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二篇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壹 前言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世间法,我们应该抱著「先入世、后出世的态度,惟有把世间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出世;惟有先入世的人,才能出世,才能升华。
另一方面,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佛陀成道以后,不舍世间众生,仍然到处说法,把菩提的欢喜散播给大众,不求独乐,但求众乐,这就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所以,学佛应该要先入世后出世,然后再从出世而入世;要具备出世的般若智慧之后,再积极从事入世的度众工作。
贰 入世的生活
人既然不能离开世间而生存,也不能没有入世的生活。一般人的生活,大部份是过著:
1.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因为物质占了我们生活的主要部份。
2.以感情为主的生活,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所以佛说众生为有情。
3.以人群为主的生活,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居。
4.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因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
人虽然过著物质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为主的生活,但是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令我们满意,所以我们要有净化的感情生恬;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常久和平相处,所以我们要有六和的处世生活;根身是无常的,因缘会招感聚合离散,所以我们要有法乐的信仰生活。
一、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中的正命告诉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用正当的方法取得钱财。
所谓正命就是合理的经济生活;反之,经营不正当的事业生活,就是邪命的生活。譬如开酒家,逼迫别人从事色情行业;开赌场、贩卖人口、毒品、枪械,或者算命、卜卦、看相等。在《佛遗教经》中,佛陀曾指示佛教徒不应该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是不合乎因缘法则,不合乎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有了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后,如果钱财有盈余时,佛法指示我们有几种的处理方式:
第一、要供养父母师长。(约占全收入的十分之二)
第二、要让妻子儿女衣食无缺。(约占十分之四)
第三、要扩展正当的事业。(约占十分之二)
第四、要有一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约占十分之一)
第五、要布施、救济,以造福人群,广结善缘。(约占十分之一)
这就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
二、净化的感情生活
平常一般人只对自己喜欢的人好,遇到和自己有缘的人,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心生命都交给他;自己讨厌的人,不但不肯多付出一丝关心,甚至还要打击、伤害他。一个学佛的人,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的精神,对待众生要能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甚至别人对我不好,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平等施予欢喜,施予关怀,不必计较得失利害。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大慈悲精神,升华感情,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
三、六和的处世生活
佛教称出家人为僧伽,就是僧团的意思,又叫和合僧。因为僧团是本著「六和敬的精神,在追求智慧与行事度众方面都能和谐相处。
六和敬可以做为我们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1.见和同解:这是思想的统一。在佛教里,大家对佛法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为行事的最高标准,每一个人能够捐弃个人的成见、执著,建立相同的共识。见和同解运用在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国家的律法制度、行事政策要能认同,在思想见解上要能统一,以免意见分歧,背离轨道。
2.利合同均:这是经济的均衡。僧团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由僧团集中处理,大众共有。利和同均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建立一个安稳均富的社会。
3.戒和同修:这是法制的平等。僧团遵守著共同的戒律,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拥有特权,在法律规章之前,人人平等,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
4.意和同悦:这是心意的开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培养开阔的心胸和心意的和谐,不要比较人我得失,不要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就是人间净土。
5.口和无诤:这是语言的亲切。人与人相处之所以会有不悦、误会等事情发生,大都是从言语上引起的,因此,说话恳挚,语气委婉,大家就能够和平相处。
6.身和同住:这是相处的和乐。大家有缘相聚一处,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敬,能够平等的相处、生活,就能获得和谐、快乐。
四、法乐的信仰生活
佛经上譬喻说,世人愚痴,贪图五欲六尘之乐,殊不知五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五欲于人,既然有这么大的祸患,在五欲世间生活,如何才能不被五欲所染?《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真正的快乐不在欲乐,而在法乐,唯有从信仰中寻找快乐,才能得到佛法的喜悦,真理的快乐。
佛法的快乐不是以感官去感受的人间快乐,而是一种虽然不看不听也陶然自在,发诸内心的宁静之乐。如参禅者有禅悦,诵经者有法乐,拜佛者有法喜的智慧之乐。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简朴勤劳,超然物外的宗教生活,他们所向往的是内在生命的显发,精神上解脱自在的般若之乐。如果我们能体会这种法乐,则不但不会身为形役,心为物役,反而能把身心安住在佛法中,而获得自在、安乐。
参 出世的思想
所谓出世,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的意思。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的地方过生活而不问世事;也不是要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真正的出世是思想上的出世。出世的思想要有如下的认识:
一、要有人生无常的警觉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无常变幻。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能够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能够有人生苦短的警觉,精进不放逸,努力修行,这就是有出世的思想了。
二、要有远离物质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喜爱金钱物质,甚至有人临死之际,金钱物质也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恋、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坏黄土抱恨而归。
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是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奴役了。苏东坡说:物质有穷,欲望无尽。我们如果不能对物质存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如果有出世的思想,就能超然物外,对金钱做最有意义的运用。
三、要有淡化情爱的观念
经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愿不切不生极乐。众生因为有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有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佛教并不是要人人都舍弃情爱,而是要人以智化情,因为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便无法增长一分。有了出世思想的人,就能以般若智慧化导情爱,得到佛法的受用,反而能享受人间的真爱。
四、要有不满自己的要求
一般人都是对别人不满,绝少对自己不满。其实,自己充满我贪、我嗔、我痴、我爱、我执、我怨、我私、我妒等,怎么还能对自己满意呢?
对自己满意,这是道业进步的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到处充满了考验,能够对自己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这才是积极的出世的思想。
肆 结语
佛教虽然有入世与出世之分,但是它的精神仍然著重在入世,因为佛教的本质具有人间性、生活性。出世并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而是一样在世间过著与常人一样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只是在思想、境界上更超越。能够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众为我;对世间的一切能够不贪不求,不计较、不执著。然后把这种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在救度众生的事业上,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生死,使世界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因此,对于真正能萌发出离俗世的菩提道心的人,在他心里,入世、出世其实都只是当下一念而已!
2024-03-17 13:52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三毒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就是报,因缘果报就都生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息灭烦恼,精修戒行,痛耻恶业,那么修行成就就容易。经典上面有很多的比方,来呵斥我们的凡夫众生所起的烦恼。烦恼是..
戴高帽子
人,大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赞美自己的好话更是百听不厌。话说古时候有两个学生,他们齐向老师请示为官之要。老师说:;现在的世道,逢人如果只说实话,是行不通的;当你碰到了人,不妨给他戴顶;高帽子,人生自然可以..
扫地 洗衣 成佛
扫地 洗衣 成佛小和尚来寺院有一段日子了,每天扫地,洗衣,做饭,念佛,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平淡无奇地过去。有一天,小和尚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这样过下去了,自己来寺院是要学佛法的呀,将来要普度众生,修行成佛的..
我们都应该知道这两只老鼠
我们都应该知道这两只老鼠我们都应该知道这两只老鼠前不久,一位名叫摩德尔丝的美国科学家对两只小老鼠做了一次试验:他把两只小老鼠放在一个仿真的自然环境中,并把其中一只小白鼠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米。结果那只未..
成刚法师: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成刚法师: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我们要断除贪心,祖师大德作了一个偈子说:贪多业亦多,贪少业亦少,万般诸烦恼,除贪一时了。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一切惑业、灾难、苦轮都由贪心而得建立。就这个贪心是我们八万..
把佛法的道理熏印在心上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既然知道这个妄想纷飞没什么用了,赶紧安住当下就对了。其实人放不下,念头一直上来就放不下这个念头嘛。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这个看不破里面有一个道理是什么?不明理。你说他不懂,他又可以..
刘氏阴德
刘氏阴德刘士可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就是刘宝树先生的高祖父。封翁乐善好施,每次做了善事都不宣扬,不想令人知道。曾經在年底,派诚实可靠的家仆,去到每个偏僻的巷子里,探访哪户人家有急迫解决..
抄经的火化仪轨
抄经的火化仪轨抄经的火化仪轨 ★问:如何处理抄写好的经文?答:抄好的经文可以自行火化后埋入土中或放水流。也可以自己保存收集,当写到一定程度时,装裱成册流传给后代,也是深具意义的事。★问:可否把抄写完的..
把弱点当作你的根据地
把弱点当作你的根据地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的场合吧,正好把时间节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灵里的各种细微的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吧,于是..
和谐与觉悟
“和谐”是事物的一种无冲突的平衡发展的存在状态,也是人内心具有的一种宁静、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精神境界。为构建和谐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心,培育我们的心灵,淬炼我们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境界。..
把佛号定位成唯一的救拔者
一个净土宗的念佛人,最可怕就是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对这个佛号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了,它就是一个音声,你怎么念得好呢?你说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你没有理由嘛。我..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