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问

繁体

关于清明节,不管是否崇奉释教,咱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疑问困惑,今择其最常见者三条,从释教视点进行回答。即:一、人死必定变鬼吗?二、释教祭祀鬼神吗?三、祭拜祖先能够烧纸吗?

提到清明节,咱们都会想起一个词慎终追远。《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何晏之《集解》解说说: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这是说,对待爸爸妈妈丧的凶事和祖先的祭祀,要依礼尽哀、恭顺忠诚。终,指爸爸妈妈丧。远,指祖先。

清明节祭拜先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孝道传统,是礼教的领域。虽然这不是释教的风俗,可是值得佛弟子发起。我了解清明节包含两个部分:

榜首,思念祖先,感恩他们对咱们的哺育。

第二,正视无常,爱惜当下的每一段善缘。

一、人死必定变鬼吗?

答:变鬼的或许性很小。依照释教的观念,人死今后,有三条路途能够挑选:榜首是成佛,无生无灭。第二是往生净土,脱离存亡轮回。第三便是持续六道轮回。假设咱们做不到前面两种,只能存亡轮回,那么咱们身后或许生于天道,也或许生于阿修罗道,也或许生于人道,也或许生于畜生道,也或许生于饿鬼道,还或许生于阴间道。

所以人死为鬼,仅仅六道轮回中的一种或许性。并且,天道和阿修罗道,则底子同于咱们一般所说的神。饿鬼道中,多财鬼则也有很好的享用,甚至有凶猛的神通,这也相当于咱们常说的神。

咱们要点说一下释教中与我国人人死为鬼观念比较挨近的鬼,那便是由阎魔王(也作琰魔王)统理的三类鬼。《佛光大辞典》解说说:

依据《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一载,阎魔王所居之处有无财、少财、多财三种鬼,此三种鬼中各复有三种,故合计九种(类)鬼。即:

(一)无财鬼,下分三种:(1)炬口鬼,此鬼口中常吐烈焰,炽然不息,身形则如被火燎烧之多罗树(棕榈树)。(2)针口鬼,此鬼腹大如山,咽喉则细如针孔,虽见诸种上妙之饮食,然不能吞咽,故饥渴难忍。(3)臭口鬼,此鬼口中恒出极恶腐朽臭气,其臭过于粪秽,且自熏于己,故常呕逆,若遇饮食亦不能食,常为饥渴所恼。

(二)少财鬼,下分三种:(1)针毛鬼,此鬼身毛坚利,难以接近,其坚毛内钻自体,外射别人,苦痛难忍,偶有不净之食以稍济饥渴。(2)臭毛鬼,此鬼之身毛臭过粪秽,熏烂肌骨,蒸坋肠腹,冲喉变呕,苛虐难忍,然若拔其毛,则伤裂皮肤,转加重苦,偶有不净之食以稍济饥渴。(3)瘿鬼,此鬼于咽喉生大瘿,犹如痈肿,热痛酸疼,然又更相剥挤,致使臭脓涌出,共相争食而稍济饥渴。

(三)多财鬼,下分三种:(1)希祀鬼,此鬼常向祠祀中享用祭品,犹如飞鸟,漫游虚空,无有阻止,盖此鬼先世积财而吝啬不能施舍,且希冀子孙之祭祀,故生于此鬼道中。(2)希弃鬼,此鬼常期望以别人所弃吐、残留等物,供其食用,此乃因其宿生吝啬,故于有饮食之处,或见秽物,或不能见,或乐于净物,而又见秽,随其业力之不同,而得多寡厚薄之食。(3)大势鬼,此鬼之势大,比如夜叉、逻刹娑、恭畔茶等均属之,或住于灵庙,或依于树林,或居山沟、处空宫等,所受之富乐与诸天相同。(据佛光山电子版)

多财鬼中,那些有与天神相同享用十分好的,才干承受人世的祭祀供养,也便是说,儿孙们在清明或其他时刻的祭祀,唯有这类饿鬼(多财鬼),才会承受儿孙的祭品。

而从释教视点说,鬼的领域更宽。六道众生中,并不仅仅人死为鬼(人死也不必定做鬼)的,也或许是从阴间、畜生、天中来的。这类鬼,名字繁多。有高档而被称为天(神)的,也有极下贱的。名字有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鸠槃陀、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等。

这类鬼(泛称为鬼神),高档的称为天,如四大王众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的,如龙、迦楼罗、摩睺罗伽等)。这类鬼神,有善的,信受佛法,护持三宝;而恶的会害人,阻碍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这些鬼神的记载。

二、释教祭祀鬼神吗?

祭祀鬼神的意图,不过出于求福与赦罪两种。而常人祭祀的鬼神,往往有善恶之别。恶神固不待言,善神由于没有断除烦恼,他关于祭祀礼拜他的信徒,有时分会降福,有时分也会降祸。

咱们挑选释教作为皈依,以三宝为归敬的目标,底子在于转凡成圣,甚至成佛,靠的固然有三宝的加持,更多的是要自我的摆脱。奉承鬼神,或许得到一时的利益,但鬼神尚在轮回之中,又怎么赐予咱们什么摆脱?佛陀教训咱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那么,释教关于鬼神就一味排挤吗?当然不是,首要,出于特殊情况,向天神或许鬼神求助,并不违犯释教的戒律,也不会破归依体。

在昙无谶所译《优婆塞戒经》卷五净三归品第二十中说: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诚意信其能救全部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这是说,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或许身命,能够向天神祭祀求救,这样不算破三归依。可是假如以为天神能够救全部怖畏而礼拜外道,就算破归依。可见,对祖先表达追思之情的祭拜更不会有什么问题。

破不破归依体,关键在于有没有归依、崇信之心。值得一提的是,今日有的人关于释教的护法善神的知道和情绪都很偏颇,一味混淆外道天神来对待,甚至自行将他们外道化,这是十分不当的。从大乘释教观念来看,已然全部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则诸天善神(包含不崇奉释教的善神在内)并不比咱们居于人道的众生初级。尤其是归依三宝作为护法的善神,他们和咱们便是同学的联系。能够说自身便是内道,仅仅身份不同。并且福德、才智、神通、才能都远远超越咱们,咱们有何资历视他们为异端特殊?甚至轻视、诋毁?

其次,释教关于祖先就不关怀了吗?当然也不是。佛陀亲自为父亲抬金棺,为母亲升忉利天宫说法,都是一种回报。回报思维,在释教里边是十分稠密的。我国更是被儒家慎终追远思维影响,关于身后爸爸妈妈等祖先的鬼道日子,总是期望有所救助,所以在孝亲回报思维方面,很容易承受释教的观念。

最闻名的是《盂兰盆经》所说,目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后,用神通看见生母堕在饿鬼中,请佛救助。佛说: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发心供养僧众,能够使七世爸爸妈妈、六亲眷属等脱出三恶趣(阴间、饿鬼、畜牲)的苦报。

除此之外,汉传释教依据《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特别在秽土人世,现落发相。经中宣说种种堕阴间的恶业,劝说在家众不行违犯。这是侧重化度众生,期望他们不致于蜕化阴间,并不是专门救堕阴间众生。可是,地藏菩萨神力示现,也有现阎罗王身、阴间卒身的,因此汉传释教特别注重地藏菩萨救度阴间饿鬼的法门。

弘一大师曾专门编撰《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说:

《观无量寿佛经》,以修三福为净业正因。三福之首,曰孝养爸爸妈妈。而《地藏本愿经》中,备陈地藏菩萨宿世孝母之缘由。故古德称《地藏经》为佛门之孝经,良有以也。凡我同仁,常应读诵《地藏本愿经》,以副《观经》孝养之旨。并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报亲恩,而修胜福。

所以,咱们发起在清明等节日为亡者念佛(不管阿弥陀佛、药师如来琉璃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好)、诵经(任何佛经都有积德行善利益,并非只能念《地藏经》、《阿弥陀经》等),甚至做各种积德行善和佛事,如燃灯、供香、献花、奉茗、抄经、放生、茹素等等均好。

可是我要提示咱们的是,日子中不乏一些对鬼道特别感兴趣的人,动辄说这个有多少冤魂附身,那个有鬼魅多少附体等等,甚至白日见鬼如此,神乎其神,鬼气冲天。依照佛经说法,鬼道众生原本与咱们这个国际杂居,可是咱们互相不相阻碍。鬼不开人目睹人事,人也不开鬼目睹鬼事。假如想要开什么眼,恐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有没有满足心思承受才能,天天看到与鬼神日子在一起。

我想稳重告知朋友们:念佛信佛成佛,念鬼信鬼成鬼。以相应故。习气牵引故。好乐故。

三、祭拜祖先能够烧纸吗?

(一)纸钱来源于陪葬风俗

烧纸钱的风俗,是从古代以钱币陪葬演化而来的。远古重厚葬,甚至以奴隶和很多青铜器陪葬,无非是想让死者在阴间持续活着时分的殷实日子。但奴隶是首要劳动力,贵金属资源也有极限,厚葬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出现用标志人形的俑来陪葬,孔子甚至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最少改用俑人,比用活人进了一大步。

而陪葬用铜钱(包含金银之类)的风俗,兴于汉代,并一向延续到子孙。可是铜挖掘不易,铸造成钱后成为法定钱银,很多用于墓葬,是对社会财富的严峻糟蹋。所以历朝都有制止葬钱的法则。魏晋以来,逐步以纸钱代铜钱,而唐代此风大盛。如李山甫诗:可要行人赠纸钱。

徐凝诗:无人送与纸钱来。释教受此风俗影响,唐代也开端用纸钱。唐代闻名的通晓历数算法诀窍的一行法师(中学讲义中称僧一行),在所撰《七曜星斗别行法》中明言:皆须如法酒脯纸钱,一依向二十八宿脚下次序。这在曩昔经典中,是没有的要求。

(二)烧纸昌盛于唐

开始的纸钱,是掩埋于墓中或许抛撒(包含挂)在坟头的,并不燃烧。有文字记载可覆按的,燃烧纸钱大致始于唐玄宗时期。《旧唐书》〈列传〉卷八十王玙传所述,祠祭使王玙由于玄宗喜好道术,妄图以祀事而得帝幸,所以每行祠祷皆焚纸钱以祈福祐。所以民间风从。宋代封演的《封氏见识纪》说:后汉蔡伦所造,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今则皆烧之。古埋帛,便是指古人陪葬以绢帛,而今人都燃烧纸钱。

(三)古人对烧纸的谴责

可是,燃烧纸钱的风俗,在古代也是有争议的。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卷一十七末就慨叹说: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准则文章扫地而尽所以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皇帝而为闾里鄙俚之事者多矣!

这是清晰把燃烧纸钱,归于通俗易懂的鄙俚之事,以为皇帝去做,乃是礼崩乐坏的体现。要理解这儿的责备,先要弄懂寒食的相关故实。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也有区域说便是清明的。依照《周礼秋官司烜氏》的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知周代即在寒食禁火。而民间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之推愤而隐居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公民怜惜介之推的遭受,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吊唁。今后沿用成俗,谓之寒食。

这个附会,大致起源于晋代。在寒食禁火之时燃烧纸钱,于礼不合。加上唐代王玙选用的燃烧纸钱的方法,在其时即被以为类巫觋(音x,泛指巫师),习礼者羞之,这样就难怪《新五代史》那么严峻地责备了。

(四)释教的烧纸风俗

释教中记载运用纸钱,也是始于唐。受尘俗影响,寺庙在做法会的时分,将纸钱挂在堂柱上,法会完毕后燃烧,以飨鬼神。别的,还有两种纸钱在曩昔常用。一是所谓往生钱,行将往生咒印于纸上,燃烧给亡者,以求其提前往生净土。

二是所谓寄库钱,民间传说,为减轻死者之罪业,死者须持纸钱向冥土府库交纳,故纸钱亦称寄库钱。阳上之人,期望家里亡故的亲人在阴曹地府少受些罪,就多多烧纸钱供其上缴冥库。

从期望说,这两类大略都是好的。可是燃烧经咒,释教以为乃大不敬,所以残缺经文,古代都是建塔等封存供养,并不敢焚化。往生钱是否如法,明显值得商议。而交钱赦罪,相似受贿,正义之士,所不齿也。甚至后世有人活着的时分,就很多烧钱,为身后作预备,古代称为寄库。

明代莲池大师在《正讹集》中指出:世人多烧纸钱锡镪(音qiǎnɡ成串的钱),投牒冥府,冀来生受用,谓之寄库。此讹也。纸、锡可致来生之富,则富室生生丰饶,而贫人终无富日。善恶报应之说虚矣。

宋代王龙舒在《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五中痛斥说:予遍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规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专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此言甚是。相同的道理,假如不期望亲人为鬼,则应多念佛,少烧纸。

(五)印光大师相关开示

除了烧纸钱之外,曩昔还考究烧金元宝、银元宝,即用锡箔纸折叠的元宝,以为比纸钱更宝贵。关于这样的行为,印光大师清晰表明:

锡箔亦不行废,亦不必必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广泛,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并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诚恳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见《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

这儿印光大师以为锡箔乃是救助孤魂所用,从慈悲心视点说,能够利益到他们,所以说亦不行废。但也不需要烧得过多。由于佛、菩萨甚至现已往生净土的人,彻底不必锡箔。并且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要烧多少才够?所以,烧锡箔的人,有必要用心诚恳,以佛力、自己心念力以及法界力这三力合起来,将少变多,则锡箔也能够遍满虚空,无不满愿。则济孤之心亦尽,并且无暴殄之过。

(六)应怎么对待烧纸

我在凤凰网释教录制原创视频节目《问道》中曾说过,作为寄予哀思,烧纸也无不行。可是总不如念佛诵经抄经供香。不过关于这样沿用积久的风俗,过度对立,也不对机。我觉得能够学习一下宋代大儒邵康节(雍)的做法。

邵康节春秋祭祀之时,也焚纸钱。程伊川(程颐)很古怪,问邵康节为什么这么做。答曰:冥器之义也。脱有利,非孝子顺孙之心乎?所谓冥器之义,便是孝道的意思。古代殉葬之物称冥器,表达的是后人的追思之情。所以,邵康节的话翻译过来说:烧纸也便是尽孝道之义算了。这样做或许有利于教化,那莫非不是孝子贤孙们的原本要尽的心意吗?

于烧纸钱,当如是想。

上篇:饮食停止饥渴,莫贪心美味佳肴下篇:孝亲追思的清明应该这么过

2024-03-17 13:52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堕胎的胎灵哪去了?堕胎的胎灵哪去了? 多多转发功德无量目前堕胎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趋势于低龄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堕胎呢?因为都没有明白堕胎的后果是有多么严重,只想着赶紧去掉这块“绊脚石”,或者是所..

宋李彦通《净土圣贤录》

李彦通,会稽人,为锻工。偶入邑中系念会,忽悟身世无常,归心净土。一日,得疾,云,我梦游净土,见二门扃锁甚固,适遇僧宗利,开门引入,见楼阁中佛与菩萨,吾将去矣。遂请睎经、道果二僧,至卧榻前,策发净业。令举家齐诵佛号,..

为什么拜罗汉?

为什么拜罗汉?为什么拜罗汉?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

这样贴秋膘:小心贴出一身病导语: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为了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把苦夏失去的“膘”补回来,北京、河北等地流行“贴秋膘”。但是否所..

宋李秉《净土圣贤录》

李秉,不详其所出。绍兴末,为内廷官,历三朝,爵武功大夫,管御药院,乞宫祠以去。秉壮岁,慕禅宗,参净慈自得禅师,有省。已而归心净土,刻龙舒净土文以劝世。持诵谨笃,逾三十年。子元长,偕诸同好,结净业会于传法寺,秉与焉。..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

钱财不要赚尽,留一些给别人赚凡是都不能太过,太过就是不吉祥。福报不可享尽,势力不可用尽,好话也不可说尽。太有钱的人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要知道,钱财是水,太有钱的人,就是大河水,大河水是不好管理..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鬼等众生宣说微妙法义。当时,有一人舍去了家宅、妻儿,来到精舍求见佛陀,希望能于佛陀座下出家修行。佛陀慈悲应允后,为其剃度,并且教..

全部与部分

有一个很穷困的女子,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世事多变,这位女子后来做了皇后,就带着许多宫女再回到这个寺院修大供养。方丈和尚没有亲自主持,只让徒弟为她诵经回向。她觉得很奇怪,问老和..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 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打法攻略及奖励本文导航第1页:阴阳师海之旅首领战怎么打第4页:兑换奖励 五星蛋/黑蛋第2页:阴阳师海之旅玩法奖励详情第5页:海之旅头像框第3页:距之力以及每日任务阴..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正 讲】第十二条 「唯照念佛」之文 下面是讲《观无量寿经》。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照摄念佛之外修其它修行的人,只照念佛的人。我们愿生极乐世界,是在弥陀的光明照..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