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佛陀说法因缘

繁体

第九课 佛陀说法因缘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 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沉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尘,我了知是不实在的;我所证悟的真如实相,是世间的真理,但人们却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觉,与世人的偏邪私欲都是相违的。一切众生都沉沦在贪瞋邪见的深渊中,怎么了解这甚深微妙的解脱真理呢?我还是涅槃吧!」

这时,天空出现大梵天神向佛陀敬礼祈求:「若无佛陀的真理之光,世间将永远黑暗;若无佛陀的法雨甘露,众生将无法解脱。请求佛陀本著救世的大愿,传播法音,让迷途的众生早日回头,登上觉岸。」佛陀欢喜地接受天神至诚劝请,打消涅槃的意念,而以一生的光阴度化有缘众生。

由此可知,「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即是为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使众生破除无明烦恼,彰显本具众德,离苦得乐。因此,佛陀为一切众生说法,随缘度化,不择对象,不分贵贱,到处普洒甘露法雨,滋润众生枯乾的心田。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四十九年佛陀弘化的生涯里,最初直畅本怀,讲说《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再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至于对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不知说过无量数次,感化无量数人。例如,为愚钝的「周利槃陀伽」说「拂尘除垢」,令其觉悟;为担粪的「尼提」开示佛陀教法平等,四姓皆可得救,允尼提出家;为刻苦修行的「闻二百亿」指示修行犹如弹琴,使其安心修道,开悟证果;为「调马师」说调御众生法,令其改往修来,受持五戒;为「鸯崛摩罗」开导迷津,慑服其恶逆,令其忏悔皈依;为「鬼子母」说爱子法,令其改心,成为天下孩子们的保护者;为阿阇世王的大臣「雨势」说「七不退法」,令越只国避免一场战争;为须达长者的儿媳「玉耶」说夫妇之道,令其悔改,作一佛化家庭的优婆夷。总之,佛陀的教示是苦海中的法船,接引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兹节录数则佛陀的教化因缘及开示,以见佛陀的慈悲。

一、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之为「八风」,因为八种顺逆之境能动摇情绪,让人心神不安之故。如何才能「八风吹不动」?在《法集经》中,佛陀说:

能说空者,世间之法所不能坏。何以故?心不依止世八法故。何者为八?而不依止于利衰等事,不生忧喜称讥之音,而无欣戚毁誉二法,心不高下,于诸苦乐,不贪不厌,如是世法,不能破坏。

二、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类能知能觉,能够反省改过,懂得惭愧忏悔。《增一阿含经》卷九说:

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

三、忏悔,是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有罪忏悔不仅可以消除罪业,并能增长善根。佛陀在《五分律》卷三说:

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

四、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佛陀在《罗云忍辱经》说:

忍之为明,踰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

七宝之燿,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

五、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佛陀在《增一阿含经》开示远离人我是非之道,说:

不毁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六、好逸恶劳是人的通病,对治之道无他,唯「精进」是最好的针砭良药。佛陀在《杂譬喻经》中举出「精进报至」的故事说:

昔有伎儿,作种种伎乐,从一富长者乞牛。长者了无与心,故语之言:

「汝能如是勤作伎乐,昼夜不息,满一岁者,我当与汝牛。」伎儿答言:「能。」复与主人:「能听不?」长者亦言:「能。」于是伎儿闻是欢喜,一心作乐,三日三夜,未尝休懈。长者厌听已,即敕子弟牵牛与之。

七、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又说:「知足常乐。」因此,世间上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佛遗教经》说: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八、知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优婆塞戒经》说: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九、佛教强调报恩,尤其重视孝道,因为孝道是人伦之始。在《贤愚经》中,佛陀开示阿难:

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

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十、夫妻是五伦之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必然有一位「贤妻良母」。如何才是贤妻呢?在《玉耶女经》中,佛陀为玉耶开示为妇之道:

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谓夫妇之道。

十一、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和乐安定的社会有待全民共同建立。佛陀在《无量寿经》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忌;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十二、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又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在《佛说孛经抄》中,佛陀说: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百穀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十三、「礼贤下士」是领导者成功的要素,「妒贤害能」则是失败之因。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说: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

十四、尊师重道,古来为儒家所重。佛陀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对师徒之道尤有周全的指示:

师弟之义,义感自然,当相信厚,视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之与师,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毁谤,慎莫含毒,小怨成大,还自烧身。

十五、在佛经里,布施喻如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四十二章经》中说: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 ,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十六、端正姝好,这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美事。所谓「端正」并不单指色相的华美俊彦,而是包含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法句譬喻经》说: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贪忌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源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十七、人人都希望有好名声,然而美名令誉并非凭空而来,佛陀在《六波罗蜜经》说,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做到:

不说他人过,亦不称己德,智照无自他,当获大名称。

十八、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钻石,而是智慧、法财。佛陀在《正法念处经》说:

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若有顺法行,随人百千世;虽种种宝物,不能至后世。种种财宝物,则可强劫夺;王贼及水火,不能拔法财。

十九、世间事,由小可以知著,防微可以杜渐,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为,更不可以恶小而为之。佛陀在《法句经》说: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二十、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沉的枢纽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怎样才算是将人做好呢?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说有五种非人:

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

综观佛陀一生说法的因缘,如《大法炬陀罗尼经》说:「为利一切世间,净世间眼,断一切非道而出现也。」又如《法华经》所载:「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佛法是世间的光明,是人类的救星。有缘得闻佛法,应如《大集经》说:「闻法者,对说法人作医王想,作拔苦想,作说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说法者,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作癒病想。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绍隆佛位,常生佛前。」

2024-03-17 13:53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慧光法师: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是悲的母亲,慈悲是佛的祖母。 佛的母亲是谁啊?是摩耶夫人,佛的生身(即色身)是摩耶夫人怀胎然后生子所得。 但是佛之所以能够成就清静的、圆满的功德法身,是因为智慧,所以佛法身的母..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

我被嗔心控制的感受学习了忍辱学处后,正好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切身体会了一次法义中讲到的“众生被嗔心控制不能自主”的感受。周日去公司加班,计划是审阅上周五下属要提交给我的工作成果,结果一看心里怒火就燃烧起..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

我国神话中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为何不叫马面牛头?这才是原因在我国神话体系中,一直有着牛头马面的传说存在。这二位是中国佛教以及道教共同承认的两尊阴间神祇。他们的形象分别为牛头人身和马头人身。此二尊阴神专..

读地藏经怎么回向

每次读完地藏经后,大家都要记得回向,这样不但能让你的功德会变得更大,还能让你进行祈愿,帮别人超度等等,总之读完地藏经后回向好处是很多的。而读完地藏经后要怎么回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读地藏经怎么发愿

师兄在念诵地藏经前是需要发愿的,这个内容可以是师兄自己的心愿,直接念诵出来,也可以是念诵固定的发愿文,不管师兄是选择哪种发愿方法,都是要去进行这个步骤的,那么下面我就简单的为师兄分享一下发愿文吧!“祈..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