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受五戒
如何受五戒
前面說過,受了三歸依的人,如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實益,必須求受五戒,才算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開始,歸依三寶,僅是入門而已。如果入門以後,老是駐腳在門房的廊下,而不登堂入室,而不登樓參觀,而不更上一層,乃至登峰造極,那只能算是玩票式的三寶弟子(中國唱戲的有票友,雖是會唱幾折,但不專業從事,用近代語說,便是業餘的),因此,奉勸已經歸依了三寶的人,最好能受五戒,成為標準的在家佛子優婆塞與優婆夷。
聞說佛法,可以見道,受持五戒,可以證道,最高可證三果阿那含,進入不還位,死生淨居天,修成羅漢果。所以五戒的功能,最少可以作為人間與天上的護照,最高能夠作為超越生死大海的寶筏,既然信佛學佛,何不求受五戒?其實不受五戒而僅受三歸者,也不是真實的優婆塞(《毗尼母經》卷一:優婆塞者,不止在三歸,更加五戒,始得名為優婆塞也。大正二四八○二中)。
因為不知五戒的內容,雖受戒,亦不得五戒,所以首先說明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現在既已大略明白,自可求受五戒了。
可是,求受五戒也不簡單,根據《優婆塞戒經》的規定,需要受了三歸六個月以上,始允於考查合格之後,予傳五戒。(大正二四一○四九上)
也有主張於三歸之後,須有三年或一年,最少四月,方許進受五戒的。但在佛陀時代,在家弟子信佛之後,三歸五戒,乃是接連並受的。比如佛陀最初的優婆塞弟子,是耶輸伽的父親,信佛之後便是這樣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四分律》〈受戒犍度〉之二,大正二二七八九下)
以此可見,三歸之後,不必經過四月六月乃至三年的時間。因此,也有人說,佛時的利根人可以如此,末法時代的鈍根人則不可如此,實際上,我們一般的狀況,並不講究這一問題。有人歸依三寶一輩子,也不求受五戒,有人剛進佛門,適巧遇到傳戒的機會,也就三歸五戒一齊受了。
這在泰國,更有不同,他們的在家弟子,每逢佛日(齋日)進寺院,每次必受三歸五戒,我想那是為使戒品的堅固,絕非為了失戒而予重受的。此在中國不妨也可仿效。這與修持中的六念很有關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應常念,所以三歸五戒,應該經常受持。
受五戒在律中所見,均為向師自說(如耶輸伽的父親,即是一例),不由從師而受,如要成為五戒優婆塞或五戒優婆夷,向一阿闍梨一說即可,並無任何儀式的鋪張。但是中國的祖師如讀體大師,他以為:當斯末運,迥異聖時,須假勝緣,助生正信。(見《授三歸五戒八戒正範》)所以他也編了一部《授三歸五戒八戒正範》,直到現在仍為許多戒場的傳戒藍本。這於律法不行的近代中國佛教,不啻是一線傳承戒法的慧命。
五戒的傳授,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可以自說受,有的可以向非佛弟子受(如《佛說戒消災經》中,有一啖人鬼之婦,以啖人鬼說出三自歸五戒,即受持得戒)有說可以向五眾出家人前受,乃至於沒有出家人的時地,可以向白衣受五戒,有的則以為,需要儀軌,至少也得在上座比丘前受。最折衷的意見是:有上座長老比丘時,應向上座長老比丘受,否則應向一位清淨比丘受;若無清淨比丘,向清淨比丘尼受;若無清淨比丘尼,可向清淨式叉摩那(中國佛教已經無這一類)受;若無清淨式叉摩那,可向清淨沙彌受;若無清淨沙彌,可向清淨沙彌尼受,若無清淨沙彌尼,可向白衣乃至非佛弟子及旁生異趣受。如今的中國,現比丘相的,仍然大有人在,五戒自應向比丘前受了。
五戒的隨分受與全部受,也有不同的說法:《優婆塞戒經》〈受戒品〉中說: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因為戒由三歸而得,故皆列舉三歸,大正二四一○四九上)
這是許可五戒隨分受持的,但看各人的能力,可受幾戒即受幾戒,不要勉強受了,受後再破,罪就大了。所以說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實則若持五戒,但破一戒,也算無分,如果僅持一戒,堅持不犯,尚是一分優婆塞(夷)。
但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卻不同意隨分受持的說法:
問曰:凡受優婆塞戒,設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
答曰:不得。
若不得者,有經說有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何?
答曰: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大正二三五○八中)
事實上在各部廣律中,殊難找到五戒可以隨分受持的根據,佛時的在家弟子,凡受五戒,總是說: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大正二二七八九下)
但是隨分受持五戒的主張,卻為多數律師之所主張,近代的弘一大師亦頗堅信,他曾於《律學要略》中說: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這也實是出於護持戒法的悲心,我們今天,也不妨採取《優婆塞戒經》的主張,俾使受戒的人對於戒法有一莊嚴肅穆之心,否則濫傳戒法,不唯不能提倡戒的精神,反將戒法送了人情,而致尊嚴掃地。據弘一大師說: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為穩當。(《律學要略》)
五戒的受持時限,也有不同的說法:《三皈五戒正範》提到:成實論云:五戒八戒,隨日月長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這在廣律中也可找到根據:
《十誦律》卷二十五,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名億耳者,從大海求寶脫臉而歸,在歸途中於一夜間,宿一大樹下,窺見有床出、男人出、女人出,相貌端正,
著天寶衣冠,共相娛樂,但至夜盡天曉,即時床滅、女滅,有群狗來,啖此男子,肉盡骨在;第二夜亦複如是,億耳即予詢問,始知那個男子生時為屠夫,因日間殺生造罪,無暇行善,後由迦旃延尊者教他:汝夜受五戒,可獲微善。
接著,億耳又於日間在一大樹下,見有床出、男人出、女人出,乃至一到夜晚,有百蟲出,啖此男子,肉盡骨在;億耳問之,始知這個男子生時邪淫他人之妻,耽樂不能自抑,後由迦旃延尊者教他:受晝五戒,可獲微善。(大正二三一七八中至一七九下)
這是說明五戒可以一日受或一夜受;可以單受日間或單受夜間,只要受了,就有功德,就有善報。但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則說:若受五戒,必盡形壽。(大正二三五○八中)在《四分律》中,也主張五戒必須盡形壽直到老死為止,一受永受。
不過,有一折衷的解釋:戒有受法,也有捨法,受了再捨,捨了再受,則未嘗不可;受戒之後,必須持戒,如果捨戒,雖作惡業,亦無犯戒之罪,以前持戒的功德,仍然存在。所以我人受五戒,不妨作盡形壽想,如果不能持,隨時可以捨,可以逐條捨,也可全部捨。《薩婆多論》中說:遇惡因緣,逼欲捨戒者,不必要從五眾邊捨,趣得一人即成。要想捨戒,隨時找得一個解語的人,一說我捨某戒,即成捨戒,如於捨後,再想受戒,亦不為難,《義鈔》中說:若自染心,將欲犯戒,寧可捨已為之,後還懺受,亦得。以此可知,受五戒的時間長短,當不是嚴重的問題,只要明白受與
捨的道理規矩就行了。
在受五戒之前,也有資格的限定:《薩婆多論》卷一中說: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大正二三五○九中)又說:雖處處經中說龍受齋法,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大正二三五○九下)自五戒以至菩薩戒,皆稱波羅提木叉,譯義為別解脫持一戒有一戒的解脫功德,別別持,別別解脫,故稱別解脫戒。既然除人道以外,異類眾生,皆不得戒,除人之外,自也不必受戒。可是以大乘菩薩戒而言,五道眾生,唯除地獄,受戒但解法師語者,一切得戒。這在各部律中,亦均有龍王受五戒,與天人受五戒的記載。不過,這與我們人類無關緊要。
最要緊的,在人類之中,也有不夠資格求受五戒的,那就是犯五逆罪的人,以及自破淨戒或破他淨戒的人。做五戒阿闍梨(軌範師)的人,為人授五戒之前,必須首先問清,有沒有犯過五逆?有沒有自破淨戒或破他淨戒?如果不問而授,受戒者雖求戒也不得戒。
五逆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實際上,在此五逆之中,今日的俗人,只能犯到殺父與殺母的兩逆。不在佛世,所以不可能出佛身血(佛教史上僅有提婆達多一人犯了此罪)。俗人不能破僧,破僧有兩種:要有八個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始能破羯磨僧;要有九個以上的比丘,一人自稱是佛,始能破轉****僧;女人也不能破轉****僧的,因女人不能即身成佛,所以不能自稱為佛(佛教史上也僅提婆達多一人,犯了破轉****僧的逆罪)。時丁末法,很難有阿羅漢出世,要想得而殺之,自亦更非尋常事了。
自破淨戒與破他淨戒,倒是有可能的。受戒之後,犯了不可悔的重罪,稱為自破淨戒。他人持戒,而予初次使其破戒,稱為破他淨戒。這在上面已經說明。
照規矩,五戒八戒,皆應一一個別受,不得大眾集體一齊受,但在今世傳戒的場合,多是集體受的。究其個別受的原因,是在心不外緣,境界寧靜,戒師的開導,以及納受三歸五戒的戒體,可以一心一意,全部領會,受得上品戒體。否則,人多聲雜,心不寧靜,也不專一,那就差了,甚至不能得戒。因為戒品分三
等:
一、若於正受戒時,剛聞戒師法語,心即開通,發最上廣大之心,遍緣法界一切有情無情,悉願斷除一切罪惡,悉願修持一切善行,悉願廣度一切眾生者,得上品五戒。
二、若於正受戒時,雖聽戒師開導,亦緣一切有情無情之境,但其願心不大,唯求自脫生死,全無度生之志者,得中品五戒。
三、若於正受戒時,亦聽戒師開導,或以性智狹劣,或因心意散亂,故致緣境不周,但得戒相的守持,無能發揮戒體的功用者,得下品五戒。
如果心猿意馬或者聽不清戒師的言語,或者聽若罔聞,糊塗隨眾而跪拜起立者,只能種種善根,根本無戒可得。但在集體傳五戒時,如此的情形,卻大有人在。所以,如能方便做到的話,最好是個別受五戒。
三皈五戒
三皈:道、经、师
作为道教徒,有甚么应有的标准呢?那这是『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就是「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道』者「理」也,天地一理,皆由无极而生,先天落后天,化而为万殊,渐堕入沉沦。但万殊本一理,我们向道求道入道,追寻先天大道,就是希望脱离历劫轮回的苦海,由后天复回先天,超出三界,不受五行的拘束,所以必以『道』为核心,为修炼的目标。
但道本无言,要明白真道,必然要在经文当中去寻求。『经』者「径」也,亦即路径,也就是必由之路,是我们需要依循的指南。经文里面都是仙真佛圣劝世的良言,是我们修行的法则,修道者当然应该好好学习,并且遵循奉行,这是「皈依经」的意义。然而现在有些自称道门中人,竟说道家经典只纯粹是一种哲理,他们妄谈无神论、否认仙佛的存在,将道家仙书歪曲,这就背离对「经」的皈依,道门中人应该小心分辨。
至于在修道、研经的过程中,或者在日常的行持中,我们往往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不容易解决,这就需要从师尊和祖师的教诲,及真正通晓大道的老师的指导中,去找寻答案,所谓「自古丹诀真师授,不立文字心传心」。大道传承,适当时候,自有真师暗传,依循『师』训,我们才有可能走上金光大道。听从师命,遵循师训,此即「皈依师」也。仙佛都是修炼的「过来人」,他们的成功经验,实足值我们好好借鉴,以减少走冤枉路,「皈依师」实有无比益处呢。
五戒:杀、盗、淫、妄、酒
道教的戒律按「 积功归根五戒 」,老君戒经曰 : 「 一切众生 , 含气以上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
依次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
首戒是『不杀生』。世上生灵,都是天地所赋予的,不论天上飞的雀鸟、水里游的鱼虾、陆上走的动物以至蚂蚁昆虫,即使是植物花草树木,不论大小,都是一个生命,修道人都应有爱护怜悯的态度,都应该珍惜,我们要有一种恻隐之心,不应有所杀伤。这除了勿存恶念,杀人害物,伤损生灵的行动外,还涉及我们的饮食习惯。 上天有好生恶杀之德,天育万物,喜其生而恶其死,道门之士体察天地之心,故以杀生为戒。要不杀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持斋素食,暂时不能持斋者,也应体天地之心为心,常存善念,更勿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为了满足自己饮食的欲望,为吃得奇珍、什么难得的野味、海鲜而滥杀,牛、犬更应绝对戒吃。至于从轮回的角度看,其它的生命亦有可能是我们前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和亲人,谁人忍心啖食自己先世的亲人呢,所以持斋亦是一种大孝的行为。
五戒之二是『不偷盗』。这不但在表面上的偷窃和盗取别人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做,就算暗地里贪取人家一点点的便宜,拿取一些着数,也是一种属于偷盗的行为;而刻薄别人,利益自己,也是一种贪心,实际上也属于偷盗的范围,应该戒除。现在的人,往往喜欢占人家的便宜,让别人吃亏,而沾沾自喜,谁不知正犯下严重的恶行,道门中人对此应该绝对戒除。
至于第三项『不邪淫』,意思是相当明白的,邪淫是除了自己的配偶之外,对其他异性有色情淫欲的行为,放纵自己,这样的态度便属于邪淫,应该加以克服;平时观看黄色书报杂志、电影电视,或者流连色情场所,贪花贪酒,都是对自己很大的危害。所谓「万恶淫为首」,淫邪之毒害人最深,最令人放纵情欲,最终丧失理智,令多年道行一朝丧尽,可说是五戒之中最特别要警惕的一条了。
第四是『不妄语』,不妄语,首先要不说谎、不讲不老实的说话,欺骗别人或者迷惑人的说话,此谓之「诳语」;不说无聊低级、粗鄙、色情的说话与及花言巧语,此谓之「绮语」及「杂秽语」;不搬弄别人的是非,令人不和、争执,此谓之「两舌」或「离间语」;不口出恶言、毒口骂人、口出狂言,此之谓「恶口」。另外,不怨天、恨地、尤人,不呵风骂雨,不毁谤神佛圣贤,胡言乱语,都是属于不妄语的范围。紧记「非礼勿言」,尊重他人,亦尊重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通过语言进行,但是语言不小心、不检点,又往往令沟通变成了误会,甚至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所谓祸从口出,有时随便的一句说话,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如果是有心胡言乱语,怨怼上天,妒恨他人,则言出于心,当然更大问题,所以说话应要慎重;至于修道之士,多言则伤气,走漏三宝,更是非常不利,修真法门有所谓「收视、返听、塞兑」,其中的「塞兑」,取兑卦为口,将其闭塞,亦所以要『不妄语』之义。
五戒的最后一项,是『不酗酒』或者说『不醉酒』,道教还把吸烟加进去,变成不吸烟醉酒。有人以为饮酒这么普通的事情,为什么归于五戒之中呢?其实吸烟饮酒,伤心伤肺伤肝伤肾,为医家所共识,有一些严重疾病,往往因纵情烟酒而致,已不用赘言。
2024-03-17 13:52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