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修行,源于体验

繁体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地藏经》很好,不是听我说很好,你就觉得很好。你要去体验它,你才能得到。你不去体验它,你只学我说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不过是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修行,只有去体验,才是真实的。佛也是赞同别人去体验。就像修行人,他为什么能坚持下去,不是听经听出来的。而是他真实的体验到了修行带来的生命法喜,他才能持续下去。所以建议大家去体验,去多念经,去多做义工,去奉献,你会发现修行的真实含义。那《地藏经》也一样,你去念,慢慢的去体验。你会得到许多法喜。

如果把《地藏经》看成是超度用的,是救地狱用的,或者《地藏经》只是基础用的。这也未免太小看《地藏经》了。也就是我们从来都是表面的来理解经而已。所以会轻慢她。但你真正明白了,《地藏经》广大深远,华严富贵,我们却很难发觉,这就比较可惜。《地藏经》是一部成佛的经。在十二品中,佛就赞叹地藏菩萨,不思议事,超圣因事,证不退事,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最后虚空藏菩萨出来证明,二十八种功德利益中,最后一个“毕竟成佛”。

以前祖师大德就说了,“誓作地藏真子”。那地藏菩萨,他是怎么样修行的呢?他其实是修六度万行的。地藏菩萨做长者子时,遇到的是“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佛经中,他每个字都不是随便安立。这个长者子,看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长得非常庄严,他就心生欢喜说,为什么能长得如此庄严。这尊如来就告诉他,你要长得如此庄严,首先要发愿度罪苦众生。地藏菩萨的入道因缘,不是孝顺,是恋慕佛的庄严。《地藏经》是华严部分,属于大方广的。

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要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修行?这两个问题。修道的目的,是转化凡夫的业障烦恼身,为诸佛菩萨的福德庄严智慧身。凡夫烦恼很重,色身不够圆满。古人讲的,千劫修相好。相好,是指佛的庄严,佛的舌根清净,可以演说各种法音,而且九法界的众生,听了佛的法,都能纷纷获得利益。这也是佛的庄严相的一种。你看佛菩萨,都特别圆满,特别的富贵。不仅色身富贵,而且一出场,都是天女散花一样庄严。这代表佛果地的圆满。

那禅宗中讲,见性成佛,这个佛不是究竟佛。虽然见性了,但还没有圆满,所以要修,要修多久了。累劫时间,总之是很长时间。那要如何成就最圆满的报身呢,就要学习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的方式。每一尊的名号,就可以看出他因地是怎么修行的。狮子奋迅代表智慧,具足万行,代表修福报。所以是福慧双修。这个可以给如何修福报一些启发。福报要修的比较广博,千万不要只局限在一点。广义来讲,是菩萨六度万行。那我们狭义来说,就是布施。

那布施,也不要只是局限在某一点。或者你认为放生最重要,你就只放生。那你就只是具足一行,而不是万行。那要怎么样?你看菩萨的宝冠,为什么会珠光宝气,就是他因地时修行,修了很多行。以后我们相续的,给寺院建佛像,造佛像会让你色身庄严。也要造庙宇,造庙宇,下辈子就有房子住了,而且住的很舒服。

不是每个人都有房子住的。那也会造钟鼓,造钟会让人声音很好听,别人听到他声音都很欢喜。那也会供养僧人,和僧人结缘,下辈子你要是出家了,你身边跟着都是僧人。没有出家呢,遇到问题,也会有师父帮你。那要给寺院送米,那以后去哪里都有的吃,不会受到饥饿的苦。也会供灯,以后眼睛就明亮。当然,种种的布施,都要培养。在因地修行时,许多事情都要做。这样子缘分就很广大。而且呢,结缘的范围尽量广一些。上次去峨眉山,一比丘尼去几个女众道场,一直挂不上单。

她就很认真的忏悔说:前辈子没有和这里结过缘,福报小,所以单也挂不上。我走了许多道场,发现这个结善缘太重要了。尤其是去寺院,能吃上饭,和师父聊聊天,这个真不错。这些我觉得不是偶然的,这都是过去有种过善根吧。你看,菩萨百千万尊,就只有几尊和我们缘分很深,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弥勒等。

因为这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和人结过缘分。古代的禅师,都特别喜欢去行脚。去走陌生的地方。你去行脚,路上会遇到许多问题,出家人身边没有带很多钱,他出门都要住在庙里。你要能住的进去,就代表自己过去有这个善缘,有这个福报。要是没有吃,也没有住,那只能忏悔自己没有福报了。因为你是修行人,不能抱怨,越抱怨只会越糟糕。那只好忏悔。所以,这时你会更体会到福报,还有善缘的重要。第二个,你结的善缘要广一些。佛是名闻满十方。

天上天下都知道佛,是因为他的善缘比较广。比如近代许多修行人,可能他的缘分,就是自己一方土地,一个村落那么多。那有的,是满中国大陆的善缘。像海涛法师。他的缘分就比较广大了。这也是累劫修来的。所以我们供僧,不仅要供给佛教名山,以后也要供养给全国许多大丛林,就是和他们结缘。这个缘分,不是一天培养培养的。

也许你讲法,讲的比海涛法师还好,但人们听的就比较少。那是因为他跟你有过去的缘分。他们过去结过善缘,所以见了就特别欢喜。缘分的力量,大过思维的力量。缘分要结的广大一些。佛和凡夫的区别,就在于凡夫心量很小。心量越大,就容易接近佛。佛的心中装得下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凡夫心中,只有自己的家庭眷属。心量就无法打开了,那缘分也结不大。有的家庭,这辈子是眷属,下辈子一样是眷属,因为他缘分只有这么多。生死轮回就如此。

2024-03-17 13:53

和大福报的人接触后发现命运的真相

和大福报的人接触后发现命运的真相我有个朋友,身体相当瘦弱,看起来很没精神。周围不少人觉得是他吃得不够好的原因,都劝他改善下伙食,还有长辈建议他多去买几只土鸡补补身体。其实据我所知,这个朋友脾胃一直都比..

呷绒多吉上师:次第学修才能清净恶业

呷绒多吉上师:次第学修才能清净恶业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69)有的人怕面对这个社会,想逃避,所以就想,“我要修行”,如如不动地坐在那里,既不忏悔罪业,也不修菩提心。可以说,你只是暂时在这里安住了一会儿,就..

吃饭能修福也能造恶,这里面有讲究!

吃饭能修福也能造恶,这里面有讲究! 吃饭能不能修福?吃饭会不会造恶?也能造恶,你杀鸡杀鸭,吃鱼吃肉,是不是造恶?吃了一顿饭,损自己福报,还造下罪业。如果你欠别人钱怎么办?还钱。那欠命怎么办?还命。你有..

晚上听梵音楞严咒驱鬼吗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晚上听梵音楞严咒驱鬼吗。听 "楞严咒”恐怕..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善恶果存乎一念间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著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于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

嘎玛仁波切:坚持奉献是福气

嘎玛仁波切:坚持奉献是福气在任何工作岗位,或者是义工团体,学佛小组等等,以老带新都是要坚持贯彻的一个管理方法。大家要发扬“退而不休”的精神,能奉献,是福气。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很优秀,很能干,并且坚持无..

列举一些佛经中直接翻译成“智慧”的偈颂,帮您更深刻地理解“般若"一词的含义。”

列举一些佛经中直接翻译成“智慧”的偈颂,帮您更深刻地理解“般若一词的含义。”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般若”这个佛经里经常用的词是梵语的音译词。老师们还说了,般若意译过来的意思是大智慧。那么是不是古代大德译经..

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

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1世间人所希求的幸福美满生活,就是佛法。我们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佛经里面讲的“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2你要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你不但要帮助..

刘欣武:教下顿悟

刘欣武:教下顿悟我给你讲讲:1是对2讲,2是对1讲。请问你能听明白吗?不明白再看看:男人是对女人讲,女人是对男人讲。世上如果只有男人,那何必来个女人讲?世上如果只有女人,那何必来个男人讲?这就是世间法,是..

命运是可以改造的

了凡先生,明朝时候人,小时候被一个算命先生算他一生的流年,终身流年。他那个时候十五岁,父亲过世了,母亲带着他,说他父亲有遗言,希望他去学医给人治病,可以糊口,就是可以养家,能有一点收入。而且都是做好事..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1.普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闲事,赚的是工资,想的是明天。2.生意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项目,赚的是利润,想的是下一年。3.事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机会,赚的是财富,想到的是未来和保障。4...

嘎玛仁波切:修行,也需要匠心,要有专一、专注的心

嘎玛仁波切:修行,也需要匠心,要有专一、专注的心匠,现在一般形容手艺非凡的人,灵巧、巧妙、熟练的专业人士。什么是匠心?什么是工匠精神 ?首先就要有专一、专注的心。像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应该算是古代的科学..

每日持诵楞严经感应

有的师兄在修习楞严经的时候肯定有一些感应,而且每个人的感应经历肯定有些不一样。那么我们一来看看别的师兄的感应经历。我从学佛后一直诵持【佛说阿弥陀经】,因为看宣化上人的开示,知道楞严咒是佛学中最重要的一..

阿尔佗佛是什么意思-

阿尔佗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略称弥陀。梵语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意译无量寿、无量光。浊世之人,死后如没有积善功德,会随业报,流转于六道轮回之内,六道者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鬼..

阿底峡尊者对弟子的几句教言

阿底峡尊者对弟子又讲了几句教言:尊者说:;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末法时代,重视形式过于内在。但修行人不应装腔作势,只图人前好看,而应该时时策励、劝勉自己,日日夜夜精进修行。;非..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第十八愿 十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一愿意谓:若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有缘的众生,听闻到念佛往生法门,发起至诚的信心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