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者的魔障 第一篇

繁体

第一篇 五欲六尘

壹 五欲六尘的定义

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常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作用。

我们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便是五欲六尘。什么是五欲六尘呢?

欲,梵语chanda或rajas,指对于特定对象产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大智度论》说: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又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都是说明五欲之于人,为害甚大。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是能引起感官与心灵感觉、思惟的对象,因为它们具有污染情识的作用,有如尘埃一般,所以称为六尘。

贰 五欲的内容

一、财欲

财,指世间一切的金钱财宝,是资养色身所不可或缺的资粮。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许多人迷信金钱的力量,因此用尽各种方法求取财富。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安稳的生活,不一定能买到健康的身体,许多人被金钱所役使,毫厘必争,缁铢必计,到头来,身体弄坏了,反而无法享受努力的成果;有的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却被不肖的儿女挥霍殆尽;此外,大水、大火等天灾,足以使金山银岛在一日之间化为乌有;过多的财富也往往成为盗贼及暴政觊觎的对象,甚至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和乐的家庭,不一定能买到可贵的友情,许多人因为忙于赚钱,因而忽略了宝贵的亲情,无法善尽教养子女的责任;有些人则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作奸犯科,使自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金钱能使人产生这么多的烦恼痛苦,所以,佛经里常用毒蛇来比喻钱财的祸患。尤其学道者,如果不能抗拒利养的诱惑,往往就会被金钱埋没理想,而无法坚持信心道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贱夫妻百事哀,一个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没有钱财,否则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呢?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也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来路明白、用途正当的净财是佛教所容许的。

二、色欲

色,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悦情适意。过去的富家子弟,在声色犬马中丧失了志气;现代的青少年朋友,在电动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里迷失了自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吃喝嫖赌中浪费了大好生命,断送了锦绣前程;多少英雄豪杰,在虚幻的美貌与空洞的爱情召引下,落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美色好物,使人身心堕落,受苦无量。《摩诃止观》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学道者想要从生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尤其必须戒之在色。

人世间因为具备各种不同的人事地物,使我们的生活多采多姿;自然界因为拥有变幻莫测的森罗万象,而显得处处生机蓬勃。形色相状的千差万别,丰富了有情的心灵,也扩大了人类的心胸。多少美丽的诗篇,曼妙的歌舞,常常是在看尽千山万水后,由偶发的灵感所成;多少伟大的圣者,多少杰出的人物,往往是在纷纭的世界里,孕育出圆熟的智慧。

佛经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鸟语花香;东方净琉璃世界,富丽堂皇,令人神往;而佛陀说法时的通体放光,菩萨示现时的璎珞披身,在在都显示出修道成佛不一定要住茅蓬,著弊衣,庄严的色相也一样可以使人悟入真理。

三、名欲

名,指世间的声名,能显亲荣己,所以也是人们追求的欲望。俗话说:荣誉是人类的第二生命。追求名誉不但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个团体进步的原动力。一个人如果连荣誉感都失去了,则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有许多人迷恋于名誉地位所带来的虚荣心、优越感,终日汲汲营营,殚精竭虑,甚至不择手段,强取豪夺,结果不但自己患得患失,形成精神上的负担,同时也造作恶业,引起现世的不安与来世的苦果,真是得不偿失。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因而抹杀了名声的好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榜样令我们见贤思齐,是造成社会安定的力量,不正是声名远播、万世留芳的成就吗?社会上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只要社会贤达登高一呼,往往能发挥四方响应的效果。我们藉著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而得到得度的力量,诸佛菩萨但以一名,就能普度无数众生。只要心中没有名利心,名声是为了大众利益而拥有,也可以是成就菩提的助缘。

四、食欲

食,指世间的饮食众味,能滋长我们的色身。佛陀在雪山六年,由日食一麻一麦的苦行中,深深体会到人要生存,必须要以食物维持身命,否则就无法修行。于是,当佛陀证悟成道,在鹿野苑初转*轮时,对五比丘说: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饮食本来是为了养身活命,但是人们却往往美食当前而不知节制,暴饮暴食,冷热互渗,结果损害了身体的健康。目前世界上现代化国家的人民普遍患有营养过剩、肥胖臃肿的毛病;也有些人非时而食,乘兴而食,破坏了肠胃的功能;更有许多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在样式口味上力求变化翻新,甚至不惜杀生害命。千百年来,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山中爬的,都成了人类大肆捕杀的对象。长此以往,不但破坏了地球生态的平衡,遗祸后世子孙,也为自己种下日后恶业苦果的种子,诚可悲矣!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呼吁大家节制食欲,因此在丛林的清规里,订有食前作五种观想的条文,称为食存五观,其中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及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两种观想,正可以对治我们对饮食的贪欲。

五、睡欲

睡,指睡眠休息,能资养我们的身心。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菩提路长,更需要适当的休息,否则倦怠无力,又如何学道修行呢?然而如果贪嗜睡眠,不但空过光阴,而且容易伤身丧志,使人性无法积极活动,成为障覆修道的惛眠盖。因此,佛教诸经论曾举出许多对治惛眠的方法,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中,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诵经宴坐时,如果昏沉欲睡,可以两手按摩双耳;或用冷水洗脸;或仰观天空星宿,以适神思;或至户外空地经行,守护诸根,待神识清爽时,再继续修持。

在《遗教经论》中,举出昏沉欲睡的原因有进食、时节和心理三种因素。前二者属于生理的因素,可以精进来对治;后一项是心理因素,有两种对治方法:

1.思惟观察:观察五蕴的生住异灭,时常心念无常的火烧诸世间,提醒自己把握光阴,努力习定修慧以求自度。

2.守持净戒:以净戒对治烦恼,能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中安住,使精神不致惛重沉闷。

关于消除疲劳的睡眠方面,佛制睡眠的时间,是从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与现代的医学卫生观点相符。在佛教里,搬柴运水、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睡眠自然也不例外。《毗尼日用切要》中记载:临睡时要合掌面西,观想念佛十声、或百千声、或万声,然后诵偈云: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睡觉时右胁而卧,观想光明,这样修习纯熟了以后,不但能安稳入睡,而且在睡熟了以后,也能保持惊觉,不失正念。

欲,依其追求的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善法欲和恶法欲二种。以正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善法欲,是精进求道的资粮;以邪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恶法欲,是步入堕落的原因,所以又称为地狱五条根。

参 六尘的内容

一、色尘

《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

1.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2.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二、声尘

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三、香尘

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

1.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2.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3.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4.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四、味尘

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五、触尘

触尘,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六、法尘

法尘指第六识(意识)所缘的对境,又名法处、法界。广义而言,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法,也就是意根、意识对六尘全体的作用。

由于六尘的关系,使我们在心里涌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分别妄想,所以六尘又名六妄;能衍生种种执著烦恼,令善心衰减,所以也称为六衰;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财,因此叫做六贼。

烦恼如何产生?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并没有善恶的分别,是我们的眼根攀缘外境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只不过是眼识妄起造作分别而已。其它如声、香、味、触、法等尘所以会令我们起惑造业,莫不由于其它五根、五识向外驰求执取,而产生种种贪染爱著的结果。

佛教特别举出六尘的过患,目的在于提醒修行者,要时时注意密护六根门头,不要被虚幻的外境所眩惑左右。

肆 结语

无论是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或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能令我们流转六道,不过它们之所以造成祸害,并不在于其自身的不净,而在于人心的愚痴无明、贪爱染著。好比拳头的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是用来打人,就是坏事,必须立刻阻止;用来捶背,就是好事,不妨多多益善。经云: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所以我们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应抱持一种不贪不拒的中道态度,时时返观自省。

2024-03-17 13:52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