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常住居士礼仪
每个寺院都有常住在寺院的护法居士,这些居士都是发大心的菩萨行者,他们不辞劳苦的长期参与寺院的护持工作,为寺院法务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住在寺院的居士要确立和遵循信佛、学法、敬僧、修行的原则。《中庸》上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礼,礼仪是对人,威仪是自律。寺院常住居士的礼仪代表了所在寺院的形象,因此要从外到内,由内而行于外,使内外合一。内为心仪(内强素养),外为身仪(外树形象),兹分述如下:(一)心仪:内强素养人活在世间,不断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及异类众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所以要知恩、报恩、知惭愧。知恩、知惭愧的人一定会关怀人、照顾人、同情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惭愧使人精进、忍辱。自己知道错误,首先须勇于承认,并发露忏悔:面对自己的错误,先自己对自己忏悔,再对佛菩萨像忏悔,并发愿不再犯同样的过错。由于寺院常住居士大都是发心大、学龄长、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严格要求自己。一、以惭愧心来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有礼貌,不与人对立,有感恩的人,就不会与人对立。心中有物,不仅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应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设想。希望别人的观念、性格改变,先要反求诸已,改变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转变,对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学会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如果老记着别人好像做过什么错事,其实是自己在继续错着。二、尊上谦下,见人自低一级,把每个人都当成菩萨看,人的才能、观念、智商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间的分别心。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为助缘,这样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三、消融自我,不要自我膨胀,固执己见。若伸张了自己就离开了佛陀本怀,佛心是无我的,我们要学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四、不批评,不计较;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大家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员,寺院常住的任何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要自己来解决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已。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狗和树: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树下休息,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把一根树枝折断了,刚巧堕在它的背脊上。它就很生气的走开了,到一个露天的地方去休息,决定不再回到这棵树下,也不想一想树枝掉下来的原因,只埋怨这棵树对待自己不好。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来,它远远地看见一阵风正吹过那株树,所有枝枝都在不停地摇动着,它就觉得还是树下好,自言自语地说道:树在叫我了!于是重又回到树下去。这个故事比喻:学修佛法,志愿要坚定不移,不能因为师长的轻微叱责就忘掉多年的修学恩情,随意离开护持多年的道场,等到遇到种种烦恼,才再去亲近师长。这样来来去去,浪费时间生命,甚至还跑散了心,退失正念。五、不谈论是非,不传谣言,不听信谣言,应多利用时间学佛、修行、护法。1.道场与道场之间的是非;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别的团体的事;过去的事都不必再谈;家里的事与人无关的也不必谈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2.目前有发生家庭困难、事业困难、心理上的矛盾,身体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要互相关怀,用佛法来鼓励、安慰、劝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钱、政治: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水依然在流着: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手木桶说: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并不停止。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这个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爱中饮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所以我们做事无论遇到是顺是逆,都不要埋怨道场不清净、师父有分别、别人不修行等等,不这样从自心远离作功夫,而只要求外面的境界不来侵扰,想获得烦恼的解脱是不可能的的。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二)身仪:外树形象一、仪容:学观世音菩萨的慈蔼、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学习起,眼睛、脸部放松、略带微笑,同时心中观想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见到每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应众生所需而千百亿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成什么相。根据佛经的记载,曾化为鬼王、夜叉、罗刹。)因此对任何人都当成观世音菩萨看,心中才不会有烦恼。衣著简单朴素,整齐端庄。头发宜梳理整齐。二、言语:说话要用柔软语、亲切语、慈爱语、慰勉语。回答别人的话,口气要委婉,不能伤人;时时有耐心又亲切地倾听别人的话,假如对方的反应有些不好,要能够及时撤退。多说关怀慰勉的话,可以使人愿意与你交谈,接受你对他的接引或帮助。不开别人的玩笑,开玩笑容易伤到人,除非私交甚笃,否则不宜开对方的玩笑;对三宝要有信心、恭敬心,因此切忌开出家人的玩笑、开师父、佛教的玩笑。不说粗鲁的话,也不说小孩用的话及尖酸刻薄的话,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尊卑,彼此以师兄互相称呼,有职衔的可称职衔,年纪大的称老菩萨,年纪小的称小菩萨,对本寺的常住法师称:某某师或某某法师;对外面道场的法师,年长的称:老法师、长老、导师、老和尚或师父,法师之间以戒腊为尊卑,并非以年龄为高下。三、做事:1、行走:在佛殿内或集众之场合采操手之姿势。平时走路,二手自然垂落,自然摆动,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与师父同行,要走在师父的后面,约一个肩的距离,当师父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进出门时,替师父开门后,让身左侧,待师父进或出门后,要关上门。若与师父去寺院、机关,当到达时,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对方通报,让对方准备。不宜黏著师父、法师,或抓著出家法师走路。坐下来时,师父坐左边,徒弟坐右边。尽量避免从师父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父面前要弓身问讯,弯腰而过。2、乘车:上车时,替师父或长辈开车门,并用手挡住车门上的顶盖,以免不小心撞到头。下车时,自己先下车,看停车的地方是否乾净,安全才迎请师父及长辈下车。如主人开车,应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计程车,驾驶座之右后方是大位。3、乘电梯时:先进去控制电梯之开关,再请师父或尊长进去。到达时,师父或尊长先出去。在电梯内宜面向门口,站立师父或尊长之两侧。4、接听电话:不论对方是谁,第一句话是:阿弥陀佛。报出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份,再说想要表达的事。如对方不在要留话。如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将对方的姓名或电话记录下来,以示尊重。5、照像:以伦理次第为原则,要注注上下尊卑。尊者在左方,出家法师坐尊位。师父在场时,师父在前面,徒弟在后面或左右皆可。若自己是主人时,不必因谦虚而躲在后面,可坐在尊位。6、拜访:代表寺院常住做亲善访问,虽然我们存心是关怀,不能让对方认为是干扰。以普通的装束,要不亢不卑,用平常心很有礼貌的态度,很自然的与人接触。见人先合掌念一声阿弥陀佛,说明:我是寺院常住的居士,很诚恳、真诚,没有虚假,不说太多的废话掩饰自己、夸张自己,也不要把师父神化。身上带著寺院印制的宣传册,要顺便鼓励人学佛和来到寺院参观,但也不必见人就送。知道多少讲多少,做不到的事不说。进门时,换拖鞋,要先问讯,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进去之后,不可东张西望,东摸西摸,对特别贵重的东西不宜多看,以免别人怀疑,除非主人示意,但亦不可触摸。主人未请入座,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位置。座位之大小依个人之习惯,主人邀请坐那个位置就坐那个位置,最好的位置最好不要坐,通常大幅画的下面是正面。拜访时,态度要慎重,说话不可轻薄,也不要一开口就向人要钱,更不宜开玩笑,要尊重主人,礼敬主人。对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称赞他:乖。但不要随便去触摸他,除非是熟朋友。沙弥和乌鸦:一个小沙弥按照师父的嘱托,负责看护僧团晒场上的谷子,几只乌鸦总是飞来偷吃,小沙弥赶走这边,它们又飞到那边,赶到那边它们又飞到这边,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走,于是就去向佛陀诉苦。佛陀告诉他:等乌鸦再飞来时,你就对它们说: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第二天,小沙弥又去看护谷子,乌鸦飞来了,小沙弥就喊: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于是,所有的乌鸦听到后一下子都飞走了,并且再也不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总向客人化缘,开口闭口都是要钱、哭穷,他们会远离你所在的寺院。(七)在外用餐:面向门口是大位,主人与客人对面坐。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决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择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习惯上左边的位置比较大。师父请吃饭时,若生客是尊客,则师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则师父坐主位,客人坐于师父之侧。请师父吃饭,要安排师父的侍者坐在师父的右边,搭车时,师父之僧袋由侍者携带,居士不必代劳。(八)接待法师:如有别的道场法师到访,要奉茶、奉毛巾、点心。依序是: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天用热的,都要沾湿。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满。要询问:希望红茶或绿茶。如只供养清水亦可,有水果就送上水果。如果师父突然光临,没有准备供奉也不要为难,只要恭敬就可以了。送东西给师父时,要举到眉心;收的时候要先问讯,走过师父面前要低身,当师父请你坐下时,说:谢谢师父慈悲,阿弥陀佛。
2024-03-17 13:53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