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译文

繁体

大念处经译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

世尊接着说了以下的开示:

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

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时,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着」﹔在坐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着」﹔在躺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着。」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在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小便利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时时彻知无常。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就好像有一只两个口的粮食袋,里面装满各种的豆谷,诸如:稻米、糙米、绿豆、豌豆、芝麻、白米﹔而且就如同有位能分辨这些豆谷的人,当他打开这只袋子时,他可以看到里面所装的东西,告诉人说:「这是稻米、这是糙米、这是绿豆、这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白米。」

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组成要素的特性,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比丘们!这就像技术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条牛并将它分解成块后,他们坐在十字路口。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的组成要素,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已死一日、二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被乌鸦、秃鹰、猎鹰、苍鹭所啄食或被野狗、老虎、豹、胡狼所咬或被其它种种生物所食时,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骸骨、附着在骨上的一些血肉、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没有皮肉、只有一块块血迹的骸骨,和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血肉不存的骸骨,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一堆骨节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这儿是手骨,那里是脚骨﹔这儿有踝骨,那里有膝骨﹔这里有大腿骨,那里有骨盆骨﹔这是脊椎骨,那是肩胛骨﹔又有肩骨、颈骨、下颚骨、牙齿及头盖骨,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一堆泛白如海螺壳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经过年余、堆积成堆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骨头腐蚀成粉,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比丘们!

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

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在他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乐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

在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痛苦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

当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

受。」

于是他于内部就感受观察感受,于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比丘们!

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

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

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

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

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

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于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盖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

当比丘生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贪欲」﹔当比丘不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贪欲。」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贪欲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贪欲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贪欲,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嗔恚」﹔当比丘不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嗔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嗔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嗔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嗔恚,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昏沉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昏沉和睡眠」﹔当比丘不起昏沉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昏沉和睡眠。」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昏沉和睡眠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昏沉和睡眠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昏沉和睡眠,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掉举和后悔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掉举和后悔」﹔当比丘掉举和后悔不起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掉举和后悔。」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掉举和后悔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掉举和后悔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掉举和后悔,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疑惑」﹔当比丘不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疑惑。」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疑惑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疑惑,未来不再生起。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蕴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去﹔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去﹔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去﹔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去。」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眼根,清楚了知色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耳根,清楚了知声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鼻根,清楚了知香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舌根,清楚了知味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身根,清楚了知触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意根,清楚了知法,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有念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念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念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念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念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念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择法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择法菩提分」﹔当比丘没有择法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择法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择法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择法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精进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精进菩提分」﹔当比丘没有精进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精进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精进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精进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喜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喜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喜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喜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喜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喜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轻安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轻安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轻安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轻安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轻安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轻安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定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定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定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定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定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定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行舍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行舍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行舍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行舍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行舍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行舍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外处,比丘们!这就叫作生。

又,比丘们!什么是老?如果有所谓的老,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衰弱、老朽、牙齿脱落、头发灰白、皮肤松皱、寿命将尽、机能退化,比丘们!这就是老。

又,比丘们!什么是死?如果有所谓的死,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崩溃、散灭、命终、死亡、寿命结束、五蕴离析、身体弃舍、生命灭绝,比丘们!这就是死。

又,比丘们!什么是愁?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这些痛苦的心态:忧愁、哀愁、愁苦、深忧及深愁这些痛苦的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愁。

又,比丘们!什么是叹?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哭号、哭泣、叹息、以及哀号、哀叹的状态,比丘们!这就是叹。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比丘们!由于身体的接触而生起身体上任何的苦楚、不适、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忧?比丘们!心理上任何的苦楚、不适或由心理接触而生起任何痛苦、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忧。

又,比丘们!什么是恼?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产生恼乱、苦恼、忧恼、燥恼这些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恼。

又,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遇到不愉快、不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或时时处处遇到不幸、伤害、困难、不安,如果交往、相遇、接触、结合,比丘们!这就叫怨憎会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爱别离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与所感兴趣、所喜欢、所爱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境分离,对那些期望他幸运、富裕、舒适或安全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亲戚等,与他们分离,不能相见、亲近、结合,比丘们,这就叫爱别离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生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轮回转生!」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老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病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病的支配!但愿我们没有病苦!」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死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死的支配!但愿我们永远不死!」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愁、叹、苦、忧、恼!」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色取蕴是苦、受取蕴是苦、想取蕴是苦、行取蕴是苦、识取蕴是苦。比丘们!这就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比丘们!这就是苦圣谛。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呢?

它就是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

比丘们!而这贪爱从哪里生起,又从何处建立?在身心世界,只要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就有贪爱的生起和建立。

而在身心世界,什么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

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身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身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意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比丘们!这就是苦集圣谛。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灭圣谛呢?

它是贪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但比丘们何处根除贪爱,何处息灭贪爱呢?在身心世界中,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地方,就是可以根除和息灭贪爱的地方。

但在身心世界中,什么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

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身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身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意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比丘们!这就是苦灭圣谛。

又,比丘们!什么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呢?那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呢?比丘们!正见就是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导致苦灭之道的知见。比丘们!这就是正见。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思惟呢?比丘们!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比丘们!这就是正思惟。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语呢?比丘们!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与不绮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业呢?比丘们!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邪淫。比丘们!这就是正业。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命呢?比丘们!正命就是圣弟子不以错误的方式营取生活,而以正确的方式经营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精进呢?比丘们!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恶行、不善之心念的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和不善的心念﹔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开展未生的善行及善的心念,使之能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保持已生的善念,不使它退失,使之增长、成熟、圆满地开展﹔比丘们!这就是正精进。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念呢?比丘们!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感受观察感受,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心观察心,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诸法观察诸法,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们!这就是正念。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定呢?比丘们!比丘舍离贪爱、不善之心念,产生离欲之心,伴随着寻和伺并充满喜乐,他进入初禅﹔寻、伺消失,获得内心平静和专心一致,产生离欲和无寻、无伺之心,充满喜乐,他进入二禅﹔喜消失后,他住于平等心,对感受完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并且在身体经验到圣者所说的:「由觉知和平等心所产生的乐」他进入三禅﹔在根除苦乐以及先前的喜忧也消失之后,他因此进入超越苦、乐的四禅,充满平等心和觉知。比丘们!这就是正定。

比丘们!这就是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

修四念住的结果

比丘们!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比丘们!不用说七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六年,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大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比丘们!不用说六年,

比丘们!不用说五年,

比丘们!不用说四年,

比丘们!不用说三年,

比丘们!不用说二年,

比丘们!不用说一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个月,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比丘们!不用说七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六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五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四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三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二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一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这就是为什么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此说法后,比丘们皆大欢喜,赞叹世尊所说的法。

附:《大念处经》原文

2024-03-17 13:53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