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摄一切真言的准提咒(普光)
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问答中提到道殿大师为何要推荐准提咒给大家来持诵,他提出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准提总含一切诸真言故:准提能含诸咒,诸咒不含准提。如大海能摄百川,百川不摄大海。
并以下文解释道:
一藏经中神咒,不出二十五部。
一、 佛部谓诸佛咒。
二、莲华部谓诸菩萨咒。
三、金刚部谓诸金刚神咒。
四、宝部谓诸天咒。
五、羯磨部谓诸鬼神咒。
此五部每部复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今准提总摄二十五部。故准提经云: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又云:若欲召二十五部天魔等,专诵此咒随请必至。又云:五部 金刚四天王,共结总持三昧界。又大教王经云:七俱胝如来三身,赞说准提菩萨真言,能度一切贤圣。若人持诵,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证得大准提果。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
先探讨真言之母、神咒之王这样的说法是否成立呢?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卷第四》提到六字大明咒是:彼真言王,一切本母。而准提咒是六字大明咒说完后由七十七俱胝佛所宣说加持的咒,两者有相当的关系,准提亦是诸佛之母;王的意思是最胜,而准提佛母的密号为:最胜金刚,故以真言之母、神咒之王来形容准提咒并无值得非议之处。
准提总含一切诸真言、准提总摄二十五部的理趣,道殿大师所根据的应是就房山石经中的《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 独部别行》中所载: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独部别行(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你也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这样的一句经文所作的教判。不少人以其他独部法版本做为判断,认为只有手印总摄二十五部。但经文中提出总摄二十五部曼陀罗印后,紧接著说:佛言:此咒及印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此是将咒、印罗列于同处。
曼荼罗(mandala),又作曼荼罗、漫怛罗、曼陀罗、曼吒罗、漫荼罗、蔓陀罗、曼拏罗、满荼逻、满拏啰。略名为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为坛,又名为道场,新译多指轮圆具足,又名聚集。
《秘藏记》说:曼荼罗是三密圆满具足之义。
《大日经疏一》: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言。释论谓之秘密语,旧译云咒,非正翻也。
故在日本东密的著作《秘钞问答:准胝》( 日本 赖瑜撰)里提到:又无畏大道场法中出之说功能云:若诵此准提真言一遍,即同诵一切陀罗尼一遍。
此处的无畏大道场法是指:《七俱胝佛母心大准胝陀罗尼二十五部大三曼荼罗尼独行灌顶忏悔大道场法》。此文献目前或佚失、或密传。例如准提大身咒的祈请文,在大藏经中并无收录,只有房山石经有记载。而房山石经的文献正是辽代当时契丹藏所拥有的,相信当时道殿大师所掌握的文献必然比目前所见更多,所以道大师才提出:准提总含一切诸真言这样的说法。
依此而言,既然能总含一切诸真言,又岂不能符合总摄二十五部的概念呢?一切的范围比二十五部涵摄更广,所以准提真言总摄二十五部又为何不能成立呢?
又准提之佛号为:七俱胝佛母,即是谓此咒为七俱胝佛所说,所谓的七俱胝是无量的代表。七俱胝之七数非定数,七表示:东、南、西、北、上、下、中,乃是一切、无量、无尽、之意。藏传三面二十六臂准提长咒之祈请部分:皈依礼敬遍一切亿万诸佛nama samanta buddhanam samyaksambuddha kotini。
samanta表示遍一切处,buddhanam表示佛陀。且准提经文也说:此准提大陀罗尼大明咒法,过去一切诸佛已说、未来一切诸佛当说、现在一切诸佛今说
所以若说准提咒只限于七亿万佛所说,那为何此处经文又提到此咒为:过去一切诸佛已说,表示七乃是一切、无量之意。也可从藏传的3面26臂准提长咒中见到此佐证。
宋法贤译本说:此尊那大明。乃是一切如来及诸菩萨同所宣说。
故准提咒是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七俱胝佛或七十七俱胝佛、遍虚空诸佛:皆是无量、一切之意)所加持宣说的陀罗尼,既然准提咒是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所宣说,那么念准提咒,不就是等于念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咒了吗?所以才有:若诵此准提真言一遍,即同诵一切陀罗尼一遍。的总持功德。如此也可视为持准提咒就是持一切诸佛密咒的理据 。
而为何道殿大师说:准提能含诸咒,诸咒不含准提。如大海能摄百川,百川不摄大海。
因为有些咒并非由一切诸佛菩萨所宣说,有些是某天神说、某金刚说、某佛说、某菩萨说、某护法说,所以并不能说是一切诸佛菩萨所说,自然也就不能包含一切诸佛菩萨的陀罗尼了。
更何况大道场法的经典中也有如是的教言,所以《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所提出的各种说法,应该都有其根据之处,依道殿大师的修持证量,应不致作臆测言词。
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有一段提到:此咒于南赡部洲有大势力,移须弥山竭大海水,咒干枯木能生华果。何况更能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在房山石经未出土前,找遍经文皆无此记载,原来与房山石经记载应该是一样的。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 独部别行》(房山石经):何况更能结斋具戒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往第四天得大神足。
为何道殿大师是讲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有可能是指:不转肉身往第四天欲界第四天正是:兜率天。否则就找不出类似的记载了。
若房山石经始终未出土,读者是否会质疑道殿大师的说法呢?所以还是有很多未知的文献不为目前所知,在此可以持保留的态度。若遽持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妥的。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可说是集准提法大成之作,并提出一个简单易行的修持方式,其价值乃可置于开宗之作的地位。
不论从经典与密宗大师的教言中看来,准提咒能总含一切真言的说法,并非纯粹臆测或赞自宗之语。而是有其根据的。
2024-03-17 13:53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阿姜查尊者: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或者你有些家庭困扰,经常想哭,你责怪他人:“这个人不..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
嘎玛仁波切: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无论你学了多少天佛,念了多少天经,该业障现前的时候,还是会业障现前,这没什么不好,消业嘛!有些弟子学佛后,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却变得很奇怪,甚至有一点儿离谱。有个弟子..
吠陀婆本生
贪恋金钱享受是人生痛苦之源,佛家禁绝一切贪欲,并规劝世人不要追求身外之物,《吠陀婆本生》的主题即在此。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吠陀婆的法师,他精通一种巫术:每年,当天上星宿排列成一定形态时,他就念咒作法使天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处
《心经》是一部非常简短的佛法经典。它主要讲述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表象其本质都是空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得到什么,也不用舍不得什么,也不要用自己的立场看待眼前的情境,这样人们就能少了很多烦恼,获得更多快乐。..
念诵药师经感应
念诵药师经感应是每个人都去感受到的,所以师兄一定要按照正确念诵药师经的步骤去诵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感应出现,当师兄能够坚持的念诵的诵读时,也是能够全文都讲解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念药师经..
持诵楞严咒的感应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持诵楞严咒的感应。梦里:1、梦中,在一个..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
钟茂森:碎碑刻碑
钟茂森:碎碑刻碑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
这样吃,全身疼痛都消失作者: 素食星球这是个全民抗病的时代,医学的进步似乎让各种疾病都有了对策,罹患疾病的人会去医院接受治疗、定期服药或遵守特定的饮食和生活准则。但是疼痛呢?剧烈头痛、经痛、肠胃不适总是..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
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区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种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去甘肃看见很..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
这样的黄鳝你还敢吃吗真相实验:黄鳝体内有要命的寄生虫。每年进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黄鳝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黄鳝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烹熟都未必能杀死。这些寄生虫、解剖黄鳝时,用肉眼都能看见!某君的爸爸是黄..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
念《药师经》可断吃肉欲望现在人的心动荡得太厉害了,所以灾难就很多。大家都想着快、好,世间妄想多,想要享受得多,人间灾难就多。浮躁是最不好的东西,修道首先要除浮躁,内心要安详,安定,天下自得安宁。社会需..
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
今天有师兄问我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告诉师兄们,其实念药师经药师咒哪个好是给不出来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的,药师经有药师经的功德作用,药师咒有药师咒的功德作用,我们只能说看自己需要哪一个的功德利益而选择哪..
邪淫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淫
邪YIN的果报极其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行邪YIN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这一点不用多讲,大家也应该很清楚。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
达真堪布: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问:念咒、念祈请文的时候,如果身口意达不到一致,祈请不到诸佛菩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虽然你发心没有完全到位,但是你同时也发了一些善心,也生起了一..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
钱从哪里来?三则佛教短故事告诉您答案!佛教主张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未曾布施,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