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之人的生活模式

繁体

佛教修行之人的生活模式

为一个佛教修行之人,终究该怎么样日子,释迦牟尼佛早就给咱们制订了一个形式,作为佛陀的后学者,不管在家人仍是出家人,都应该遵循这个共同的日子形式。假设依照这套形式去日子,人生就会很有含义,此生也不会很苦楚,这便是释教徒的日子形式。

一、不堕两头

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形式呢?释迦牟尼佛在律藏里面对出家人说:日子不能堕两头,也便是陷入两个极点。

中观也说到两个边,是指常见和断见。日子的两个边,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意的两种日子方法。

太艰苦的日子,便是成心过十分赤贫、十分穷困的日子。当然,这是对一般人而言的,像米拉日巴那样的少量修行人,赤贫对他们来说不光不是修行的逆缘,反而是修行的顺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这样的境地。作为一般的人,假设过得太赤贫,经常为了日子考虑太多,操心太多,就没有时刻考虑出离心、菩提心、摆脱等等,虽然艰苦日子或许对有些人的出离心生起有一些协助,但仅仅由于日子艰苦而觉得日子没有含义,活在人间没有含义并不是真实的出离心,这种人也不必定会去寻求摆脱。真实的出离心,是要寻求摆脱。日子过得苦也不必定有出离心,只需通晓佛法,并将其融入自心的人,才有或许具有出离心,所以,一般释教徒的日子不必过得太艰苦,不能成心去过很苦的日子。

许多去过印度的人知道,印度有些外道的日子很艰苦——不穿衣服、不吃饭、不洗澡等等,有各式各样的戒律,他们以为这样苦行就会取得摆脱;有些外道十分崇尚五火——四周燃起熊熊大火,再加上空中的酷日。他们以为,修行人应该跳到五火中被焚烧,在肉体烧坏之后,就有或许得到摆脱。

“因明”里面也讲过一个外道宗派的观念,以为精力和肉体都是轮回的因,其间任何一个遭到破坏,都有或许摆脱,能够摆脱轮回。

咱们必定要清楚,这些都是过错的观念。

释教以为,众生流转轮回的因不是身体,而是业力,假设业力存在,即便肉体再三地消失、完结也没有用!由于咱们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了许多曾经的习气,当这些习气成熟的时分,肉体随时都会产生。能够这么说,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到众生的肉体,都是阿赖耶识的产品,就像唯物主义所说的精力是大脑的产品相同,只需阿赖耶识上有业力,再怎么摧残肉体,也杯水车薪,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求释教徒不要成心去过艰苦的日子。由于不管多么艰苦,也仅仅自己苦楚罢了,不或许从中看到摆脱的曙光。

不可否认,假设不是不想过好日子,而是由于福报不行,没有条件过好日子,那是别的一回事。释迦牟尼佛不是说学佛的人不能赤贫,有必要殷实,不是说贫民不会摆脱,或过苦日子的人不会摆脱,仅仅说没有必要成心去做贫民,不要成心堕入一个边,成心过赤贫的日子。

假设有些人本来经济很宽裕,却误以为日子殷实就不会摆脱,有必要喫苦才会摆脱。佛就不赞同这些观念,佛陀以为,哪怕一辈子不吃、不喝、不洗澡,也不能取得摆脱。

趁便插一句,有的外道又以为,在恒河里面洗澡能够取得摆脱。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说法。身体上的尘垢,不会使咱们流转轮回。假设心里的我执、贪、嗔、痴的烦恼洗不掉,那表面洗得再洁净,都跟摆脱没有关系;假设真实要洗,也是洗精力上,也即阿赖耶识上面的尘垢,只需洗掉这些尘垢,咱们才会摆脱。

不少人看过米拉日巴的传记,他在山洞里没有吃穿,更没有条件洗澡。还有许多曾经藏地的修行人也像他相同,是在艰难困苦中取得摆脱的。许多人在知道他们的业绩后,就想当然地以为,想摆脱就要过苦日子。

其实,真实的苦行,是要有耐性,有精进心,想方设法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不畏艰险地认真修行,这才是苦行的含义。假设仅仅误以为不吃、不穿、不讲卫生便是苦行,就会摆脱,那乞丐岂不是会率先成就了?

佛告知咱们,在不需要支付太大的价值和不太在乎的前提下,也能够过很殷实或很高雅的日子。

第二个边,也即第二种极点,是通过支付许多的价值或依托不正当的手法,不知满意地享用奢华日子。

为什么这是一个边呢?由于,除了极少量人以外,大多数人有必要为奢华的物质享用支付巨大的价值——时刻、膂力、脑力,所以佛以为不值得,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这四个字,是佛给咱们制定的一个日子规律和准则。这四个字的内容有许多的层次——对米拉日巴那样的修行人,对一般的出家人,对一般的在家人,都有不同的解说。

对一般人来说,少欲知足这四个字并不意味着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而是说不能太奢华,应该过平常人的正常日子,该有的不能短少,但不能愿望太强,致使逾越必定的界线。

譬如,有些人以为,穿名牌衣服、开名车、住洋房等等是身份的象征,高层次的人物就应该如此,这样在社会上就会很有面子。其实这些都是不需要的,佛说的奢华便是这些。作为普一般通的凡夫,假设不懂得少欲知足,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愿望,光是靠外面的物质来满意自己,是不或许的。由于愿望会没有止境、无休止、无止境地无限膨胀,永久不会有满意的时分。任何人都有被人逾越的或许。假设由于不甘落后而去奋斗,就会没完没了,一辈子都在物质寻求傍边虚度年华,直至生命结束。贪得无厌的下场,便是永久也不会美好!

关于这些,咱们每个人在日常日子中都会找到许多案例,不管是观察自己,仍是观察其他人都相同,所以,少欲知足是很重要的。

二、理应遵循的准则

远离这两个边今后,真实的日子形式是怎么样的呢?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日子的标准是不相同的。佛以为,释教徒应以自己所处年代的一般日子水平为绳尺,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佛以为这便是真实的正常日子。

这样一来,咱们是不是从此今后就再也不赚钱了呢?能够赚钱,但要把握好如何看待钱财的问题。不管是自己挣的钱,或者是修学菩萨道的出家人接受他人供养所得的钱,都要知道这些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众生,自己仅仅帮众生把这些钱管理和分配罢了,哪里需要做善事,就把钱送到哪里。

假设抱着这种态度,则即便是在家的修行人,也能够去挣逾越正常日子水准以外的钱;假设缺乏了这种态度,则不管是出家人接受他人的供养,仍是在家人去挣超出标准日子之外的钱,都违背了少欲知足的准则,故而永久都不会美好。

三、金钱不是全能的

依照佛说的去做,日子、金钱都不会给咱们的修行带来违缘;不然,假设不会和谐摆脱和日子之间的抵触,许多人就会利诱困扰,掌控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金钱与美好,哪个更重要?”

大家想想,假设让咱们答复这个问题,咱们会怎么答复。

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多年前就答复了:美好才是最重要的,金钱并不重要,仅靠金钱是不或许让人类满意并从中取得美好和自在的。但大多数人却以为,没有金钱,就不会有美好,金钱是决议美好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极少量人以外,一文不名的人当然不会觉得美好,可是否很有钱就很美好了呢?不是,金钱绝对不是全能的!

在一些赤贫地区,物质极点匮乏,赤贫的人们与发达的物质日子之间有着很大的间隔,人人都想摆脱穷光蛋的日子,都以为假设有钱,就能够处理全部。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人死的时分什么都带不走,但仅仅为了在走之前自己过得美好一点,大家都会拼命地为之奋斗不息,力图拉近自己与优裕的物质日子之间的间隔。

可是,当真实有一天间隔缩短之后,人们的美好指数并不会随着物质的开展而添加。比方说,在北欧等许多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国民福利十分好,人们包罗万象,什么都不缺,但这些国家的自杀率却异乎寻常地高——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发布的自杀率得知,芬兰、瑞士、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自杀率均位于世界前十位。对他们来说,金钱、物质等等就不是像咱们所幻想的那样重要了。虽然大家都过着殷实的日子,但许多西方人却并不快乐美好。这全部标明,物质财富与美好快乐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以美国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别的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贫民为对象做比较查询,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数字,1代表“我感觉十分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十分美好”。最后的统计成果显现,超级财主们的美好指数是5.8;可是,在曩昔多年的查询中专家们还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美好指数也是5.8;此外,肯尼亚的马赛人——日子在粗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一群游牧民族,他们的快乐指数同样为5.8。

美国密歇根州或兰市或普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G·迈尔斯(DavidG.Myers)依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证明,“财富与美好之间存在着一个风趣的对立。迈尔斯发现,自1950年以来,美国人均购买力添加了两倍。莫非由此推算,美国人在2000年时的美好感就应该是1950年时的3倍吗?……虽然现在这代人的经济条件比上一代人好了许多,他们却没有感到美好。事实上,美国年轻一代比他们的老一辈更加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琼M·图文齐(JeanM.Twenge)对1953-1993年间所作的269项研讨指标进行了大规模剖析,以测定当时儿童和大学生的焦虑程度。2000年发布的剖析成果标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的均匀焦虑程度高于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精力病患者。

英国未来基金会的迈克尔·威尔莫特和威廉·纳尔逊在《复杂的日子》一书中指出:“在曩昔50年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们添加多少快乐。这是进步的悖论。今日的一代人比曾经更殷实、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在,但他们的日子却好像更压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通过研讨得出:在最近40年间,自认“十分美好”的美国人一向呈下降趋势。一项最新统计还显现: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以为自己“十分美好”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经济开展较快的欧美发达国家,最近十几年间,精力郁闷的人数却在与年俱增。对此莱恩解说说:收入水平与美好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到达必定高度前,收入进步会添加美好;但当收入水平逾越必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进步未必会明显添加美好感。

佛陀早就说过,金钱不是全能的!现在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证明了。上述的数据很明确地显现,人类美好感的来历不是物资日子。

每个人都在寻求美好日子,但又好像都在阅历不幸。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便拥有更多的物质与金钱,并不能保证会因此而取得更多的美好。这些道理在佛经里讲得十分清楚,但西方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才发现。

龙树菩萨在《亲朋书》里面讲过一个比方:“如麻风病虫活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麻风病人的皮肤下面有一种小虫,病发作的时分奇痒无比并且也很痛,许多病人为了减轻苦楚,就去烤火,不料小虫在遭到刺激后,反映十分强烈,成果使病人更加苦楚。这个比方,便是暗指人的贪欲。咱们一向都以为,金钱会给咱们带来美好,然后拼命去赚钱,成果有了钱反而更不美好。

别的,《亲朋书》及其他论典傍边也讲:“全部妙欲如盐水,愈享用之愈增贪。”物欲及物质享用就像盐水相同,人越喝口越渴,假设不懂得少欲知足,无限膨胀的愿望就会使人越来越苦楚。

事到如今,许多现代人心里都划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咱们曾经以为,经济发达今后,人就会美好,但如今的事实怎么并非如此呢?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告知咱们的啊!这是不是说明,当有一天咱们像西方人那么殷实的时分,会不会也相同不美好呢?

曩昔西方的一部分哲学家也以为:金钱或物质日子是美好的来历。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分开端,就有人这么说。比方,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就扬言道:“我自己是俗人,我只需求俗人的美好!”

启蒙运动的时分,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个一向高喊“人是机器”的拉美特利也以为:人们的快乐和美好是肉体器官通过感觉而得到的,他说:“美好是不能依托思维方法或感觉的方法的……假设在自己的思维中寻找美好,假设想靠研讨咱们没有注意到的真理来寻找美好,那便是在没有美好的地方寻找”

伏尔泰也以为:生理器官的满意,是人们寻求美好的本源和动力。

他们竭力反对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以为感官享用是寻求美好的动力,不管是法律或者宗教,都不应该阻碍人的愿望。

在这些思维的带动下,西方人拼命地赚钱,在奋斗了几百年今后,却发现有钱了仍是不美好,虽然有了名车、别墅,有些人还有了游轮、飞机,但精力上却反常空无、颓丧、苦楚,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Layard)在《美好》(Happiness)一书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翻了两番,咱们拥有更多的食物、衣服和汽车,房子更大,中央空调更遍及,有更多的时刻和机会去海外休假,一周的作业时刻更短、作业待遇更好,最重要的是,咱们的身体更健康了,但人们没有因此而感到美好。”

美国博士达林·麦克马洪(DarrinM.McMahon)花了六年的时刻来研讨美好,他应用了大量的前史材料,以及人类现实日子中的经验作为参阅,写了一本书,叫做《美好的前史》,其间指出:美国男性和女人的均匀寿命在1900年为46.3岁与48.3岁,到了2000年已升至74.1岁与79.5岁……可是,假设从这样的材料就推论西方人由于物质与科学发展而愈来愈美好,却是过错的主意。自1950年以来在美国从事的详细查询显现,美国人以为自己“美好”的人数比例一向维持在60%上下,以为自己“十分美好”的比例却从7.5%下降到6%。此外,单极型忧郁症比例也好像大幅升高。

书的定论中写到:“曩昔数千年来驱使着西方文化的那种渴望与寻找,那种崇高的不安,显现了人类只需维持着凡俗的身份,就永久无法知道某些工作,永久无法答复某些迷题。极致美好的圣杯便是其间之一。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圣杯相同,极致美好也或许只存在于咱们的幻想傍边,一个救赎的圣物,一只装盛咱们苦楚的容器。”

所有这些定论,都是人类前史活生生的数据和经验告知咱们的。

释教不排除轮回里存在相对而暂时的美好,但不以为有绝对的美好,总的来说苦楚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这个观念或许现在咱们能够开端接受了。但必定仍是会有许多人觉得,没钱的人苦楚,而有钱人不会苦楚,但上述事实已经说明,金钱能够给人类带来美好的主意是过错的!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就标明,只需咱们依照释迦牟尼佛规则的日子方法去做,就能过上比较美好而有含义的日子。

当然,假设温饱不能处理,那也不会美好,可是,当日子水准到达一个标准今后,就必定要少欲知足,假设那时分还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久也不会美好!

西方人通过了几百年,才发现曾经寻找美好的方法是错的。我觉得,或许再过一百年左右,全世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主意,最后都会不自觉地走到佛引领的这条道路上来,由于只需这条路才行得通,只需这样才会取得美好。本来那种只需物质才能让人美好的主意与说法,在今日看来,好像是一个死胡同了。一方面人类自己不会美好,另一方面,大自然也不允许咱们过这样的日子,没有那么多的能源,地球供养不起,人类别无选择,都要走这样的路!所以,只需懂得怎样日子,才会在轮回傍边取得相对的美好。

四、崇奉——美好的来历

别的,据一些查询数据显现,在其他日子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崇奉和没有崇奉的人美好感是不相同的,有崇奉的人的美好感会远远超出没有崇奉的人的美好感。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有崇奉的人能够在混乱的社会傍边,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身份,在精力上有一个依处,明确了生存的方针;别的一个最重要的,是有崇奉的人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的物欲,多多少少地知道物质不或许给人类带来最终的美好,他们的愿望相对来说不是那么严峻,因而相对比较美好。

2024-03-17 13:53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