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佛法 第四篇

繁体

第四篇 四无量心

壹 四无量心的意义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种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意义:

1.因无量:也就是发心无量。我们的思想主宰了一切的行动,因此唯有发心,才能产生力量,尤其像普度众生这么艰巨的使命,如果没有无量的发心,徒有行动,还是无法产生广大的效益。因此,我们要行长远的菩萨道,就必须发起无限的菩萨心。

2.缘无量:指无量的助缘。

(1)众生无量:佛法在众生中求,众生就是菩提的根,若无众生可度,就没有菩提可修,也就完成不了菩萨道,成就不了佛果。我们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要以无量的众生为助缘,做到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2)时间无量:在世间上,我们想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都需要长久的努力,何况是要成就无上的菩提,更需要将自己投入无限的时间里,勤行佛道。十方三世诸佛也都是在累劫精进中,累积自己的福德因缘,方得以成就正觉。所以,我们凡夫福薄德浅,更需要以无量的恒常心来求得佛法。

(3)空间无量:根据《本生经》的记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轮回苦趣,犹不忘以各种身份来度脱六道众生;不仅如此,在《法华经》中,佛陀曾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其它如: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成就正觉,但为度脱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游诸国土,常行佛道;普贤菩萨遍一切处实践十大愿,无怨无悔;地藏菩萨发誓度尽地狱众生,方证菩提。凡此都说明了诸佛菩萨之所以会成为佛菩萨,就在于他们将慈心悲愿遍覆法界,而无有拣择憎爱之心。我们要实践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应当效法诸佛菩萨的勇猛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以广度众生为己志。

3.果报无量:「因」无量加上「缘」无量,我们与无量的人、地、时、空结下善缘,自然会产生重重无尽不可思议的无量依正「果报」。

4.福德无量:「四无量心」的福德无有穷尽,在诸经论中多有记载,今举《清净道论》说明如下:

(1)安稳入眠,不作恶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日间心怀慈悲,常行喜舍,所以不但在夜晚能够安稳入眠,而且能见吉祥之梦。

(2)常为一切众生所爱敬:常行「四无量心」的人,犹如戴上道德的宝冠,常为人、非人等一切众生所敬爱。

(3)诸天守护,善神拥戴:常怀「四无量心」以度众利他的行者,便能得到诸天善神的守护爱戴。 (4)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常行「四无量心」,积集无量福德以为善缘,自然能减轻业障,逢凶化吉,消灾免难。

(5)容光焕发,仪表堂堂:常怀四无量心的人,因为常行正念,相随心转,自然就会显得容光焕发,仪表堂堂。

(6)临终不乱,趣向善道:以「四无量心」为行持的人,直至临终也能提起正念,所以能趣往善道。即使终其一生不能证果,死后必能上升梵天享受诸乐。

贰 「四无量心」的内容

菩萨怀抱慈无量心,慈爱众生,因此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有情。以悲无量心,悲悯众生轮回六道,受种种身苦、心苦,所以发心为之拔除。以喜无量心,令众生得大欢喜。以舍无量心,舍以上三种心,对众生不憎不爱。

一、慈无量心

慈无量心是一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的密切。

《大智度论》卷二十将慈悲分为三种:

1.生缘慈悲:观一切众生因起惑造业,而在生死中轮回受苦,因此而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称为生缘慈悲。这是一般凡夫的慈爱,因为不明我、法二空,所以还是不能出离生死。

2.法缘慈悲:证悟无我所起的慈悲。这是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二乘,以及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境界。

3.无缘慈悲:是诸佛如来无限的慈悲,即彻证我、法毕竟空的般若智而生起的慈悲。因为心中已无差别,所以视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都给予所需。

此外,依慈悲的层次,又可分为:

1.消极的慈悲、积极的慈悲

2.热闹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3.直接的慈悲、间接的慈悲

4.广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5.一念的慈悲、无限的慈悲

6.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

7.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

8.有求的慈悲、无求的慈悲

9.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

10.一时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二、悲无量心

悲无量心,是解除众生痛苦的心。《法华经》说:「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恼众生。」菩萨经过累劫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梵行,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槃,然而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乘愿受生六道,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轮。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说明了菩萨之所以能普度众生,正是由于悲心愿力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所以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三、喜无量心

慈心令众生乐,喜心令众生喜,喜与乐有什么差别呢?《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快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譬如: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所以,乐是比较表相的感受,喜是深层的感受。因此,《大智度论》说:「初得乐时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譬如:初服药时,是名乐;药发遍身,是名喜。」

我们为什么要给众生欢喜呢?因为欢喜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一个人没有了欢喜,即使坐拥金山银窟、华厦美眷,也没有意义;只要我们心中欢喜,即使是粗食淡饭,梅妻鹤子,也觉得充实自在。

佛陀以「苦」来教诫弟子,是要我们正视苦的原因,然后实践佛教真理来离苦得乐。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说法的真正目标。在佛经上,我们常看到诸弟子请法时「愿乐欲闻」,及闻法后「欢喜踊跃」、「欢喜赞叹」的辞句,可见法喜禅悦才是佛教的真谛宝藏。

因为欢喜修道而体悟者,在佛经中也多有记载,例如:

《释提桓因问经》:「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

《华严经?入法界品》:「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

《十地经》:「诸佛子菩萨,住于极喜地,极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忻庆。」

诸佛菩萨中,以「欢喜」成就佛道者,除了弥勒菩萨以外,还有:欢喜自在佛、欢喜庄严佛、欢喜藏佛、欢喜德佛、欢喜无畏佛、欢喜威德佛、欢喜王菩萨、欢喜念菩萨、欢喜意菩萨、欢喜力菩萨等,可见佛教是一个提倡欢喜的宗教。

因此,我们奉行佛教,除了自求清净安乐外,更应该散播禅悦法喜给大众受用,使大家在佛光的普照之下,远离忧苦的阴影。

四、舍无量心

慈悲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无上的智慧。所谓:「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开脚步,才能使我们向前迈进。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舍除对三心的执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法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就胜义谛而言,无一众生可得,也无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不能成就无量的功德;若能舍去一切分别妄想,就能冤亲平等,广度一切众生有如己子。好比虚空因为能包容万物,所以能成就一切万物。

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纳异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虚。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尊重他人,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

五、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由慈悲喜舍的内容看来,四无量心虽类别为四,其实都是慈心悲愿的延伸:先是欲令众生都能得到快乐,而施以慈心,继而看见有人不能得到快乐,悲心油然而起。接着又想令众生都能离去苦恼,得到无上法乐,喜心继之产生。以慈心、悲心、喜心度众,而不起憎爱贪忧,不生人法执着,就是舍心现前的境界。因此《大智度论》说:「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

参 长养四无量心的方法

《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慈悲喜舍是我们依止安住的所在。我们想要培养「四无量心」,应从下列两点着手:

1.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常常换个立场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长养「四无量心」。

2.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以业力轮回而言,众生沉浮在生死海中,已不止千万劫以上,因此,六道众生无非是我们过去世中的父母亲朋;以法界缘起而言,众生与我本为一体,又何有亲疏之分?如果我们能由此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就能泯除计较分别心,长养慈悲喜舍心。

此外,当我们实践「四无量心」时,应该要有智慧做为引导,否则滥用、误用的结果,只会形成社会的乱源。例如:滥行布施,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的观念;见到有人破坏社会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逃脱,劝阻他人;父母供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甚至一意姑息,纵子犯罪;社会人士不当的放生,害死更多的生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024-03-17 13:52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三毒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就是报,因缘果报就都生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息灭烦恼,精修戒行,痛耻恶业,那么修行成就就容易。经典上面有很多的比方,来呵斥我们的凡夫众生所起的烦恼。烦恼是..

戴高帽子

人,大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赞美自己的好话更是百听不厌。话说古时候有两个学生,他们齐向老师请示为官之要。老师说:;现在的世道,逢人如果只说实话,是行不通的;当你碰到了人,不妨给他戴顶;高帽子,人生自然可以..

扫地 洗衣 成佛

扫地 洗衣 成佛小和尚来寺院有一段日子了,每天扫地,洗衣,做饭,念佛,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平淡无奇地过去。有一天,小和尚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这样过下去了,自己来寺院是要学佛法的呀,将来要普度众生,修行成佛的..

我们都应该知道这两只老鼠

我们都应该知道这两只老鼠我们都应该知道这两只老鼠前不久,一位名叫摩德尔丝的美国科学家对两只小老鼠做了一次试验:他把两只小老鼠放在一个仿真的自然环境中,并把其中一只小白鼠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米。结果那只未..

成刚法师: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成刚法师: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我们要断除贪心,祖师大德作了一个偈子说:贪多业亦多,贪少业亦少,万般诸烦恼,除贪一时了。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一切惑业、灾难、苦轮都由贪心而得建立。就这个贪心是我们八万..

把佛法的道理熏印在心上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既然知道这个妄想纷飞没什么用了,赶紧安住当下就对了。其实人放不下,念头一直上来就放不下这个念头嘛。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这个看不破里面有一个道理是什么?不明理。你说他不懂,他又可以..

刘氏阴德

刘氏阴德刘士可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就是刘宝树先生的高祖父。封翁乐善好施,每次做了善事都不宣扬,不想令人知道。曾經在年底,派诚实可靠的家仆,去到每个偏僻的巷子里,探访哪户人家有急迫解决..

抄经的火化仪轨

抄经的火化仪轨抄经的火化仪轨 ★问:如何处理抄写好的经文?答:抄好的经文可以自行火化后埋入土中或放水流。也可以自己保存收集,当写到一定程度时,装裱成册流传给后代,也是深具意义的事。★问:可否把抄写完的..

把弱点当作你的根据地

把弱点当作你的根据地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的场合吧,正好把时间节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灵里的各种细微的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吧,于是..

和谐与觉悟

“和谐”是事物的一种无冲突的平衡发展的存在状态,也是人内心具有的一种宁静、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精神境界。为构建和谐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心,培育我们的心灵,淬炼我们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境界。..

把佛号定位成唯一的救拔者

一个净土宗的念佛人,最可怕就是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对这个佛号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了,它就是一个音声,你怎么念得好呢?你说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你没有理由嘛。我..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