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报父母恩咒?报父母恩咒的意思

繁体

报父母恩咒是为报父母恩而念的咒语。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父母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

报父母恩咒出处:

报父母咒的经典出处一般认为出自《佛说盂兰盆经》(见《大正藏》第16册,NO.0685),实则出自北宋遇荣《佛说盂兰盆经疏孝衡钞》卷1(见《卍续藏》第21册,NO.375-B)。但后来举行盂兰盆会念诵《佛说盂兰盆经》时通常会在末尾附上报父母恩咒。

报父母恩咒全文及注音:

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 哆(duo)婆(po)曳(y)娑(suo)诃(he)

报父母恩咒发音注解:

南无:录音带多读为(nā那)(m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读(nā那)(mō摸)。

无:梵音读(m摩),见《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细考古、今字词典皆读此音。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今人多读成南(n拿)无(m摩)。另海涛法师著《慈悲的咒语》中注音为南(nn难)无(m摩)。

 曳:此处应读古音(y义)。不读今音(y夜)。

莎诃:有本亦作娑诃,两者皆可。

回向偈:

愿此报恩经功德,普及父母于一切,

四生六道与含灵,皆共同登圣觉岸。

回向时,心要至诚,也可自己添加些言语。

念咒时莫要特意去数数,心更要至诚,用丹田深吸口气,念至不能再出气为止,然后再吸气。

报父母恩咒的功德:

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难报,却无以为报,则有佛教报父母恩咒,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尽孝之心又何止拘泥于七月啊!)

父母的十大恩情:

第一恩:怀胎守护恩

第二恩:临产受苦恩

第三恩:生子忘忧恩

第四恩:咽苦吐甘恩

第五恩:回干就湿恩

第六恩:哺乳养育恩

第七恩:洗濯不净恩

第八恩:远行忆念恩

第九恩:深加体恤恩

第十恩:究竟怜愍恩

因为父母有上述十大恩情,所以要念《报父母恩咒》。

48种恩情类别

1、佛告王舍城内之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等言,长者!我今说妙义,欲利益未知未来世之恩德者,世间出世间之恩有四种:一者父母恩,二者众生恩,三者国王恩,四者三宝恩,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负荷。

2、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心地观经)

3、母之悲恩,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说难尽。悲母之念子,无物可比也。自入胎十个月间,行住坐卧,受诸苦恼,口不能宣之。所欲饮食衣服,虽得亦不喜之,忧心无时休息,但思惟将生产好儿。若产难时,如百千刀,竞来割之;若安产时,与诸眷属共喜乐,如贫人得如意珠,十月苦痛,以生儿一声忘之矣。如听音乐之乐,子寝于母之胸臆,以左右膝,为游履处,由母之胸臆,出甘露泉而长养,其恩德,耸天山岳亦不及,大海亦犹浅。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心地观经)

4、父母视子有五事:一令去恶就善,二教以书疏,三令持经戒,四使娶妇,五家中所有给与。(六方礼经)

5、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干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饰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重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如此,当何以报。(孝子经)

6、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难报。(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

7、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末罗王经)

8、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中阴经)

9、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男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脱免,至今得道。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功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亦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一堕失人种,累劫不复。(分别经)

10、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中阿含经)

11、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2、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梵网经)

13、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忍辱经)

14、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经)

15、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经)

16、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本事经)

17、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心地观经)

18、有福人,请百人净婆罗门,百人仙人,百人朋友,于七宝堂内,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满百千劫,亦莫若一念孝顺心,以微少物,供养悲母,随从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心地观经)

19、奇哉!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南大般涅盘经)

20、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长阿含经)

21、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当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于时作饭时,三不增父母忧,四当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当恐惧求医治之。(六方礼经)

22、子视父母有五事:一念家事,二修负债,三解诫,四为供养,五令父母欢。(善生子经)

23、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不思议光经)

24、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毗那耶律)

2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悲。(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26、乌答摩纳至佛问讯,而作是言:昙云,若众生如法乞财,供养父母,又以正理使得乐处,正理供给,当得福不?佛言:如是供养,实得大福。佛言:摩纳,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财,又以正理供养父母,正理使乐,正理供给,获无量福。(杂阿含经)

27、亲恩若此,当何以报?诸沙门对曰:唯当尽礼,慈心供养,以赛亲恩耳。世尊又曰: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体;两肩荷负,周流四海,讫子年命,以赛恩养,可谓孝乎?诸沙门曰:唯孝之大,莫高乎兹。世尊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物,情染外色伪辞非道,耽醉荒乱,违背正真,凶檗若斯,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若犹蓇蓇未悟,即为开化,牵譬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曰:斯为不轨,身被众毒,自招殒命。命终神去,系于太山,汤火万毒,独唤无救。由彼履恶,遭此重殃。若复未移,悲泣啼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以恩爱之痛,惧子死矣,由当强忍伏,心崇正道。若亲迁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宗门之内,即亲慈子孝,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恭顺,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爱敬,祐而安之。虽有颠倒之政,佞臣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己何。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升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佛言:诸沙门,睹世无孝,惟斯为孝耳,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不孝矣。(孝子经)

28、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增一阿含经)

29、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书。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优婆塞戒经)

30、若优婆塞受持戒讫,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

31、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杂宝藏经)

32、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杂宝藏经)

33、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文殊师利问经)

34、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正法念处经)

35、众生知恩欲报德者,尔时菩萨令修善,不须世间财利酬报。报之大者,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求报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菩萨为主于父母尊重,种种方便勤修善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菩萨地持经)

36、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尽直心,无外私。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六度集经)

37、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邀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于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舍利弗问经)

38、天闻地神云乎:我负大地,一切所有,及须弥山之重亦不厌。然我于三种人恒有厌心:一者怀叛逆心,欲谋害人王者,二者弃亲恩,不孝父母者,三者拨无因果,破法轮僧,障修善者也。如是人,一念间亦不欲任持之。(华严经)

39、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挥霍之间,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作是语已,即灭不现。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鬲,乃至上鬲,经历八万四千鬲中,捸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尔乃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此阎浮提日月岁数,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观佛三昧海经)

40、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大方等陀罗尼经)

41、世间父母极亲爱,众生慢心不尊重;欲今摧伏我慢幢,是故出家为救护。(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42、菩萨世世喜然灯于佛寺,及师父母前。菩萨世世随时熟果及好香华,持上佛比丘僧师父母。菩萨世世事师父母,若见卧睡,不数惊觉,若欲使觉,当持音乐。若持好语,诵经往觉之。菩萨世世有奇异美饭食,终不独食。若师父母有饭食,不灭损而食之。菩萨世世持善意视佛,见怨家,见父母,心正等无异。(佛说菩萨行五十缘经)

43、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阎罗王五使经)

44、尔时,信相菩萨为诸众生而作发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判磪斩身,从头至足,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而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45、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点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斫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巧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46、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騃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处。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语,不孝父母,反戾时君。若为帝王大臣,四镇方伯,州郡令长,官禁督护,恃其威势,侵夺民物,无有道理,使民苦悴,呼嗟而行,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47、复有众生,其形甚丑,身黑如漆,面目复青,头颊俱堆,疱面平鼻,两眼黄赤,牙齿疏缺,口气腥臭,矬短臃肿凸髋,脚复缭戾,偻脊眶肪,费衣健食,恶疮脓血,水肿干痟,疥癞痈疽,种种诸恶,集在其身。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他作罪,横罹其殃。永不见佛永不闻法,永不识僧。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子不孝父母,为臣不忠其君,为君不敬其下,朋友不赏其信,乡党不以其齿,朝廷不以其爵。妄为趋作,心意颠倒,无有其度。不信三尊,杀君害师,伐国掠民,攻城破坞,偷寨过盗,恶业非一,美己恶人,侵凌孤老,诬谤贤圣,轻慢尊长,欺诳下贱。一切罪恶,悉具犯之,众恶集报,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48、佛告辩意:复有五事行,死入地岳亿劫乃出。何谓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众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者:破坏佛寺尊庙。三者:四辈转相毁谤,不信殃罪,无敬顺意。四者:反逆,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五者:当来有欲为道者,已得为道,便不受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诽师。(佛说辩意长者子所问经)

2024-03-17 13:53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