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观身:有意识的呼吸
【编者按】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多次教导他的弟子修习四念处。佛陀入灭之后,四念处仍然是南传上座部最主要的用功方法。《四念处经》之于南传佛教,犹如《金刚经》之于北传佛教。到目前为止,在西方世界弘法比较成功的几位大德,如一行禅师提倡的正念禅、葛因卡提倡的内观禅,等等,都没有离开过《四念处经》。《四念处经》所开示的修习方法,适合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惜乎该经在汉地流传的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与禅宗在更高层次上含摄了四念处的修法有关。不过,近世以来,人多栖心于净土,禅宗式微,修禅者多莫测其门径,止于禅坐而已。若就建设人间佛教而言,《四念处经》所倡导的用功方法,其人间性,其平易性,其可操作性,于时人庶几为契理契机者。今特选此二十个练习,奉诸大众,以供实修。
为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证解脱、安祥和喜悦,我们需要修习圆满的觉照。解脱和快乐是互相联系的:有解脱就有快乐,解脱的程度越大,它所带来的快乐就越大。我们知道,如果当下有解脱,那么当下就有安祥和喜悦。我们不需要等十年或十五年去实证它们。只要我们一开始修行,它们就已经是唾手可得的了。不管这些因素开始时有多么微弱,但是它们却为未来更大的解脱、安祥和喜悦奠定了基础。
禅修就是为了看透事物的本质而进行深入地观察。借助于我们的觉悟和智慧,我们可以实证解脱、安祥和喜悦。比如说,我们的嗔恚、焦虑和恐惧都是绳索,它们把我们和痛苦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我们想摆脱它们,就要观察它们的本性无明(即缺乏清醒的智慧)。当我们误解了一位朋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他发火,并会因此而感到痛苦。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观察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会消除这种误会。当我们理解了对方和他的处境的时候,我们的痛苦就会消失,安祥和喜悦就会升起。第一步是觉知观察的对象,第二步是在觉照之光下深入地观察这个对象。因此,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
Sati(梵文:smr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梵文:vipasy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这就是禅观的本质。只有当我们契入某个对象并与它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站在外面去观察某个对象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经提醒我们要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和即法观法的原因。
佛陀讲《四念处经》时的听众是比丘和比丘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依据《四念处经》修习正念是比丘和比丘尼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修习正念。如果出家人能够在行、住、坐、卧之间修习正念,那么居士也能。有哪一个人每天不行、住、坐、卧吗?重要的是要理解修行的本质和基础,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它,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二十五个世纪以前的佛陀及其弟子们的生活方式不同。阅读《四念处经》的时候,我们必须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它,并且找到建立在本经教法基础之上的合适的修行方法。
(一)正念观身
第一念处是身,包括呼吸、身体的姿势、身体的动作、身体的各个部位、构成色身的四大以及身体的分解。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若有比丘,步入林间,或树下,或于空寂无人处,跏趺而坐,身躯端直,当前奋起正念,专心系念于出息入息。彼入息时,知道自己正在入息。彼出息时,知道自己正在出息。
第一个练习是对呼吸了了分明。我们吸气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吸气。呼气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呼气。这样地练习,我们的呼吸就会变成有意识的呼吸。这个练习很简单,然而它的效果却很深刻。为了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整个心念都安顿在呼吸上,而不是别的地方。比如说,当我们随顺自己的入息的时候,要提防令人散乱的心念升起。我忘了关厨房的灯,一旦诸如此类的念头升起,就说明,我们在想着别的事情,我们的呼吸不再是有意识的呼吸。为了取得成功,在整个呼吸过程中,我们都要专注于它。当我们呼吸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与我们的呼吸融为了一体,那么,我们就与自己的呼吸成为了一体。这就是即身观身的含义。
对一次呼吸保持觉照,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如果我们连续呼吸十次,并且能够保持心不散乱,那么,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已经跨出了宝贵的一步。如果我们能够练习十分钟有意识的呼吸,我们的身心内部就会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如此简单的一种修行,怎么会带来这么重大的成果呢?而它所带来的成果又是什么呢?
有意识的呼吸的第一个效果是回归我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处于失念状态。我们的心追逐着成千上万的事物,我们很少花时间来回归自我。我们这样持续地失念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失去了与自身的联系,感到与自己疏远了。这个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普遍的。有意识的呼吸是一种回归自身的奇妙的方法。当我们觉照自己的呼吸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够回归自身,快如闪电。就象一个孩子在长途跋涉以后回到家里一样,我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并且重新找到了自我。在修行的道路上,能够回归自身已经是一个显著的成功。
有意识的呼吸的第二个效果是使我们感受到了当下的生命。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体会生命的时刻。我们身心内部和周围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如果我们不自在,我们就无法体会到这一点,也就不能够真正地过好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囚禁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对现在的贪著或厌倦中。
在了了分明的状态下呼吸,是一种奇妙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开悔恨和焦虑之结,能够使我们感受到当下的生命。当我们随顺自己的呼吸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轻安,不再被焦虑和渴求所控制。当我们有意识地呼吸的时候,我们的呼吸就会变得更加有规律,安祥和喜悦就会升起,并且与时俱增。依靠我们的呼吸,我们得以回归自身,并且能够恢复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身心合一的状态,使我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亦即生命的本质。
2024-03-17 13:53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持诵须知一、诵咒须知诵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之前,须先洗面,洗手漱口。然后上香、献花、供水、供果。至诚恳切,念净口、净身、安土地真言各三遍,以净三业,而正身心。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五僻教戒第十五 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憨山大师: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
戒指有风水戴对戴错大不同中式文化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者风水玄机,就连方寸间的戒指佩戴,也有讲究。戴对了戒指能够富贵荣华,一旦戴错戒指可是要起反作用的。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含义不同。在国际上,戴在食..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
史书记载的读诵《金刚经》感应故事系列四李元一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
呷绒多吉上师:累积功德不能缺少三殊胜上师教言集:三殊胜的最后一个是“回向殊胜”。为什么要回向?不回向的话,我们所做的功德,说个比如,以后生起一个嗔恨心的话会毁坏这个功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会毁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13):真正的修行是往内修,修自己的心。要向内努力,要将内心当中的烦恼减少,最终去除。首先我们要把心沉淀下来,才能感觉到心中烦恼的存在,..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呷绒多吉上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上师(微博)教言集: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执着,只想着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你每做事情都会过分,别人也会很失望,没有人会理你,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学会随顺别人,多想想..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
戒色时如何面对女性在戒色方面,一谈及女性,似乎有人就会马上警觉,对女人要远离,女人不净,女人如何可怕等各方面的想法。其实,真正的戒色,并非一味地丑化女性,这样的方法,兴许对初期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
名将坑俘被迫自杀 轮回恶道警示天下编者按:今天这则故事主要内容出自《历史感应统纪》,又据《因果报应故事类编》材料汇编而成。白起生平事迹出自《史记》,而死后轮回三恶道之说分别出自《高僧传》《夷坚志》《群..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
慧光法师:调心的方便《大般若经》云:「若于苦行作苦行想,终不能为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然诸菩萨摩诃萨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诸苦行作乐行想,于难行行作易行想,于诸有情作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为..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
嘎玛仁波切:如何修慈心和悲心慈,是给予一切众生慈爱与安乐;悲,是因为知道众生受苦受难,内心发出强烈想要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心。我们常常将慈心和悲心,合称为“慈悲”,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离苦之意。慈心,就..
同归净土
同归净土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摄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亦归结于净土,即印祖所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行者无论是修持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以此..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在坦义始罗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堂,许多贵族子弟都来此求学。学堂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不光收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对那些聪明伶俐的穷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误。他向五百弟子传授经典,教导他们。在..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的右脑开发会让其更聪明,但别错过了这个年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妈妈们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家长们现在不只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生长十分关心,而且对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