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
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谢恩光来山,持阁下书,展读之下,见其慕道心切,而愿力宏大,誓期深入,而不肯得少为足,欣慰无量。至于过赞不慧,令人惭愧无似耳。阁下欲了生死大事,况复年临知命,来日无多。又无知识益友之可亲近,而不专修净业,一心念佛。而欲泛泛然研究诸经奥义典句,似未深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者。
宜往华严寺借阅净土十要,及净土圣贤录,息心详阅,自知所趣。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杀而食之,何能下咽。若知此义,即丧身失命,亦不能吃一切肉矣。然佛之教人,循循善诱。上根则令其全断。中下则令其渐减,而遂至于全断耳。发愿文,文虽宏大。然须真实从心而发,方名为愿。否则心口相违,何名为愿。现世之愿,虽亦无妨。欲生福慧子孙,须从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中求。况阁下年当六八,续娶三妻,但止生女。即此可征宿世现生,皆少栽培。今欲转回天心,必须真实改过迁善。如明季袁了凡先生之笃实做去,断未有不蒙感格而满所愿者。且勿谓吾家素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须知身口意三业皆恶,即莫大之恶。倘三业皆善,即莫大之善。至如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报应。侃侃凿凿,依安士全书等所说,为其演说。令其始则渐信因果,继则深信佛法,终则往生西方,了生脱死。
一人如是,功德尚无量无边,何况多人。然须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别人自能相观而善矣。岂在资财多乎哉。但求不饥不寒,何思财发巨万。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祖德若亏,便当愧死。祖业纵亏,有何所伤。而以来日无多之身,思欲顿复。徒生妄想,了无实益。且自随缘度日,便为乐天知命矣。健寿处世,有顺无逆,世人谁不愿得。然而得者甚少,不得者甚多。以宿世现生,无大栽培,无因不能得果故也。
今阁下欲生西方了生死。但当愿高曾祖父母等神识,仗自己自行化他修持净业之力,即蒙佛慈接引往生,则可谓大孝尊亲。其不绝先祖祀,及复祖业等,皆世间凡情所共知见之浅近境界也。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又世人无子,每多广置妾媵,不知培德节欲。如此乃是速死之法,非求子之道。此事上关风化,及与宗祀,人皆冒昧而为,其于人之大伦,不亦有愧于衷乎。不慧人微德薄,百无一能。寄食普陀,苟延残喘,不敢为人作师。故谢恩光在先亦有此说,皆辞而不受。阁下皈依三宝,随于本地择其品行端方者,拜以为师,则已得为如来弟子矣。下次再有笔札,不得用皈依字样。贵地既无明眼通人,光自愧道业未成,不敢作师,然复随缘开示者。喻如无足之人,一步难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达家乡,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达家乡。而归家之人,断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废之也。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来书言礼法华经,摄心念佛,及欲寡其过而未能,拟欲依功过格日常检点。足见汝近来操修,实属为己之学,非如今人之唯欲沽名邀誉,自欺欺人之可比也。幸甚幸甚。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当以此意普告同侪,俾修须真修,行须实行。则其利溥矣。
所立拜经规矩,理固无碍。若依事相论之,若笼统通拜,当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想礼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想全经放光,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及法界有情。若逐字礼拜,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某字则念某字。从如是我闻,至经尽,皆如此念。然观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识纷乱,或致起诸魔事。但以至诚恭敬为主,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无量。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至于止恶修善,刻实检察,虽莫善于功过格。然使心不主于诚敬,纵日记功记过,亦是虚文。功过格此间未有其书。若约予所见,但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倘或宿习所使,偶尔忽生。而诚敬忠恕在怀,自能念起即觉,觉之即失。决不至发生滋长,举三业而随之矣。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况真修实践之士哉。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实则我心与十方法界,觌体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恶念原属妄想,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书中语语真实,欲得佛法实益。但以未知净土法门之所以,其心愿便与佛愿相违。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己愚见,测度如来不思议大法。遂致北辕适越,不能了脱。今生尚无正见,况来生乎。万一复得人身,而被今生所修之痴福所迷,安望其更加精进以求出离也耶。佛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皆须仗己功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惑业有一丝毫,生死决定难出。是以从生至生,从劫至劫,展转修持。或有力量充足,直进不退,即能了脱者。多皆旋觉忽迷,暂进久退,经尘点劫,不能出离。所以尔我今日尚为凡夫,皆坐不知如来普被三根,至极圆顿之净土法门故也。
汝纵未亲知识,亦曾诵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及各净土发愿文,龙舒文,归元直指。彼皆令即生往生,汝偏欲展转来生。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诚言。)既往生已,即已高预海会,永出轮回。渐次进修,以圆佛果。若此逆恶罪人,不闻此不思议法,经尘点劫,难出地狱。饿鬼畜生尚难得,况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汝日暮途远,宜从径直之法。且专门读诵净土三经,及普贤行愿品。研究净土诸经注疏。若诸语录,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以事宜急先,心无二用故也。至于寡过一事,实为儒佛切要工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使人谓其欲寡其过而未能。此实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动辄有过也。在家居士,日与常人酬酢,固宜刻刻提防。否则不但意业不净,即身口亦或污秽不净。欲其自他兼利,莫过于多识前言往行,以存龟鉴。安士全书,实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心法,详示因果报应,及修持方法之导俗奇书。宜常翻阅,庶无疑不释,无行不谨矣。法苑珠林,更加阔大。虽非甚深经典,然初心由浅及深,则无误会之失。若不先悉罪福因果,便拟直探第一义谛实相妙理。或恐见地不清,错认消息。则以迷为悟,求升反坠矣。汝既专修净土,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省庵语录下卷,有此愿文注解,阅之自知其妙。)汝自立四愿,或兼用或不用皆可。以彼愿文,事理周到,了无一义一法之渗漏。彼云法界,则包括无遗。汝云大千,较法界量,奚啻大地一尘,大海一滴。历观汝书,似是真实在心地上用功。然今之学者,每每专说假话,不修实行。意拟沽名邀誉以求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寡过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弃,名大妄语,名不知惭愧。若非此等,则为圣贤之徒。若带此气,则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直心直行,方与佛合。又自既修持净业,(谓改过迁善及念佛,即生即愿往生西方。)亦当教一切相识者,亦修净业。宜依龙舒文普劝门,令其随分随力,种此不思议善根。
然既欲教人,须由亲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乎。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如是。汝专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著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切时,一切处,皆当以六字洪名,置之心口之间。但于如法时处,声默随宜。若大小便睡眠,则只许默念,切勿出声。默则功德齐等,声则不恭。睡则又加伤气,不可不知。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接手书。知居士近来修持亲切,自讼寡过,希圣希贤。非徒博一修行之虚名而已。欣喜无量。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若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之实行。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持斋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归。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所谓调御得法,即寇贼皆为赤子。调御失道,虽手足亦作怨家。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
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恶无从生矣。此实正心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捷也。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捨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居士以年将半百,身系樊笼,素未参寻知识。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从事,恐智力不给,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拣魔辨异录系禅宗。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况居士乎。凡禅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禅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义,则错会佛法,以善因而招恶果。释氏稽古略,乃记事之书,而以禅宗为主。凡属此种言句,皆当置之勿究可也。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此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辜负印光,实为辜负自己也已。
2024-03-17 13:53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