。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

壹、近事五学处

近事律仪,为居家学佛男女所受持之学处。梵语优婆塞、优婆夷,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此云近事男、近事女。谓能亲近奉事三宝,广修众善,故以为名。又云善宿,谓此人善能远离破戒之处。古人有解说为清信士者,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称。此取意而言,非是正翻。《大毗婆沙》一二三释近事有云:亲近修事诸善法故,谓彼身心狭习善法,故名邬波索迦。又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谓彼恒时亲近善士,故名邬波索迦。有作是说:亲近修事精进行故,谓彼恒时爱乐修习速舍生死、速证涅槃精进之行,故名邬波索迦。复有说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谓彼至诚受持守护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邬波索迦。

近事男女有五学处:

一、离杀生亦云不杀生。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有命者,不得故杀。

二、离不与取亦云不偷盗。凡他人之金银财物,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

三、离欲邪行亦云不邪淫。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配偶间行之,此外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名离欲邪行。

四、离虚诳语亦云不妄语。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

五、不饮酒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饮。

此五戒法,《婆沙》说有多名: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名为学处。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故,名为学迹。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名为学路。如诸外道所受禁法种种差别以为标帜,如是圣众以此五种所学禁法为初标帜,名为学禁。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名为学本。与涅槃路为基趾故,名为学基。学处一名,通一切戒,故近事律仪,亦名五种学处。

贰、五戒与其他世间善行

此五戒为居家学佛所必须受持者,以若离此,尚难成为世间好人,况堪作佛弟子。五戒乃人类共处之宏规,古今中外,立名或有不同,而究其安定社会、纲维人伦之条目,要不外此。如我国儒家之五常(仁、义、礼、智、信)即大同佛教居家之五戒。所谓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即是智。不过,世间贤圣仅依此心此理之同,勉人于正己安人而已,未能推类至尽,发为宏誓,广收自他之利。世尊所制近事律仪,则性遮兼顾,人能行之,则惑业日损,功德渐增,远可成圣道之本,近则为人天之因。但若云圆满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功德,则唯佛为能。

今欲成佛功德,即必须从受持五戒作起,《优婆塞戒经》有云: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而进受沙弥、比丘、菩萨律仪,亦必须以此为基。又诸经论多明十善行,亦名十善戒,声闻戒中,则无此制。盖以十善,劫初便有,既不以三归为体,则不成出世津梁,故人虽行之,不能超越世境。今佛出世,更为制立,先受三归,再受五戒,方堪称为真佛弟子。若更修三十七品、四真道行(四圣谛),即可于现法中,证前三果。故《四十二章经》云: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而十善立支虽广,五戒实已兼容。两舌、恶口、绮语是妄语分,今说妄语当知已摄余三。贪、嗔、痴三,源于无智,今制不饮酒戒,则睿智清明,三毒之贼,无从干扰。即一不饮酒戒,已摄意三。是则五戒已摄十善,故声闻律中不制十善为戒。

一、五戒配三业十善

实十善可以包含在五戒之中的,所以五戒十善,通常是被连在一起。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实即五戒的分化,离开五戒,并不别有十善,这在经典中,有很多的根据。

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故亦称为十善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所以谓之十善业道。

妄语一戒含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三善,可知五戒实即概括了十善中身语二业的表现,便不成其为善恶的造作。事实上,意业的三支,乃是分由身语二业而有所造作;身语二业,若无意业为期造作,恶业的主宰,所造恶业,亦不会成为重罪,甚至根本无罪。所以,若谈五戒,即已具足十善。

五戒配十善的情形,大致以表说明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不邪淫离邪行梵行┘│

│┌离妄语诚实语┐│

│├离两舌和诤语┤│

五戒┼不妄语┤├─语四业┼十善业

│├离恶口爱软语┤│

│└离绮语质直语┘│

│┌离贪欲不净观┐│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观┼─意三业┘

└离邪见因缘观┘

参、对治贪嗔痴立五戒

《戒疏》云:对治贪欲立第二第三戒,对治嗔痴立第一第四戒。又杀妄由嗔痴生,淫盗由贪生。是三毒配四戒,杀淫妄是对有情,盗通非情(无情物即没有生命的),酒是对非情。

什么是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法苑珠林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淫。守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饮酒。斯盖接化于一时也。正法内训必始乎因。因者即前五过也。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证。不羡乐而乐彰。若略近而望远。弃小而保大。则无所归趣矣。今见奉持不杀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盗者。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酒者。不行智而智明可谓振纲提纲。复何功以加之

○费长房撰隋开皇三宝录。引宋典云。文帝元嘉年中。问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等。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朕以坐致太平矣。何尚之。答曰。臣闻渡江已来。王遵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或称独步。谢敷。戴逵。范汪。孙绰。皆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时俊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守内。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百刑息于国。则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

○大毗婆沙论云。此五戒名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又名学路。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

○大庄严经名五大施弥勒问经论云。五戒名大施者。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FROM:【《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

佛教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尊严,以及佛弟子对戒律的遵守。在三无漏学中,戒居首位,为佛法慧命延续之

五戒

所依,解脱之根本,而五戒则是大小乘戒的根本。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如圣严法师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故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人人受持五戒,则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家庭和睦,便为人类社会减少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就能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又可以达至净化社会,增进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因此,佛陀为了接引在家弟子,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制定了在家五戒。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行善的悲心。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持戒。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不杀生戒

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众生,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不偷盗戒

如《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偷盗有十罪:一者物主常嗔,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由此可知,偷盗的果报如此惨酷,岂能不怵然警醒!佛法与世法,为什么把偷盗一事看得这样重要?因为人的本性,由无始无明,有贪的的习惯,对于金银珠宝财物,都是极为重爱的。佛经说:不与而取谓之盗。擅自把人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了。说到钱财,有谁不喜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但是现在的社会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贪污受贿,瞒骗税项等等勾当,都属于盗,由此而导致社会混乱,人人向钱看,污染了人心,制造了混乱,当知偷盗是非常严重的。 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不邪淫戒

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站在世俗角度来说为了家庭的幸福,夫妇之间应当互相敬爱,互相尊重工业。从社会上说,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公德,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公德,那么,可能这个家庭就会生事端,也会给社会制造麻烦。 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例如:有夏桀王宠妹喜,周朝的幽的王宠褒姒,结果都丧身亡国。似此等事,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惊,伤命而蚤天,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乐山薮。所以,佛教的戒律上,允许在家佛教徒夫妻之间正常的关系生活。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

不妄语戒

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中国古人说:言而有信,童叟无欺。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教的妄语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道理。《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妄语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佛在世时候,罗睺罗幼时,常伺候佛,欢喜妄语,人家来问他,世尊在吗?他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被诳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诉佛。后经佛训诫,终生不敢妄语。再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不饮酒戒

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