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弘法利生
第二十课弘法利生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僧信的责任与使命是弘法利生,历代的高僧大德,有的度众是以讲说,有的济世是以慈悲,有的弘法是以用梵音,有的示范是以苦行,所谓方便善巧,随缘度化,这最佳的写照便是弘法利生。今从各个层面列举弘法利生的人物特色及贡献。
在诗、词、书、画方面,历朝人物中知名者众多,例如:唐朝王维的「诗趣禅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末八指头陀寄禅的「洞庭波送一僧来」一诗堪称绝作;宋朝苏东坡的「焰口召请文」,道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遗教经》;南唐李后主的词章凄美,描述世事苦空无常,哀怨动人;唐朝怀素有「书法草圣」之称,所书《金刚经》一卷,被喻为稀世之宝;唐朝柳公权的楷书《心经》,清末林则徐缮写的「行舆日课」等,均流传于世。另外,八大山人等明末四大画僧的书画,唐末贯休的「十八罗汉图」,民国丰子恺的《漫画护生画集》,民国张大千的「洞窟临摹佛像画」,皆为绘画艺术的瑰宝。
在文学方面,如: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辩宗论》、唐朝白居易的净土诗词,以及北宋欧阳修的撰文向佛,皆使文学蕴含信仰,启迪人心。
科学方面,唐朝一行禅师制订「大衍历」,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因而被尊称为中国四大科学家之一;民初王小徐发表〈佛法与科学的比较〉、尢智表以〈一个科学家研究佛经的报告〉,以及李恒钺教授〈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等,在在证明佛学的理论无不符合科学的观念。
在历史方面,有梁代慧皎、唐代道宣、宋代赞宁、明代如惺等所著作的高僧传,合称为「四朝高僧传」,使佛教僧传史渊远流传。民初汤用彤撰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蒋维乔编撰《中国佛教史》,这些著作都很有系统的建立了中国佛教史的架构。
在地理方面,有晋朝法显的《佛国记》、唐朝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他们在西行求法时传播中国文化,都做了弘法利生最大的奉献,并且改变了世界史地学者对中亚、南海的印象。
在学术方面,民初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梁启超撰述《佛学研究十八篇》,章太炎、吕澂、梁漱溟、蒋维乔等在佛学上努力的耕耘,为佛教学术留下丰硕的成果。道安、慧远、鸠摩罗什,乃至民国的太虚、月霞、倓虚及大醒、慈惠等诸法师,致力于人才的教育,延续了佛门的法身慧命。
在致力于文字般若传播方面,有发愿刻经助印流通的明朝紫柏、日本铁眼、民初杨仁山及孙张清扬等大德,虽备尝艰辛,却使后代佛子有机缘亲炙佛陀的言教。佛光山为了使经典更加普及,慈怡、永明、永进等为古版的藏经重新标点、分段、编排印刷;首创光盘版的《佛光大辞典》;出版佛教书籍,并翻译成多种语言;慈容成立「佛光卫星电视台」,使佛法传播无远弗届。从经典书刊的平面弘法,到声光彩电的立体传教,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嘉惠全球,利益法界众生。
此外,也有祖师大德以艺术、文化来宣扬佛法,绵延了佛教无价的精神内涵及跨越时空的宗教生命。创作于外的有石窟大佛壁画:如龙门石窟、前秦乐僔的敦煌凿窟、僧佑的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昙曜的云岗石窟、道凭的宝山石窟朱砂洞、灵裕的响堂洞,静琬的房山石刻等,皆留下千古的美誉。
在佛法内学的开展上,有将茶道汇入佛法大海者,如:茶神陆羽「宿栖霞寺,研茶事,著《茶经》」、赵州禅师的「赵州吃茶」、如宝禅师的「饭后三碗茶」,以及日本禅僧珠光的「无心之茶」、千利休「以茶道谏君主」等。
更有以佛教音乐发挥净化心灵之功者,如三国时代魏国曹植的「渔山梵呗」、梁武帝的「忏仪唱颂」、东晋慧远的「梵乐弘法」等,成为千古传唱。乃至悲智双运,刚柔并济的佛教武术,也是护国卫教的方便法门,历朝有降虎的北齐僧稠、辅佐唐太宗征战的少林武僧昙宗、志操、惠瑒,以及清朝时与倭寇作战的月空等。
历代佛教人士于修身律己之外,也关怀民间,福利社会,入世教化;在公益环保及福利事业方面有:植树造林的宋朝明远大师;垦荒闢田的唐朝百丈、普光、永净禅师;凿井施水的吴越德韶、唐朝慧斌、澄观大师;整治河川的宋朝明远、道遇大师;兴建水利的宋朝维溪、师振大师;筑桥铺路的宋朝道询、普足、觉先、道遇大师。此外亦有搭建凉亭、点挂灯火、利济行旅、经营碾磑、设佛图户等,以佛教公益事业纾解国家经济、社会问题者。
在公益活动方面:近年来,国际佛光会为重整道德,举办了「净化人心七诫运动」、「反烟毒运动」、「监狱八关斋戒修道会」、「慈悲爱心人运动」、「世界佛学会考」、「三好运动」等,藉著佛法的力量来净化社会的活动。
在慈善济世方面:有唐朝昙选、监源大师的赈灾施粥;有慈愍好施而感动帝王赠粮的隋朝昙延大师;有以劳役做工所得捐助贫苦的隋朝法纯大师;有研究医术,救护病苦的东晋佛图澄、南北朝宝象、隋朝智顗大师等;现代的台湾,有慈济功德会的设立,专职做慈善救济的工作;佛光山的云水医院、急难救助、下乡施药、器官捐赠、冬令救济,乃至养老育幼等老人精舍、育幼院的设立,为人的一生做了全面的照顾,更是圆融佛教六度的慈善事业。
总之,佛教在历代君王、宰官及四众弟子的护持下,得以扎根繁衍,佛陀的思想和教义的实践,得以遍布全球。历朝弘法利生的祖师大德们,证明了佛法不仅具有时代的适应性,更有文化的传承性;这也是佛教「同体」、「共生」,「尊重」、「包容」,「平等」、「和平」的精神表现。因此,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应当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来护持正法,在浩瀚的宇宙中,发挥正知正觉的力量,为个人及大众无限的生命留下善美深远的价值。
2024-03-17 13:53和大福报的人接触后发现命运的真相
和大福报的人接触后发现命运的真相我有个朋友,身体相当瘦弱,看起来很没精神。周围不少人觉得是他吃得不够好的原因,都劝他改善下伙食,还有长辈建议他多去买几只土鸡补补身体。其实据我所知,这个朋友脾胃一直都比..
呷绒多吉上师:次第学修才能清净恶业
呷绒多吉上师:次第学修才能清净恶业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69)有的人怕面对这个社会,想逃避,所以就想,“我要修行”,如如不动地坐在那里,既不忏悔罪业,也不修菩提心。可以说,你只是暂时在这里安住了一会儿,就..
吃饭能修福也能造恶,这里面有讲究!
吃饭能修福也能造恶,这里面有讲究! 吃饭能不能修福?吃饭会不会造恶?也能造恶,你杀鸡杀鸭,吃鱼吃肉,是不是造恶?吃了一顿饭,损自己福报,还造下罪业。如果你欠别人钱怎么办?还钱。那欠命怎么办?还命。你有..
晚上听梵音楞严咒驱鬼吗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晚上听梵音楞严咒驱鬼吗。听 "楞严咒”恐怕..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善恶果存乎一念间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著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于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
嘎玛仁波切:坚持奉献是福气
嘎玛仁波切:坚持奉献是福气在任何工作岗位,或者是义工团体,学佛小组等等,以老带新都是要坚持贯彻的一个管理方法。大家要发扬“退而不休”的精神,能奉献,是福气。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很优秀,很能干,并且坚持无..
列举一些佛经中直接翻译成“智慧”的偈颂,帮您更深刻地理解“般若"一词的含义。”
列举一些佛经中直接翻译成“智慧”的偈颂,帮您更深刻地理解“般若一词的含义。”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般若”这个佛经里经常用的词是梵语的音译词。老师们还说了,般若意译过来的意思是大智慧。那么是不是古代大德译经..
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
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1世间人所希求的幸福美满生活,就是佛法。我们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佛经里面讲的“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2你要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你不但要帮助..
刘欣武:教下顿悟
刘欣武:教下顿悟我给你讲讲:1是对2讲,2是对1讲。请问你能听明白吗?不明白再看看:男人是对女人讲,女人是对男人讲。世上如果只有男人,那何必来个女人讲?世上如果只有女人,那何必来个男人讲?这就是世间法,是..
命运是可以改造的
了凡先生,明朝时候人,小时候被一个算命先生算他一生的流年,终身流年。他那个时候十五岁,父亲过世了,母亲带着他,说他父亲有遗言,希望他去学医给人治病,可以糊口,就是可以养家,能有一点收入。而且都是做好事..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1.普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闲事,赚的是工资,想的是明天。2.生意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项目,赚的是利润,想的是下一年。3.事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机会,赚的是财富,想到的是未来和保障。4...
嘎玛仁波切:修行,也需要匠心,要有专一、专注的心
嘎玛仁波切:修行,也需要匠心,要有专一、专注的心匠,现在一般形容手艺非凡的人,灵巧、巧妙、熟练的专业人士。什么是匠心?什么是工匠精神 ?首先就要有专一、专注的心。像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应该算是古代的科学..
每日持诵楞严经感应
有的师兄在修习楞严经的时候肯定有一些感应,而且每个人的感应经历肯定有些不一样。那么我们一来看看别的师兄的感应经历。我从学佛后一直诵持【佛说阿弥陀经】,因为看宣化上人的开示,知道楞严咒是佛学中最重要的一..
阿尔佗佛是什么意思-
阿尔佗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略称弥陀。梵语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意译无量寿、无量光。浊世之人,死后如没有积善功德,会随业报,流转于六道轮回之内,六道者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鬼..
阿底峡尊者对弟子的几句教言
阿底峡尊者对弟子又讲了几句教言:尊者说:;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末法时代,重视形式过于内在。但修行人不应装腔作势,只图人前好看,而应该时时策励、劝勉自己,日日夜夜精进修行。;非..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第十八愿 十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一愿意谓:若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有缘的众生,听闻到念佛往生法门,发起至诚的信心至..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