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根起,云何唯立一心以为宗镜?
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何者。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体虚相寂。绝待灵通。现法界而无生。超三世而绝迹。故号之无住。竖彻三际。横亘十方。无有界量。边表不可得。故称法界。为万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
在凡不减。处圣非增。灵觉昭然。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乃至或名灵台妙性。宝藏神珠。悉是一心。随缘别称。经云。三阿僧祇百千名号。皆是如来之异名。只为不知诸佛方便。迷名著相。随解成差。但了斯宗豁然空寂。有何名相。可得披陈。如龙王一味之雨。随人天善恶之业。所雨不同。各见差别。华严经云。譬如娑竭罗龙王。欲现龙王。大自在力。饶益众生。咸令欢喜。从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处。及于地上。
于一切处。所雨不同。所谓于大海中雨清冷水。名为无断绝。于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名为美妙。于化乐天雨大摩尼宝。名为放大光明。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垂髻。于夜摩天雨大妙华。名为种种庄严具。于三十三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于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覆盖。于龙王宫雨赤真珠。名为踊出光明。于阿修罗宫雨诸兵仗。名为降伏怨敌。于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曰开敷。余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随其处。所雨不同。虽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善根异故。雨有差别。是以龙王一味之雨。随诸天感处不同。犹如诸佛一心法门。逐众生见时有别。
问: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根起。根性不等,法乃尘沙。三十七品助道之门,五十二位修行之路,云何唯立一心,以为宗镜?
答: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诸佛已觉,众生不知。今为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虚,以应得故非谬。
故《华严经》颂云:譬如世间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宝藏处者,即众生心,才入信门,自然显现。方悟从来具足,岂假功成;始知本性无差,非因行得。可谓最灵之物、至道之原、绝妙之门、精实之义,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如万物得地而发生,万行证理而成就。诸门竞入,众德攸归。作千圣趣道之基,为诸佛出世之眼。
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阿差末经》云:但正自心,不尚余学。《禅要经》云:内照开解,即大乘门。见自心性,谓之曰照;众圣所游,谓之曰门。《入楞伽经》偈云:心具于法藏,离无我见垢。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
《月灯三昧经》偈云: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顺菩萨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于无上道。《胜鬘经》云:世尊!我见摄受正法,有斯大力。如来以此为眼,为法根本,为引导法,为通达法。释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义心也。心外妄计,理外别求,皆堕边邪,迷于正见。所以得为如来正眼,摄尽十方之际,照穷法界之边,总归一心,是名摄受正法。
《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
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一非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云: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大地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无不咸称真法界,具无边德。
故先德云: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 心也者,冲虚粹妙,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朗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
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廊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议之表也。
又先德云:如来藏者,即一心之异名。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
是以若于外别求、从他妄学者,犹如钻冰觅火、压沙出油,以冰砂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济用,徒劳功力。又若但修渐行,空住权乘,则似画无胶,如坏未锻,以坏画非坚牢之器,欲求究竟,无有是处。
若能谛了自心,不妄外求者,如从木出火,从麻出油,不坏正因,速得成办;又如画得胶,如坏经火,堪成器用,事不唐捐,凡有施为,悉皆究竟。
若未信入,取舍万端,随境生迷,为法所害。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不达有以兴慈,但着有而起罪。皆为不了空有一心,致兹得失。
若入宗镜,才发心时,非唯行成,理即顿具,便同古佛,一际无差。如《大涅槃经》云:拘尸那城,有旃陀罗,名曰欢喜,佛记是人,由一发心,当于此界千佛数中,速成无上正真之道。
《法华玄义》云:心法者,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
《华严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种即佛境界也,是为观心,仍具佛法。
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界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 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藉缘。藉缘有心,心无生力。心无生力,缘亦无生。心缘名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则不生。尚无一生,况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点空设假,假亦非假,无假无空,毕竟清净。
岂止三观万行,乃至十方虚空,尚从心变,岂况空中所生物像?如《首楞严经》颂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所以《华严疏》云:空有二法,俱称真之理,则有与空皆性空也。《钞释》云:空有称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对外空,外空离法,是断灭空,理空即名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现,亦由对色、灭色方显,则此断空,从缘无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谓十方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
所以千圣付嘱,难遇机缘。若对上根,豁然可验。如寒山子诗云:自古多少圣,语路苦叮咛;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钝;真佛不肯信,置功抂受困;不如心净明,便是心王印。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此心门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无别心。心无形色,无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可行。若有可观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用。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如《华严经》中,文殊童子,化五百童子,发菩提心,唯一人,善财童子,达本心原,游一百一十城,问菩提万行,所学三昧门,皆如幻化而无实体。故知从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实。如《唯识枢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舍离心外取境,一切境不离心故;有义,但说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说故;有义,但取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故;有义,但取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有义,但取果唯识,求大果故,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故。
乃至今释彼说,唯取教理,说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摄一切尽故,一切皆取,于理为胜。是知唯识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该罗,无法不是,故云万法唯识,述宗镜之正意,穷祖佛之本怀,唯以一法逗一机,更无别旨。故《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涅槃经》云:师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云: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24-03-17 13:53阿弥陀佛:成就的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切愿、实行,往生必定可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现在国内修学佛法的,除西藏外,百分之九十都是修净土宗的,然现在..
阿罗汉的神通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问: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然后欣求极乐,最后回归于一声佛号。那回归这一声佛号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念佛号,像我们年纪大,念念就没声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太好争斗,欲望炽盛,又极力去控制自己,导致内心压抑负累。当这种压抑负累到一定程度,就又难以控制,会通过邪欲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确实是好争好斗,又压..
快绝望了,但只有忏悔改过才有用
我结婚两年了,和公婆分开过的,我丈夫有个哥哥没结婚(智障),我们有个可爱的宝宝,今年一岁多。我们99年认识,到结婚只用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听父母的,会选择他!我们吵架如家常便饭!结婚前两天是第..
想发财,却不去做能发财的事[达真堪布]
拼命地想发财,为了发财付出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能发财的事情却不去做。佛法多圆融,多方便啊!都可以做布施,我们还不做,多愚痴,多可怜啊!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太可怜了,不会学,不会修,自..
陈大惠居士:16行偈
陈大惠居士:16行偈*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生命已入倒计时, 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弟子问:师父,我每天早课诵普门品、念佛,也有时候早课内容想多加一部地藏经,请问:念完普门品、念完佛后念三皈依和回向,然后诵地藏经后再多念一遍三皈依回向,这样行吗?师答不用,念完地藏..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