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经原文
般舟三昧经 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尘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脱照明于慧,譬如大龙圣智通达,所作已办众行具足,弃捐重担所欲自从,已舍诸有其行平等,得制其心度于彼岸,唯除一人贤者阿难。
尔时,有菩萨名颰陀和与五百菩萨俱,皆持五戒,晡时至佛所前,以头面著佛足却坐一面。并与五百沙门俱至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时佛放威神,诸比丘所在远方无不来者。即时十万比丘,俱相随来会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复放威神,摩诃波和提比丘尼,与三万比丘尼俱相随至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复放威神,罗邻那竭菩萨从堕舍利大国出,桥曰兜菩萨从占波大国出,那罗达菩萨从波罗斯大国出,须深菩萨从迦罗卫大国出,摩诃须萨和菩萨与阿难邠坻迦罗越俱从舍卫大国出,因坻达菩萨从鸠睒弥大国出,和伦调菩萨从沙祇大国出,一一菩萨各与二万八千人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皆却坐一面。罗阅祇王阿阇世,与十万人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四天王、释提桓因、梵摩三钵摩夷亘天、阿迦尼吒天,各各与若干亿亿百千天子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难头和难龙王、婆竭龙王、摩难斯龙王、阿耨达龙王,各各与若干龙王亿亿百千万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四面阿须伦王,各与若干阿须伦民亿亿百千万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诸龙、诸阿须伦民、诸阅叉鬼神、诸迦留罗鬼神、诸真陀罗鬼神、诸摩睺勒鬼神、诸人非人,无央数都不可计。
跋陀惒菩萨从座起整衣服,叉手长跪白佛言:愿欲有所问,既问者欲有所因故。天中天听我言者,今当问佛。
佛告跋陀惒菩萨:所用故者便问,佛当为汝说之。
跋陀惒菩萨问佛言:菩萨当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须弥山,所问者不疑,终不失人中之将,自致成佛终不退,终不生愚痴之处,豫知去来之事,未曾离佛时,若于梦中亦不离佛,端政姝好于众中颜色无比,少小常在尊贵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敬爱者,高才广博所议作者与众绝异,自守节度常内惭色,终不自大常有慈哀,智虑通达于智中明无有与等者,威神无比精进难及,入诸经中多入诸经中,诸经中无不解者,安乐入禅入定入空,无所想无所著,于是三事中不恐,多为人说经便随护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恣,无异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处其筋力强,无不欲爱力,无不有根力,明于所向力,明于所念力,明于所视力,明于所信力,明于所愿力,在所问如大海无有减尽时,如月盛满时悉遍照无有不减明者,如日初出时、如炬火在所照无所挂碍,不著心如虚空无所止,如金刚钻无所不入,安如须弥山不可动,如门阃正住坚,心软如鹄毛无有麤弃,身无所慕乐于山川如野鹿,常自守不与人从事,若沙门道人多所教授皆护视,若有轻娆者终无嗔恚心,一切诸魔不能动,解于诸经入诸慧中,学诸佛法无有能为作师者,威力圣意无有能动摇者,深入之行常随无所行常柔弱,于经中常悲,承事于诸佛无有厌,所行种种功德悉逮及,所行常至诚,所信常正无有能乱者,所行常净洁,临事能决无有难,清净于智悉明,得所乐行尽于五盖,智慧所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庄严诸国土,于戒中清净,却罗汉、辟支佛心,所作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于菩萨中所教授无有厌,当所作者度无有极,一切余道无有能及者,未尝离佛不见佛,常念诸佛如父母无有异,稍稍得诸佛威神,悉得诸经,明眼所视无所挂碍,诸佛悉在前立,譬如幻师自在所化作诸法,不豫计念便成法,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如化作,念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梦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诸佛刹,如日照水中影悉遍见,所念悉得如向,亦不来亦不去,生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识如空,于法中无想,莫不归仰者,一切平等无有异,于经中悉逮知心不可计,一切诸利心不著无所适念,止于诸佛刹无所复挂碍,悉入诸陀罗尼门,于诸经中闻一知万,诸佛所说经悉能受持,侍诸佛悉得诸力,悉得佛威神,勇猛无所难,行步如猛师子无所畏,于诸国土无不用言者,所闻者未曾有忘时,一切诸佛之议等无有异,悉了知本无经不恐,欲得诸经便自知说,如诸佛终无厌,为世间人之师无不依附者,其行方幅无有谄伪,诸刹照明,眼不著于三处,所行无所挂碍,于众辈中无所适,于本际法中无所慕,于萨芸若教人入佛道中,未曾恐怖无有畏惧时,悉晓知佛诸经所有卷所在,众会中无不蒙福者,见佛极大慈欢喜,所学诸佛经通利,于大众中无所畏,于大众中无有能过者,名声极远,破坏诸疑难无不解者,于经中极尊,于师子座上坐自在,如诸佛法教,悉晓知佛万种语,悉入万亿音,爱重诸佛经,常念在左右侧,未曾离于诸佛慈,于佛经中乐行,常随佛出入,常在善知识边无有厌极时,于十方诸佛刹无所适止,悉逮得愿行,度脱十方万民,智慧珍宝,悉逮得经藏,身如虚空无有想,教人求菩萨道,使佛种不断,行菩萨道未曾离摩诃衍,逮得摩诃僧那僧涅极广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诸佛皆称誉,近佛十力地一切所想悉入中,一切所计悉了知,世间之变悉晓知,成败之事生者灭者悉晓知,入经海宝开第一之藏悉布施,悉于诸刹行愿亦不在中止,极大变化如佛所乐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适不复愿,适无所生处,十方不可计佛刹悉见,闻诸佛所说经,一一佛比丘僧悉见,是时不持仙道、罗汉、辟支佛,眼视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刹尔乃见,便于是间坐悉见诸佛,悉闻诸佛所说经,悉皆受,譬如我今于佛前面见佛菩萨,如是未曾离佛,未曾不闻经。
佛告跋陀惒菩萨:善哉!善哉!所问者多所安隐,于世间人民不可复计,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问佛如是,若能前世过去佛时,所闻施行作功德所致,供养若干佛已所致,乐于经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烦浊,辄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诸菩萨,合会教语诸菩萨,用是故极大慈哀,一切人民皆于等心,随时欲见佛即见佛,所愿极广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经戒,悉具足佛种圣心如金刚,悉知世间人民心所念,悉在诸佛前。
佛告跋陀惒菩萨:若功德以不可复计。
佛言:今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昧者,若所问者悉可得。
跋陀惒菩萨白佛言:愿佛哀说之!今佛说者,多所过度,多所安隐,愿佛为诸菩萨现大明!
佛告跋陀惒菩萨:一法行常当习持常当守,不复随余法,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为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惒菩萨:若有菩萨所念现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萨高行。何等为定意?从念佛因缘,向佛念意不乱,从得黠不舍精进,与善知识共行空,除睡卧,不聚会,避恶知识近善知识,不乱精进,饭知足,不贪衣,不惜寿命,孑身避亲属离乡里,习等意得悲喜心,护行弃盖习禅,不随色,不受阴,不入衰,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贪性,解不净,不舍十方人、活十方人、十方人计为我所、十方人计为非我所,一切不欲受,不贸诫习定行,欲讽经,不中犯戒,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诤佛,不却法,不乱比丘僧,离妄语,助道德家,避痴人世间语,不喜不欲,闻道语具欲闻亦喜,从因缘畜生,不欲闻六味、习为五习,为离十恶,为习十善,为晓九恼,行八精进,舍八懈怠,为习八使,为习九思八大人念,又不著禅闻,不贡高弃自大,听说法,欲闻经,欲行法,不随岁计,不受身相,离十方人,不欲受,不贪寿,为了阴不随或为不随所有求无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计阴如贼,计四大如蛇,十二衰计空,久在三界不安隐莫忘得无为,不欲贪欲,愿弃生死,不随人诤,不欲堕生死,常立佛前,受身计如梦,以受信不复疑,意无有异,一切灭思想过去事、未来事、今现在事等意,常念诸佛功德,自归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随佛身相法,一切一计不与天下诤,所作不诤,从因缘生受了,从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计人,亦不有亦不灭,自证无为黠眼以净,一切不二觉意不在中边,一切佛为一念入,无有痴黠,无有能诃,自得晓觉意故,佛黠不从他人待,得善知识计如佛无有异意,一切在菩萨无有离时,纵一切魔不能动,一切人如镜中像,见一切佛如昼,一切从法行,为入清净菩萨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
佛告跋陀惒:譬如人卧出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背;其觉已为人说之,后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惒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亦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如是,跋陀惒,菩萨心当作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刹乃见,便于是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经悉受得,从三昧中悉能具足,为人说之。譬如有人,闻堕舍利国中,有淫女人名须门;若复有人,闻淫女人阿凡和利;若复有人,闻优婆洹作淫女人,是时三人皆在罗阅念。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为动,便于梦中各往到其所。是时三人皆在罗阅祇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是淫女人所与共栖宿,其觉已各自念之。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无上正真道,然后得佛号曰善觉。如是,跋陀惒,菩萨于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僧中说经,说经不坏败色。何等为不坏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不坏败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为念佛。
佛告跋陀惒:菩萨于三昧中谁当证者?我弟子摩诃迦叶、因坻达菩萨、须真天子,及时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为证。何等为证?证是三昧知为空定。
佛告跋陀惒:乃往过去时有佛,名须波日。时有人行出入大空泽中,不得饮食饥渴而卧,出便于梦中得香甘美食,饮食已其觉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耶?
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无所从生法乐,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跋陀惒,菩萨其所向方,闻现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见佛,即念佛不当念有,亦无我所立,如想空当念佛立,如以珍宝倚琉璃上,菩萨如是见十方无央数佛清净。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属、财产。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于梦中见已,觉为知识说之:我归到故乡里见我家室亲属。
佛言:菩萨如是,其所向方闻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见佛,菩萨一切见佛,如持珍宝著琉璃上。譬如比丘观死人骨著前,有观青时,有观白时,有观赤时,有观黑时。其骨无有持来者,亦无有是骨,亦无所从来,是意所作想有耳!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何以故?如是,跋陀惒,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譬如,跋陀惒,年少之人,端正姝好庄严,已如持净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净水,如新磨镜,如无瑕水精,欲自见影,于是自照悉自见影。云何,跋陀惒,其所麻油、水镜、水精,其人自照,宁有影从外入中不?
跋陀惒言:不,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镜净洁故,自见其影耳!其影亦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惒。如是,跋陀惒,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三处:欲处、色处、无想处,是三处意所为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如是,跋陀惒,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
佛尔时颂偈曰:
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无想是泥洹。
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
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四事品第三
菩萨有四法,疾逮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合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妬,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画,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
佛尔时颂偈曰:
常乐信于佛法,受诵是道德化,
精进行解深法,立具足等慈哀。
当普说佛经卷,广分布道法教,
慎无得贪供养,无所著得是法。
在不正嗔恚兴,意善解便离欲,
常乐定三昧禅,谨慎行得是法。
常念佛本功德,天金色百福相,
诸种好有威德,现譬如像金山。
悉知见诸世间,过去佛及当来,
并现在人中尊,天中天皆说是。
当供养斯善救,上好华众捣香,
欣踊心奉饭食,得是法终不久。
鼓琴瑟诸妓乐,箫成供佛形象,
欣然意悦无量,尊道法得不难。
当造起佛形象,诸相好若干种,
黄金色无秽漏,疾逮得是道尊。
坚固敬常以前,听是法无乱心,
常舍离懈怠行,得三昧疾不久。
无恚害向他人,当行哀得慈法,
普救护功德地,得三昧疾不久。
常恭敬于法师,当奉事如世尊,
无得惜是经法,得三昧疾不久。
慎无得疑斯经,佛赞是正道化,
一切佛所歌叹,得三昧疾不久。
佛告跋陀惒:如是等菩萨,当慈心,当乐于善师,所视师当如佛,悉具足承事。欲书是三昧经时,若欲学时,菩萨敬师如是。跋陀惒,菩萨于善师有嗔恚,有持善师短,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譬如,跋陀惒,菩萨明眼人夜半视星宿,见星宿甚众多。如是,跋陀惒,菩萨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东向视若干百千佛、若干百万佛、若干百亿佛,如是十方等悉见诸佛。
佛告跋陀惒:是菩萨如佛眼悉知悉见。如是,跋陀惒,是菩萨欲得今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布施当具足,持戒如是,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度脱智慧身悉具足。
佛尔时颂偈曰:
譬如有人眼清净,于夜中半而起观,
仰见星宿无数千,昼日思念皆识知。
菩萨如是得三昧,见无央数百千佛,
皆识念知于诸佛,则为众会说世雄。
譬如今我觉眼明,清净无垢见世间,
佛子菩萨眼若此,三昧普达见世尊。
终不复起吾我想,见十方佛人中尊,
除毒清净无想念,观此菩萨奇特行。
逮闻尊法寂然义,速疾得解空定行,
今我亦训于是法,以成佛道多所安。
如阿弥陀国菩萨,见无央数百千佛,
得是三昧菩萨然,常见无数百千佛。
比丘阿难如勇猛,从我闻法皆受持,
逮得三昧亦如是,闻无数法悉奉持。
当信三昧疾持行,悉弃世间诸所有,
当乐斯经行法施,疾得清净寂定地。
譬喻品第四
佛告跋陀惒:菩萨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进行者。譬如,跋陀惒,有人载满船珍宝,欲持度大海,未至船中道坏,阎浮利人皆大悲念:亡我尔所珍宝。如是,跋陀惒,是菩萨闻是三昧已,不书不学不诵,不持如中法,一切诸天人民皆为大悲忧言:乃亡我尔所经宝,用失是深三昧故。
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誉。闻是深三昧经者,不书不学不诵,不守不持如法者,无返复愚痴人,自用以为高,不受是经意欲高才,反不肯学是三昧。譬如,跋陀惒,愚痴之子,有人与满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谓与之不净栴檀香。其货主语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谓不净乎!且取齅之知香不?试视之知净不?痴人闭目不视不肯齅。
佛言:其闻是三昧者,如是不肯受之,反弃舍去,是为不持戒人,反舍是珍宝经。是为愚痴无智,自用得禅具足为度,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其人闻是三昧已,不乐不信,不入中,反作轻戏语: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
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云:是语是何等说?是何从所得是语?是为自合会作是语耳!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跋陀惒: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其人问贾客:平此几钱?贾客报言:夜半时于冥处,持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满其中宝。
佛言:其人殊不晓其价,反形是摩尼珠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想是不复过。与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跋陀惒,其人闻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经如是。
佛言:如菩萨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随行,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禁戒完具为得高明,黠慧深入为他人说之。菩萨当持是三昧分布语人,展转相传,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佛所不供养,不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妬,用财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哗说,不得善师,亦不明经,闻是三昧已不信不乐不入中,反诽谤人言:是彼不知愧,为自作是经耳!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跋陀惒:今我具语汝如是。跋陀惒,求菩萨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国土满其中珍宝施与佛,设有是功德,不如闻是三昧。若有菩萨闻是三昧信乐者,其福转倍多。
佛尔时颂偈言:
假使三千界,满中珍宝施,
供养佛世尊,以用求佛道;
设复有比丘,闻是佛三昧。
信乐而不疑,其福过彼上。
谀谄怀自大,无信在凶害,
与恶师相随,不信是法教。
犯戒近恶友,坚住自贡高,
各各共议言:是经非佛语,
佛不说是议,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诽谤如斯。
竟无有是语,此为诽谤佛,
有乐道法者,我故为说耳!
有闻是经者,仁贤而喜悦,
其心常不疑,不言非佛说。
奉禁戒清净,受法讽诵利,
执经普讲说,则具足道义。
佛告跋陀惒:我所说无有异,尔故说是语耳!今见我说是三昧者,其人却后世时,闻是三昧终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恶师边,正使在善师边,其功德薄少,如是辈人,复转与恶师从事。是辈人者,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学,所更佛少所信,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跋陀惒:其有菩萨闻是三昧,不形笑,不诽谤者,欢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乐书乐学,乐诵乐持。佛言:我悉预知预见已,其人不独于一佛,所作功德不于二、若三、若十,悉于百佛所闻是三昧。却后世时闻是三昧者,书学诵持经卷,最后守一日一夜,福不可计,自致阿惟越致,所愿者得。
佛告跋陀惒:听我说譬喻如是,跋陀惒,有人取一佛刹,破碎如尘。其人取此一尘,悉复破碎如一佛刹尘,都卢悉取一一尘,皆复尘破尽如一佛刹尘。云何,跋陀惒,是尘其数宁多不?
跋陀惒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告跋陀惒:我为若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萨,尽取此尘一尘置一佛刹,其数尔数佛刹,满其中珍宝悉持供养诸佛,不如闻是三昧。若一菩萨闻是三昧已,书学诵持为他人说,守须臾间,是菩萨功德不可复计!
佛言:持是三昧者,书学诵持为他人说,其福乃尔,何况守是三昧悉具足者!
佛尔时颂偈曰:
三千大千之国土,满中珍宝用布施,
设使不闻是经像,其功德福为薄少;
若有菩萨求众德,当讲奉行是三昧,
疾信讽诵此经法,其功德福无有量。
如一佛国尘世界,皆破坏碎以为尘,
彼诸佛土过是数,满中珍宝用布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四句之义为人说,
是三昧者诸佛慧,得闻功德叵比喻。
何况有人自讲说,受持讽诵念须臾,
转加增进奉行者,其功德福无有量!
假使一切皆为佛,圣智清净慧第一,
皆于亿劫过其数,讲说一偈之功德,
至于泥洹赞咏福,无数亿劫悉叹诵,
不能尽究其功德,于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国所有地,四方四隅及上下,
满中珍宝以布施,用供养佛天中天;
若有闻是三昧者,得其福祐过于彼,
安谛讽诵讲说者,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贡高终不起,亦无有趋恶道时,
解了深法不疑结,行斯三昧得如是。
学士为以见奉吾,德重精进普不著,
增益信明为菩萨,力学三昧佛所赞。
嘱累汝等常劝教,力行精进无放逸,
自勖勇猛勤修行,令得大道不复久。
其有诵受是三昧,已为面见百千佛,
假使最后大恐惧,持此三昧无所畏。
行是比丘以见我,常为随佛不远离,
菩萨闻习三昧者,义当受持为人说。
菩萨得是三昧者,尔乃名曰博达慧,
为逮总持佛称誉,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恒诵说是三昧,当从佛法世尊教,
闻其种姓得等觉,如佛所叹无有异。 2024-03-17 13:53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