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繁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在佛法中称之为戒律。戒是防非止恶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团的轨范,戒律,从佛教整体性来看,其目的无非要使人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谈及佛法的修学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何为诸恶?何为众善?如何防非止恶,广行众善是我们本文所要研讨的。

通俗迷心心念引因果、心念为恶源

防止诸恶(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通俗迷心

在还未深入研讨善法与恶法之先;让我们先共同来研讨一般人所迷惑善恶及颠倒因果的问题。一般人往往在于自己心理上无法了知,心念是一切善恶及因果的总根源。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又云:一点动则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因果善恶之本。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一切万法不离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则得恶果,而我人命运果报之源则建立在心念上。所以心中的起心动念,直接影响了身、口二支的行为,又由于身、口惯性地行为,无形之下也造成了习惯及性格了,正由此即造成了未来命运的果报矣。因此,我们认为修行的基础功夫,当先学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更进一步地,深省到起心动念,善念或恶念之间。从上面对于心念深刻的研讨,我们得知佛法的修学是从心念上下手的。但一般人们,当您向他们言及修行及学佛,他们总回答:我的心好,何必学佛呢?由此可知,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是迷惑不知的。

据佛法的唯识学,对心理上有很详细的分类。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恶心所却有二十六个之多。下面,就让我们依唯识学一一简要地介绍它们。善心所十一个包括有:

(1)信

(2)精进

(3)惭

(4)愧

(5)无贪

(6)无?

(7)无痴

(8)轻安

(9)不放逸

(10)行舍

(11)不害。

恶心所二十六个包括有:

(1)贪

(2)嗔

(3)痴

(4)慢

(5)疑

(6)恶见

(7)忿

(8)恨

(9)恼

(10)覆

(11)诳

(12)谄

(13)骄

(14)害

(15)嫉

(16)悭

(17)无惭

(18)无愧

(19)不信

(20)懈怠

(21)放逸

(22)昏沈

(23)掉举

(24)失念

(25)不正知

(26)散乱。由唯识学的分类可知,我们的心,恶心所是多于善心所的,造作恶业的比例是多于造作善业的;因此,堕落恶道的机会是多于生于善道的,所以时时检点自己实是修行者的当急要务。又,一般人言:心好,何必学佛!这种观念是迷惑不知的。

从上文我们即知修行当好好的观心,修心,去恶从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但,成圣贤与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从博地凡夫只要严察自心,战战兢兢,成圣成贤是绝对可能的;相反地,如果博地凡夫不严察自心,未断一切恶,永远沈渝生死苦海是难以避免的。

至于凡夫如何能离苦得乐,如何克念作圣呢?佛法中的四正勤则是最有效地方法。四正勤即是:

(一)已生恶当令断

(二)未生恶使不生,此两点就是诸恶莫作。

(三)未生善当令生

(四)已生善使增长,此两点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又能做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恶法能断,善法增长,意念则能渐趋于清净矣!智慧当然也会日日增长,佛法的体悟也会渐趋于正见。所以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句话即是一切修持法门之本。

现在我们已知要转凡成圣当依四正勤去努力,诸恶为何?佛法上如何防止诸恶?下面,就让我们从五戒与十善来研讨,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这是道德的最低准则,也是保人身、防恶道的根本;十善

(1)离杀生

(2)离偷盗

(3)离邪行

(4)离妄语

(5)离两舌

(6)离恶口

(7)离绮语

(8)离贪欲

(9)离嗔恚

(10)离邪见,这些包括了身三业,语四业及意三业,其实,它们也是五戒的详细分类,为了究竟离十恶,我们可进一步地做下列几项:

(1)救生

(2)布施

(3)梵行

(4)诚实语

(5)和诤语

(6)爱软语

(7)质直语

(8)不净观

(9)慈悲观

(10)因缘观

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项,身、口、意三业已算趋向清净了,但,这样还是属于消极的防非止恶而已,更进一步地当积极的行善才对啊!

结 语

以上几点,我们概略地了解,心念引因果,心念是恶源;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恶心所多,又,圣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间;四正勤是修学之根本,诸恶分身三业,四口业,意三业,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恶之本;六度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及发菩提心是积极地行善。有了这些基本概念,相信您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也该有了概略地了解。

2024-03-17 13:52

成刚法师: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成刚法师: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我们要断除贪心,祖师大德作了一个偈子说:贪多业亦多,贪少业亦少,万般诸烦恼,除贪一时了。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一切惑业、灾难、苦轮都由贪心而得建立。就这个贪心是我们八万..

把佛法的道理熏印在心上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既然知道这个妄想纷飞没什么用了,赶紧安住当下就对了。其实人放不下,念头一直上来就放不下这个念头嘛。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这个看不破里面有一个道理是什么?不明理。你说他不懂,他又可以..

刘氏阴德

刘氏阴德刘士可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就是刘宝树先生的高祖父。封翁乐善好施,每次做了善事都不宣扬,不想令人知道。曾經在年底,派诚实可靠的家仆,去到每个偏僻的巷子里,探访哪户人家有急迫解决..

抄经的火化仪轨

抄经的火化仪轨抄经的火化仪轨 ★问:如何处理抄写好的经文?答:抄好的经文可以自行火化后埋入土中或放水流。也可以自己保存收集,当写到一定程度时,装裱成册流传给后代,也是深具意义的事。★问:可否把抄写完的..

把弱点当作你的根据地

把弱点当作你的根据地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的场合吧,正好把时间节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灵里的各种细微的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吧,于是..

和谐与觉悟

“和谐”是事物的一种无冲突的平衡发展的存在状态,也是人内心具有的一种宁静、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精神境界。为构建和谐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心,培育我们的心灵,淬炼我们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境界。..

把佛号定位成唯一的救拔者

一个净土宗的念佛人,最可怕就是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对这个佛号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了,它就是一个音声,你怎么念得好呢?你说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你没有理由嘛。我..

成观法师:《心经系列》成观法师 作者简介

成观法师:《心经系列》成观法师 作者简介台北市人,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生/一九八八年七月于美国纽约庄严寺莅染。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台大外文研究所肄业/美国德州克里斯汀大学英研所研究员..

打开心门,让佛法住进你的心里

打开心门,让佛法住进你的心里平时我们拜佛的时候,有的人一见佛像,就能够生起非常强烈的信仰和敬重之心,非常虔诚地礼拜。但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一看到佛像便想:哦,这是黄金做的呀!哇,这是珠宝呀!哇,这是珊..

扫地的人能成就五种功德

古印度时期,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世尊向比丘们开示:扫地的人有五种情况不得功德,是哪五种呢?扫地时不知道判断当时是逆风、还是顺风,不懂得将地上的污秽垃圾集中,也不将其清除,因此,所..

善恶果报:强拆寺院的惨烈现世报,灾祸不断殃及家人

善恶果报:强拆寺院的惨烈现世报,灾祸不断殃及家人我们村(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有个寺院,名叫香峰寺,改寺庙之前是土地庙,碑文记载最早是汉刘邦年间建造,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左右。后经历代皇朝修缮,总共修了七十..

和大福报的人接触后发现命运的真相

和大福报的人接触后发现命运的真相我有个朋友,身体相当瘦弱,看起来很没精神。周围不少人觉得是他吃得不够好的原因,都劝他改善下伙食,还有长辈建议他多去买几只土鸡补补身体。其实据我所知,这个朋友脾胃一直都比..

呷绒多吉上师:次第学修才能清净恶业

呷绒多吉上师:次第学修才能清净恶业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69)有的人怕面对这个社会,想逃避,所以就想,“我要修行”,如如不动地坐在那里,既不忏悔罪业,也不修菩提心。可以说,你只是暂时在这里安住了一会儿,就..

吃饭能修福也能造恶,这里面有讲究!

吃饭能修福也能造恶,这里面有讲究! 吃饭能不能修福?吃饭会不会造恶?也能造恶,你杀鸡杀鸭,吃鱼吃肉,是不是造恶?吃了一顿饭,损自己福报,还造下罪业。如果你欠别人钱怎么办?还钱。那欠命怎么办?还命。你有..

晚上听梵音楞严咒驱鬼吗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晚上听梵音楞严咒驱鬼吗。听 "楞严咒”恐怕..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善恶果存乎一念间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著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于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