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繁体

初、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

《法华》凡三译:

一、西晋武帝太康七年丙午,(公元二八六年。一说惠帝永熙元年庚戌──二九○年──一说永康元年庚申──三○○年)月支(kusona)三藏竺法护(dharmarhsa姓竺名昙摩罗察)译,名《正法华经》,都十卷二十七品。

二、东晋安帝隆安六年壬寅,(元兴元年──公元四○二年。──一说义熙二年丙午──四○六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八品。

三、隋文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六○一年)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志德),与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法蜜)共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七品。

考验三译,译意大同,护本译文稍异,多本几全用什本之文:详夫护译既有所遗,什多亦难免其漏。而证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后之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记品》之初入海取宝喻,《法师品》(护本名《药王如来品》)之初轮王千子法供养事。多所阙者,《五百弟子授记品》及《法师品》之初。什本移《嘱累》在《药王》之前,《陀罗尼》置《普门》之后,《提婆达多》另具一品。护本《陀罗尼品》与什本同,《提婆达多》通入《塔品》,《嘱累》安在最后。多本《陀罗尼》置《神力》之后。《提婆》及《嘱累》均依护译。有谓《提婆达多品》及《普门》之后偈,什译本无,今所有者,为崛多添增者。是否属实,智者详之可耳。今所译者,即三译中第二罗什法师所译,为最盛行之本。

此经题共五字:前四字为别题,与诸经迥异故,后一经字为通题,诸经各各用故。妙法莲华,梵语为萨达摩奔荼利迦(saddhanampundarika);萨者,正妙之义;达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莲华也。妙法者,谓此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中道了义故。略有四义:所谓巧妙、胜妙、微妙、绝妙。言巧妙者。谓此经巧开方便之门,巧灭执三之见,巧示真实之相,巧生己一之惠故。言胜妙者,谓此经能宣一切佛法,能示一切自在神力,能显一切秘密之藏,能说一切甚深之事故。言微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之果,无妙德而不圆,无杂染而不净,无义理而不穷,无世间而不度故。言绝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法相,广大甚深,离言绝虑故。

天竺莲华,应有四种:一、媪钵罗(utpala青),二、拘某陀(kunuda黄),三、钵特摩(padma赤),四、奔荼利(白)。今所指者,即第四种,盖白为众色之本,一乘为余乘之宗,故取喻之。亦具四义:一、奔荼利迦,鲜白分明,花开实显;喻于此经了了分明,开权显实之巧妙也。二、莲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时名屈摩罗(kumula),敷而将落名迦摩罗(kamala),处中盛开名奔荼利迦(pundarika);喻于此经大机正法之时,宣示显说之胜妙也。三、此花非直出离坭水,亦乃圆之香洁,众美具足;喻于此经所说佛乘,出烦恼浊,离生死海,众德圆满之微妙也。四、此花非直荷广藕深,亦乃不著水渧,不染尘垢;喻于此经所说一乘法门广大,道理甚深,离言绝虑之绝妙也。法喻双标,故云妙法莲华。经者,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译曰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或翻为线,贯穿等义;谓线有贯摄缝缀之功,世尊灭后,弟子将如来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之文句,书写于贝叶(pattra)之上,以线缀辑成章,是名为经。基法师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

次、释品题

【观世音菩萨菩门品】

梵语阿那婆娄吉抵输(aryavalokitesvara),新称阿縳卢枳底湿伐逻(avalokitesvaru),译曰观世音,观自在等。观者,能所圆融,照穷正性,世音,是所观之境。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又观者,是能观之智,所谓一心三观也;世音,为所观之境,所谓一境三谛也。世音即十法界依正所出种种之音声,此音本即妙真如性,以循业发现,故有种种差别。众生迷于本闻,循声起妄,流转分别,故于十法界依正音声,不能偏圆一真法界,三谛妙理。菩萨善证耳根圆通,故观一切音声,皆妙三谛,故曰观世音。言观自在者,谓达观自在,随机赴感,悲智双运,事理无碍故。

《法华玄赞》云:「观者察义,俯救悲慧;世者,可破坏义,体即生死有情世间;音即音声,有情语业;世间有情起音声以归念,菩萨以大悲慧,俯观随救,名观世音:正义应云观自在,诸三业归依,必六通垂化,无暇危苦,飞轮摧拔,作不请友,为病应医,摄利难思,名观自在。」《楞严经》云:「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sarnadha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惭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已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偏十方界。」《悲华经》云:「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随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证,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等正觉)。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苦,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于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asamklya-kalpa无数时)后分之中,当得作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名曰一切珍宝所成就也。」《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amita)佛国。」

菩萨是梵语之简称,具云菩提萨埵(bodhisattva),或云摩诃菩提质地萨埵(mahabodhicittasattva),译曰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或译为大觉心有情,觉有情等。菩提者,道义,觉道是求;萨埵者,众生义,众生是化。又菩提者,觉义,智所求果;萨埵者,有情义,悲所度生。质帝,心义。摩诃,大义,谓依宏誓愿,求大菩提,勇猛精进,妙慧成就,绍隆佛种。自虽已了,犹带缘情,具悲智力,俯救秽方,机感相应,化度无量,故曰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名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山。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平等遍满,名之为普,出入所由,目之为门。菩萨悲悯众生,善权方便,施设无量法门,示现种种之形,济拔无量众生,故曰普门。《嘉祥疏》云:「门是法门,如《华严》云:观音住大慈法门。又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称为门。普义有三:一、他心普,谓不虑而知,照穷法界;二、神通普,谓不动而应,十方现前;三、说法普,无言可陈,而声教弥八极也。」《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观自在菩萨告善财(sudhana)言:『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将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品者,梵语跋渠(varga),义类相同,聚在一段,故名为品。

三、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即后秦,晋时十六国之一。初羌人姚弋仲受晋封为高陵公;其第五子襄,自称大单于,为前秦苻坚所杀。后弋第二十四子苌,杀苻坚自立称秦王,据长安,史称后秦,以是姚氏所创,故别苻秦,称曰姚秦。起于公元三八四年,讫于四一七年,为东晋所灭,凡三主,共三十四年。三藏(tripitaka)者,一、修多罗(sutra经),二、毗奈耶(vinaya律),三。阿毗昙(ahidharma论),法师(dharmaupadhyaya)者,法是轨则义,师是匠训义;谓精通经律论藏,上弘大法,下化众生,为人师范,故称法师。鸠摩罗什者,具云鸠摩罗耆婆(kumarajiva)译曰童寿;合取父母名故,或云年少英俊,具寿者之风度故;印度(india)国人也。家世相国。什祖达多(datta)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罗琰(kumarayana),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玆(kuche故址即今新疆省库车,沙雅二县之间)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

王有妹名耆婆(jiva),年始二十,聪敏异常,逼琰妻之。既而怀什。什在胎中,耆婆慧解倍常。有阿罗汉达摩瞿沙(arhandharmaghosa)曰:「此必怀智子,如舍利弗(sariputra)在胎之征。」及生什后,什母乐欲出家,琰未之许,遂更举一子,名弗沙提婆(pusyadeva)。后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于是省悟身为苦本,誓愿离尘,乃七日不食,琰惧,遂许出家。具戒后,仍业禅法,专精匪懈,得须陀洹果(srotapannaohala)。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言。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年九岁,随母至迦湿弥罗(kasmira阿谁人)国,遇名德盘头达多(vandhudatta),什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达多每称什神俊,遂声彻于王,王即请入,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言气始交,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无言,王益敬异。至年十二,其母携返龟玆,诸国皆聘以好爵,什并不顾。时其母将什至月支(kusana)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sramanera译勤策男),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人无数,与邬波【毛@匊】多(upaguptar),无有异也。若戒不全,不能为也,但为才智法师而已。」什至疏勒(kashgar即今新强之疏勒县)国,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俄而钵重,力不可胜,遂悟万法惟心之旨。

什初学小乘(梵语希那衍,hinayana),后专务方等(梵语毗佛略,vaipulya),乃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金+俞】石为妙。」因广求义要,受诵《中论》(pranyamula-sastratika)、《百论》(sata-)及《十二门论》(dvadasanikaya-)等。其母闻法喜踊,博览群经,乃更请问方等深义,什为析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时会听众,莫不悲感,其母闻说,即证斯陀含果(sakrdagami-)。什年二十,受戒于王宫,从卑摩罗叉(vimalaksa译曰无垢眼)学《十诵律》(sarvastivada-vinaya)。有顷什母辞往天竺,谓龟玆王曰:「汝国寻衰,吾其去矣!」行止天竺,进登阿那含果(angami-)。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支那(china),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躯,若必大化流传,能晓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玆三年,广论大乘(梵语摩诃衍那mahayana)经论,洞悉秘奥。

苻坚建元十三年丁丑(公元三七七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正月,太史奏曰:「有异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srmana译勤息)道安(于孝武帝太元十年寂──三八五),将非此耶?」十八年(三八二)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羌飞,率兵四万,往伐龟玆等国。临行,坚饯光等于建章宫,曰:「夫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正以怀彼道人故也。朕闻西国有罗什者,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得什师即日班师,驰驿送归。」光未至,什谓龟玆王曰:「国运衰矣,当有劲敌,日下人从东方来,宜供承之,勿抗其锋。」王弗听而战,龟玆遂为光破。光既获什,即日班师,中途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光见什年齿尚少,未测其智,故不纳谏。至夜大雨滂沱,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始密而异之。什曰:「此地凶亡?不宜淹留,推运揆数,应速言归,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从之。至凉州,闻坚为苌所害,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公元三八六年)。

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姚苌僭有关中,亦揖其高名,虚心要请,吕以什智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及苌卒,子兴袭位,复遣使敦请弗可,乃于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五月,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凉州,凉军大败。九月吕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于其年十月二十日抵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次年诏集沙门大德,八百余人,于逍遥园咨受什旨,译出大小乘经论凡三百九十卷。

姚奏弘始十一年己酉(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四○九年﹞)八月二十日,寂于长安。临终誓曰:「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不违佛旨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迨火化后,薪灭形碎,唯舌不灰。《感通传》谓什公为七佛(1、毗婆尸,vipasyin 2、尸弃,sikhin 3、毗舍婆,visvabhu 4、拘楼孙,krakucchanda 5、拘那含,kanahanuni 6、迦叶,kasyapa 7、释迦牟尼sakyamuni)翻译法师,故其所译之经,辞句流畅,人所喜读。

译者,翻梵文为华文也。 2024-03-17 13:53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