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自序
佛光教科书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
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一九九○年起,我发心要为佛教编写一套教科书,定名曰《佛教》。最初计划以十万字为限,后来结合佛教界大德长者的著作,以及各家学说,渐成为三百万字的初编,出版后,没有对外发行,只做为佛光会会员和佛光山徒众弟子讲说的参考资料。
近年来,益感教科书的需要,同徒众妙清提起,妙清自动争取许多义工协助,举凡佛光山的职事、丛林学院的教师,甚至是学生,众皆响应。只是《教科书》的体例,不比一般的作文,非专职不能尽其功,所以向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建议成立书记室,加强书记室的功能,展开《佛光教科书》初编的工作。
这期间,不论行脚海内外各国,《佛光教科书》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功课,甚至在疗病之中,带领书记室的书记们到澳洲黄金海岸的佛光缘中心闭关写作,行到香港佛香精舍,依旧不眠不休的赶工,如此在美、欧、澳等各洲之间数度来回,终于完成了些许的心愿。
为了使《佛光教科书》的内容更为缜密周延,特别礼请教界内外的学者大德助成,例如一篇「西藏佛教」,特地邀请中华汉藏文化协会理事长田璧双喇嘛校正;「道教概说」一文,延请钻研道教多年的南华大学校长龚鹏程先生评定;「民间宗教」则委由对此素有研究的郑志明教授定稿;而一贯道的前人林育德先生也共襄盛举,为「一贯道概说」监定;甚至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等,都经由各专门学者或宗教师予以校订。至于佛光山的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空等,有的参于审稿,有的补充资料,有的润饰修订,可以说这部《佛光教科书》虽由我编定纲目,但因有佛光山子弟的参于,以及众多因缘才能圆满定谳。
《佛光教科书》从一九九五年着手,历五年终于在佛教东传两千年纪念前夕汇编完成,感谢三宝十方大德,由于前人的资料、台湾佛教蓬勃出版的事业及诸位佛教大德的作品,促成了《佛光教科书》的问世。
关于《佛光教科书》编辑内容的特色有四:
第一、《佛光教科书》全套共有十二册,分别是:
第一册《佛光教科书》共分十二册:
第一册《佛法僧三宝》
第二册《佛教的真理》
第三册《菩萨行证》
第四册《佛教史》
第五册《宗派概论》
第六册《实用佛教》
第七册《佛教常识》
第八册《佛教与世学》
第九册《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册《宗教概说》
第十一册《佛光学》
第十二册《佛教作品选录》
每册含二十课,每课以两千字左右为篇,但这样的字数限制,对浩瀚无垠的佛法总有缚手绑脚的窘态,因此以注释做为补充,也是帮助研读学习者,减少搜罗资料的困难。
第二、这十二册《佛光教科书》前后的分类是以基本概念及多元化学习为目标。佛教以三宝为中心,因此将《佛法僧三宝》列为第一册,学者一旦对三宝建立信心以后,则佛法大海就能任其遨游。
第二册《佛教的真理》、第三册《菩萨行证》,是对三宝的延伸,因此前三册可以说是对三宝理论的架构。此外,《佛教史》与《宗派概论》有相互关系;《实用佛教》、《佛教常识》、《佛教与世学》也彼此互有关连,而《佛教问题探讨》与《宗教概说》,则是为了让大众对宗教问题有广泛的认识。
我们所以把《佛光学》编列在《教科书》第十一册,是因为数十年来佛光山倡导佛教现代化、人间化、制度化,对当代佛教的发展不无影响,因此以佛光山和佛光会为主,提供一些概念和认识,协助大家掌握佛教未来发展的动向。
为了让初学者能够从古德的作品里认识浩瀚无边的佛法,我们选择一些历代的经论和佳作,辑成《佛教作品选录》,并加以简介,希望藉由欣赏这些作品,对佛法有更深切的体认。
第三、《佛光教科书》的内容受限于篇幅,教者、研读者可以多参考注释,有时注释更能表达主题的说明,至于图片、习题更有待各个教者、研读者运用。
必须附带一提的是,对于注释内容不能一一标明出处,是本教科书的不足之处,不过佛光山发行有《佛光大藏经》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读者可以充分运用,尤其《佛光大辞典》对《佛光教科书》的教学,更能有所帮助。
第四、《佛光教科书》并非以学者专家为主要读者对象,而是为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学者所编印,内容着重在佛教基本知识的强化,因此学术性的研究推论及考据,不属于本《教科书》的范围。此外,在宗派的介绍上,我们的立场不偏于某一宗派,更非一家一派的言论;而在探讨佛教史上,纵使存有佛教流传的缺失问题,我们也不掩藏,希望有助于佛教未来的革新改进,教者、研读者可从本《教科书》获得对佛教全盘的了解。所以我们希望《教科书》能成为佛门中师父课徒之用及各个佛学院教师上课的教本,并能普遍应用于各寺院团体举办的讲习会、读书会等,更希望《教科书》也能提供给有心研究佛学者有入门的参考依据。
本书出版的日期,正逢公元两千年、也是佛教东传中国两千年的纪念,值此世纪交替之期,仅以此微愿,化作心香一瓣,奉献十方三宝各位大德,至望见者闻者不吝赐教!
星云佛光山开山寮
二○○○年元月
2024-03-17 13:53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