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流转的生命 第一篇
第一篇 十二因缘
壹 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于许多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佛教的因缘说和一般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就如时钟,从零点走到十二点,在钟面上很难看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像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就叫做无始无终。生命也是如此,在过去是无始,对未来是无终。
人死后,生命是如何转递的呢?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生命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将要断气时的种种恐怖是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从省庵大师的话中,可以了解生命转递的情况。
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一期生命结束后,又转往何处去投生呢?或升天、或做人、或地狱,在五趣六道中流转不已,这个形体消灭了,另一个形体又诞生了。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接一根烧完,但火始终不断。又如冰和水的关系,水可以凝结成冰,冰可以溶化成水。有情生命死了会再生,生了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生死轮转中,生命是永远不死,是永恒不灭的。
生命为什么会流转?又如何流转呢?佛陀告诉我们,生命的流转起于无明,而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所以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
贰 十二因缘的内容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的内容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分别解释如下: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而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而言,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投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都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体未具,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完备之相。
6.触:指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一般认识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7.受:即领受,是领受外境而感受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取有四义:
(1)欲取,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见取,谬解正理,如对五蕴产生我见、边见,妄计取著叫见取。
(3)戒取,执取许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对所爱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执著,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叫我取。
总之,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而引发三业的活动。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俱舍论》卷九以四种不同的立场说明十二缘起:
1.刹那缘起: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因缘的作用。例如因贪心而生起偷盗的瞬间,在那时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所以有偷盗的意识和行为产生。
2.连缚缘起:十二因缘像车轮的前进,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的关系。
3.分位缘起:十二因缘表示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和状态,例如:以三世两重因果的观念来解释十二因缘,就人的生命而言,无明和行是过去世起惑造业时的分位。依此过去世的二因,业识刚开始托生母胎一刹那间的分位是识;托胎第二刹那后,六根未备的分位是名色;胎内六根具足的分位是六入;出胎后至二、三岁止,有接触感觉的分位是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的分位是受。以上从识到受,是现在世的五果。
十七、十八岁以后,爱欲强烈的分位是爱;三十岁以后,贪著心炽盛的分位是取;如此造业的分位是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的三因。由此而感生未来世的分位是生;此后至死的分位是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的二果。
三世二重因果的表解如下:
4.远续缘起:指十二因缘的连续缘起,可远隔多生多世。
参 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因悲悯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所以,十二因缘法不仅让我们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就能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观照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如何随著十二因缘的程序流转的呢?这是因为一念无明起,由无明而生起意志行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展开所认识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生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感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有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有取而造业有、生有,由于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像这样缘起的转递,形成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业的结果;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出,就如取薪燃烧而产生火;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那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那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从那里发生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盲人、聋者就无法产生完整的六入的触力;这六入从那里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是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有个行,行的根结是什么?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跳出生死的圈子呢?佛陀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得到解脱之道,这就是还灭缘起。
肆 结语
十二因缘的道理非常玄妙,好像一座城墙,人被关在里面,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著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众生在生死中也是如此,由于贪、嗔、痴、我执、烦恼的牵引,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十二因缘像一颗果树,果树的种子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然不是原来的种子,彼此之间却有著密切的关系。众生生死的延续也像种子、果实的相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前后相续,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生命主体却是一致的。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俗人为了学习高尚的知识和做事的技能,尚且需要奋发努力,百折不回,才能有丰硕的成就。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尽未来际,面对生死洪流的挑战,逆向而上,更应该坚定正信,怀抱正念,精进不懈,方有所成。
2024-03-17 13:52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