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说的烦恼?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繁体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

烦恼

’。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

生死果报

,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佛陀

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显。由于烦恼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俱舍宗与法相宗便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天台宗则将‘见惑’与‘思惑’并称为‘见思惑’,另立‘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烦恼’是学佛最大的

魔障

之一,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

佛性

,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

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万四千’法数形容烦恼之多,但是若论烦恼的根本,则不出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的‘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错误的见解。此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瞋、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两者合称‘十使’,又称‘十根本烦恼’。随著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

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心’;相反的,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这就是‘瞋恚’;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因为贪、瞋、痴作祟,于是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执著、恼怒、散乱、烦闷等情绪,这就是烦恼。因此,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起于贪欲、瞋恚、愚痴,三者又称‘三毒’,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

原因

,其实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瞋痴’,尤其要‘转识成智’。《六祖坛经》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则无明

烦恼

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产生烦恼的

根本原因

(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有些人很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诸如我有痛苦,为何你没有?人一旦有了比较、计较的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与烦恼。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我们经常因为一件事情做错了,就怨天尤人,怪家里的眷属不支持,怪世间的亲朋好友不帮忙。如果能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就可心安理得了。

(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观:就是对人要不侵犯,对事要不推诿,因为侵犯他人就是给人不自由;推诿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敢承担。

(四)不贪求、不瞋怒的修养观:我们要把贪求的心改成一种善法欲,也就是好的欲望。譬如发奋读书、发心做善事,而不是贪求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更不可以瞋恨破坏自己的修养。

(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人生宛如一个战场,遇事无须自卑与懊丧,要勇往直前,要当仁不让。

(六)不邪见、不妄动:要培养自主、自尊与自信的性格;面对问题要以智能来判断,要能“以静制动”,也就是“如如不动”。

2024-03-17 13:5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念给去世的人吗

心经是可以念诵给去世的人的,在念诵的时候我们也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方法的,这样我们在那时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去念诵。而且我们一心一意的去念诵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念诵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的杂念的。我们可以..

念药师经有禁忌吗

其实我们修行的药师经并没太多的禁忌去紧固我们修行药师经,因为学佛就是学习自在,有太多的条框的话反而让我们感觉到经文枯燥,只要我们修行的时候将自己的心态放正,那么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药师经的含义的。印光大师..

普门品念诵及回向的方法是什么

回向是我们修行路上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回向并不只是将我们的功德回向出去,更是把我们的善念、善心传递出去,回向不会让我们的功德减少,反而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功德。《普门品》是非常好的经文,念诵《普门品》也是..

楞严经重要偈句

其实在楞严经的每一卷中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偈语,我们可以把这些当成是重点,然后背诵下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卷的重要偈语吧: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

达真堪布:念观音心咒有时候观想佛菩萨有时候观想众生如法吗

达真堪布:念观音心咒有时候观想佛菩萨有时候观想众生如法吗问:念观音心咒的时候,有时候观想的是佛菩萨,有时候观想的是众生,这如法吗?达真堪布答: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按传承、按仪轨、按上师的要求去做。不要再往..

千万不要做这十件事,不然你会身相丑陋

千万不要做这十件事,不然你会身相丑陋《佛说业报差别经》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者于佛塔庙断灭灯明。九..

听茶品禅

友人喜欢喝茶,有一次我问他:你听到过荼的声音吗?听到过它在澄澈的水中穿透丝绸般的下滑;听到过它在沉浸时的舒张、绽放,听到过它倾吐的阳光、绿色和花朵的消息吗?友人笑我痴于禅之玄思冥想,不知品茶之道;我笑友..

常言说“人善被人欺”,假如自己修安忍,会不会招人讥笑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

常言说“人善被人欺”,假如自己修安忍,会不会招人讥笑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 问:常言说“人善被人欺”,假如自己修安忍,会不会招人讥笑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索达吉堪布:修习忍辱,不应以别人的讥笑蔑..

平刻白杨木流线形水月观音挂件

平刻白杨木流线形水月观音挂件**内容简介** 该品主体宽4厘米,高5.7厘米,呈流线形,是用上等白杨木精心雕刻而成,工艺精湛,古朴端庄。正面是水月观音坐像,观音左手持莲花,安祥自在,在观音左边和下方分别刻有 水..

读地藏经哪些不好的

读诵地藏经很好,因为读诵地藏经不仅可以让我们明白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一些道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消减宿世业障的无上妙法,而且读诵地藏经还可以使我们得到地藏菩萨的孝道精神的意义和作用。那么读诵地藏经有哪些好处呢..

吉祥经解读

吉祥经解读 大吉祥经(经集)法句譬喻经·吉祥品人生最胜的吉祥(一)不亲近愚者此事最吉祥(二)宜亲近智者此事最吉祥(三)尊敬可敬者此事最吉祥(四)居所宜安适此事最吉祥(五)往昔曾修福此事最吉祥(六)引导心向正道此事最..

念药师经求财如何回向

药师经是非常经典的咒语,也是非常重要的咒语,我们修持药师经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念药师经求财如何回向。诵念药师经求财得..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多多转发功德无量目前堕胎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趋势于低龄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堕胎呢?因为都没有明白堕胎的后果是有多么严重,只想着赶紧去掉这块“绊脚石”,或者是所..

宋李彦通《净土圣贤录》

李彦通,会稽人,为锻工。偶入邑中系念会,忽悟身世无常,归心净土。一日,得疾,云,我梦游净土,见二门扃锁甚固,适遇僧宗利,开门引入,见楼阁中佛与菩萨,吾将去矣。遂请睎经、道果二僧,至卧榻前,策发净业。令举家齐诵佛号,..

为什么拜罗汉?

为什么拜罗汉?为什么拜罗汉?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导语: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为了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把苦夏失去的“膘”补回来,北京、河北等地流行“贴秋膘”。但是否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