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繁体

1、对佛应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国度,是要行五体投地的大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礼。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式。因为,人所最高贵的,乃是头顶,而人最卑下的,则是双足。以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时,佛教徒见了佛陀,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之外,还有在顶礼之后,绕佛地仪式。这应该是表示信徒对佛陀的仰慕了。

如今,佛陀的化身早已入灭,现在,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只是佛陀的塑像或纸像,但是佛教徒对佛陀的敬仰,并没有因而稍减。

佛教徒见了佛像,不论是在寺院里、或在个人家里,都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为正式的礼节;就算不顶礼起码也要行个问讯礼。

2、对法应有的礼节

法指佛法。佛法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必须依附有形的东西,比方:语言、文字、书籍、艺术等等。所以,表达了佛法,记载了佛未能的语言、书籍等佛教都必须加以礼敬。以经书来说,必须妥为保管,不得乱放、乱丢;有佛菩萨像或经文的字纸也一样。遇到有法师、居士讲演佛法,都应该专心听讲,以表示对法的尊敬。

3、对僧应有的礼节

(1)尊敬僧的意义

僧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于教师与父母之间的。那么,在家中佛教徒对法师、师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由于僧与法、佛并列为三宝,僧的地位与法和佛一样。佛陀曾说,不要把他看作跟别人不同,我亦僧数--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对僧的礼节,有些地方,跟对佛的礼节一样,比方:佛教徒见了佛要顶礼,见了出家众,同样也要顶礼。当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会不以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圆满者,佛弟子顶礼他是理所当然;但,出家众修学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众顶礼呢?

虽然有些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因为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虽然犯了禁戒,暗行恶行,在家人依然必须尊敬其身份--就当作佛陀的后代,来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乐而不为?至于犯戒造恶的出家众,有一天,自然会受到他应得的报应,不用担心会不公平。

(2)行为上的礼节

在家人遇到出家众,如果是在室内,应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只要是出家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顶礼。顶礼的时候,是向着佛的方向顶礼,所以,也等于是在向佛顶礼。顶礼的时候,要说:顶礼师父三拜,受顶礼的法师会说:一拜就好。那么,一拜之后,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师较谦虚,会说:问讯就好。那么,就不要顶礼,依法师的意思,问讯就好了。

能够对出家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识与不识,见面时,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自然会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法师如果要开示你,必然也会认真点。因此,如果要向法师请示,一定要顶礼。这表示你的谦虚受教。

就算不顶礼,见了出家众,也应该行个问讯礼。

供养的礼节,也是很重要的。供养是指下对上,也就是说,凡是身份较低的人给予身份比自己高的人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供养。曾经见到不少在家佛教徒给予法师东西,却说:师父,这个跟你结缘。总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结缘是法师给予信徒东西时说的,是上对下的一种慈悲语气与客气话。

供养在佛教中,也有它的仪式,无论是对佛或对出家法师供养,都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就算方便一点,不必跪下,也要弯个腰,双手奉上,才像个下对上的供养。

大乘佛教比较和光同尘,法师也都很随和,因此,有些佛教徒就会有不拘小节的习惯。其实,应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3)书信上的礼节

首先谈到信封上的写法。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的信,可以不必写姓,因为我国的出家人都是冠于佛陀的姓,一律姓释,所以只要写法号或未能名就可以了。只是,必须在法号(法名)间加以上下的称呼,如:上慧下安。上下两字应该比法号(法名)小一点,并且,写在法号稍右的地方。

上下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尊敬语,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意义(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而这正是出家众的目标。在称呼出家众法号(法名)时冠以上下,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尊敬于出家众的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无形中,还具有警惕对方的意义,等于说:某某法师,你有没有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呀?!因此,写给出家众的信,名字间加上上下,具有它的特别意义。

平常,佛教徒遇到不认识的法师,要请问他的法号时,应该问:法师,请问您的上下怎么称呼?如此,才合乎佛教徒的礼节。

法号(法名)下的称呼,如果是年纪较长的法师,可以称为老法师、大法师;有名望的,就称为大师;年龄相差不多的,写法师就可以了。另外,看对方是专攻哪一法门,以及佛教界如何认定他,来加以称呼也可能。譬如:律师、禅师、论师、尊师等等。法师之下的称谓,也是很重要的。凡是有封口的信封,必须写上启字,才算有礼貌。

为了增加信封上的礼貌,在启字上,往往还有一些称谓。比方:尊启、慈启、道启--这是写长辈的称谓,也适合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来用。有时候,会看到在家居士写给出家众法师的信,写的是净启,这是不对的。净启是长辈写给晚辈时所采用。比方:法师写信给在家居士,就可以用某某居士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

在家佛教徒写信给出家法师,开首上应该如何称呼呢?如果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就直称师父就可以了,或者称恩师、上人、师尊、吾师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这就如世俗写信给自己父母或至亲,也只是写父母或伯父、叔父、舅父,不必写对方的名字,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写给皈依法师以外的法师,则要看对方年纪小大而定,年龄较大的,可以称为老和尚、大和尚、长老或老法师、大法师,同样不必写上对方的法号(法名)。这是含有避讳的意思--在中国礼俗上,晚辈对长辈不敢直呼其名,直呼长辈的名会被认为不尊敬长辈,没教养。

写给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出家众,则可以写上对方的法号或法名,惟必须冠以上下,像前面所说信封上的写法。但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只写上师父或法师、大德、住持等,也是可以。

结尾可以用敬请、恭请、顺请或敬颂、恭颂、跪颂、顺颂、以及敬叩、恭叩、跪叩等。祝贺对方的言语,可以用慈安、尊安、法化无疆、慈航普渡、福慧无量、得大自在、智慧圆满、法喜无量以及其他含有吉祥意味,并且兼能表达出晚辈对长辈敬意的言词,都可以使用。

最后,谈到信末的自署。如果是写给皈依师父的信,可以自称弟子或皈依弟子及徒,写信皈依师父以外法师的信,自称上可用三宝弟子,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姓名上写下顶礼比较适当;因为,佛教徒在佛法僧三宝之前,以顶礼为主要的礼节。有些在家居士写给出家法师的信,信末姓名下写合十、合掌,这是不适当的。合十、合掌适用于平辈,以及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中。如果晚辈写给长辈的信,不写顶礼也可以写问讯,总比合十、合掌好:但总不如顶礼来得适当。

2024-03-17 13:53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怎样做才能使各宗各派和合

问: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在道场、僧众、居士间常有纷争。怎样做才能使道场和合,僧众和合,居士和合?达真..

总是受到亡者干扰,怎么办?

问:我请师父开示,我身体挺好,为什么时不时的受到一些亡者的干扰?像是病了一样,但又没有实病,经过一些处理就好了。 答:因为我们产生了幻觉。就是说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谓的仙啊,附体啊。甚至用《地藏经》现..

恭祝佛陀成道日

恭祝佛陀成道日(腊月初八)恭祝佛陀成道日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岁等身像释迦如来成道日,即释迦牟尼成道日或佛成道日,是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末学自上次见一师兄发表一篇念阿弥陀佛治牙痛的文章后,效仿其做法,并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首先,末学今年初开始茹素,可能是去年坐月子时吃不少肉,导致一直便秘,吃什么水果呀,练瑜伽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世间品之四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复有余师说。初定地量。同一四洲..

怎样发菩提心?

怎样发菩提心?第一,学习关心一切众生,要学会关心每一个人,人 溺我溺,就是看见人家掉进水里,要感觉像自己掉进水里 一样;人饥己饥,就是人家饥渴了,饥饿了,就像自己饥 饿了一样;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就是不管..

读地藏经可以超度婴灵吗

读地藏经是可以超度婴灵的,但是在超度时需要通过回向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顺利的为婴灵超度。大家在为婴灵超度时们可以直接说:愿将此次诵经功德回向给去世的婴灵,希望他能得到解脱,去往极乐世界,也希望他能投胎..

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7 相信“无中生有”如果能够把开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会是自我中心。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我发现,去相信“无..

宋昙诜《净土圣贤录》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卸任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