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幡”是什么?
幡:梵语叫做波哆迦,也叫做计都。它是旌旗类的总称,和幢、盖等同是供养佛菩萨、庄严道场的用具。在长阿含经第四游行经、和法华经第二信解品里,都曾提及幡的话题。
自后有幡以来,都是著色或绘有龙子等画像的。举例来说:佛般涅槃经卷上有青黄赤白墨的五色幢、陀罗尼集经第三有杂色幡、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菩萨戒品有龙子幡,有部尼陀那目得迦第五说有师子幡、莫揭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等五种旗旛。以上所说的一些幡,大都是供养佛菩萨的庄严用具。
造幡、悬幡、施幡,可以获致很大的功德利益。撰集百缘经第七布施佛幡缘说:迦毗罗卫国有一长者,妇生一儿。诞生之日,空中悬一大幡,此儿因以波多迦(幡)为名。日后出家,得阿罗汉道,为世所钦。时诸比丘,问彼波多迦宿缘所以。佛告大众:彼波多迦,于过去世毗婆尸佛涅槃之后,造一长幡,悬佛塔上。以是功德因缘,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常悬宝幡,受天快乐。(略详)
又灌顶经第十一说:如我今者,亦劝造幡,悬著塔寺,获福得乐,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供养幡盖,所愿遂心,得成菩提。(略译)
灌顶经第十二又说:若人造四十九尺五色高幡,能脱病苦,延续寿命。(略译)
又释迦谱第五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记中说:塔成,造千二百宝幡及众杂华;未及悬饰,王忽患疾。因伏枕上,哀恳祝曰:若感威灵,愿垂悯鉴;拔我病苦,俾尽愚诚。由是愈疾,增算十二。以是因缘,名续命幡。(略译)
又灌顶经第十一说:若人临终,当为烧香燃灯,于塔寺中,悬命过幡;转读尊经,满三七日。所以者何?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回向亡者,神识往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以上的一些典据,是续命幡可以延寿、命过幡可得往生净土等两种说法的由来。此外还有:灌顶用的灌顶幡、请雨法等庭仪用的庭幡、用平绢作的平幡、用丝束制的丝幡、用金属和玉联缀的玉幡。更有一种六角或八角的幢形的幡,叫做幢幡,它兼有幢和幡两种功德。至如用木料制成的幡,叫做木幢幡。
2024-03-17 13:52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放下一个人真的有点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投入爱海的小伙伴们。虽然很难,缘分尽了,感情也就不复存在了,本人向来追求的是对人对事,讲的是好聚好散,没有..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各位缘主安康,我是师傅。接下来和大家继续说一说有关“婴灵超度”的事,此前向一些苦于婴灵的缘主们介绍了一下在家中自己超度婴灵的方法,很多人都说我按你说的去做了,如何确定..
心累之人
心累之人常听有人抱怨:“哎,活得真累!”一个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心累,凡事看不开,就会导致肌体内各器官调节作用的失衡,久而久之,疾病就会缠身。两个一起跑步的人,跟在后面跑的总会显得累些;社会在发展..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
心间有福田
心间有福田从前,有一对母女过河,母亲希望女儿能平安到达彼岸,女儿也希望母亲能平安到达彼岸。母女之间的利他心是人之常情,不是很伟大,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这样想。河水特别急,两个人可能都会被冲走。女儿想:我..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