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在家学佛之道有哪些?
在出家、在家二众佛弟子中,在家众老是占绝大多数,他们在护持和宏扬佛法上,位置和效果十分主要,乃出家僧伽的根底和外护,为在社会日子中实习佛法的主体。《优婆塞戒经》卷二称在家众为道庄重,谓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重。在家众、出家众尽管皆循三学、六度之道而趋摆脱,但因所承当的社会职责和日子、修持条件的不相同,在家众在学佛的次序、内容、要点和办法上,都与出家众有所差异,这是不难从释尊对在家众所说法中去发现的主要准则。一条与出家学佛之道有别的在家学佛之道,在佛经中指示得适当清楚。但是,因为各种社会、前史缘由,我国传统佛教界对在家学佛之道的宏扬,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然后发生了一些副效果,构成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晚近太虚、印顺等大师,深化反省了传统佛教的这一起命弊病,着重建造在家佛教的主要性,可谓慧眼如炬者。这篇文章拟遵从教典,联络现状,对佛陀所示的在家学佛之道,作一归纳勾提。多障难亦多殊胜在家人浸泡于五浊、五毒具足的人世家宅,内有爸爸妈妈妻儿之累,外有声色财利的引诱、各种社会力气的挟迫,心思精力,大多数都用来坚持生计,满意缺乏性的需求,可谓重重捆绑束缚,道道妨碍,可贵安闲安闲以专精修习戒定慧。其进道、摆脱之难,自多倍于出家人。对此,经教中多所慨叹,喻为牢狱之囚、火宅之客。但是,多诸捆绑束缚妨碍,仅仅说修行条件较差,并非说不能修行,也并非说虽修行而不可得摆脱。经论中通常说,居家学佛,也许证入小乘的初、二、三果和大乘佛位以下的菩萨,《阿含经》记载有在家证得阿罗汉果如童女迦叶等三例,《惟日杂难经》明言居家可证阿罗汉果,乃至有居家亦可成佛的说法,有天王佛以在家相成佛的典型。在佛世,在家佛教徒中证得道果者甚多,如称优婆塞中最为榜首的商客居士,即证得第三不还果。《长阿含游行动》载佛入寂前路过那陀村时,预言此村中有伽伽罗等十二居士命终得不还果,五十人得二果,五百人得初果,一个小村庄就有这么多在家佛教徒即生证得道果,是适当可观了。大乘经中描绘的郁伽长者、贤护长者、善财童子、维摩居士、胜鬘夫人、全部人世喜见离车童子等,皆为果位菩萨,才智猛利,超过出家声闻圣人,亦多有徒众。《郁伽罗越问菩萨行动》载佛赞美居家菩萨郁伽长者说:是伽长者虽住居家地,常有等心,于是贤劫,所度公民甚多,胜余出家菩萨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难,虽有出家菩萨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长者。《大宝积经》卷八二佛说百千出家菩萨全部积德行善,不如是郁伽长者全部积德行善。胜鬘夫人之说法,善财童子之参学,都遭到佛菩萨的赞赏。辩才无敌、神通广阔的维摩诘居士,尤称在家菩萨的典型。大乘菩萨道,乃至能够说主要是在家人所修之道,近代学术界通常以为大乘呈现于约公元1世纪主要由在家佛教徒所掀起的大乘运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遵文殊菩萨之命,参访五十三位善常识,通常以为象征菩萨道五十三阶位,其间出家比丘、比丘尼只需六位,占九分之一,优婆塞、优婆夷达二十六人,别的十二名神、一名天女、两名婆罗门,也皆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中,有长者居士、国王、童女、童子、商人、船师、老师、学生等各种身份,都在家庭中、社会上修持菩萨道,成果各种摆脱法门。这充沛阐明:大乘,确实主要是在家人所修之道。佛涅槃后,在家众中所出的法门龙象,亦不在少数,如印度的罗阅氏居士、胜军论师,我国的傅大土、李长者、庞蕴居士、雍正皇帝等等,或妙悟出众、胜辩无碍,或摆脱安闲、游戏神通。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得法时也是位在家众,得法后隐于猎人队中修行十六年。西藏迦举派初、二祖玛尔巴、米拉日巴,迦当派奠基者仲敦巴,萨迦派开创者卓弥译师等,皆卓有成果的在家居士,米拉日巴尤称释迦佛灭度后即身成佛的仅有典范。近世以来,居士在宏扬佛法中的位置日显主要,出了不少愿力深宏、福智兼备、击大法鼓的法将,如杨仁山居士兴办祗洹精舍、支那内学院、金陵刻经处培养人才、流转经典,被称为近代我国佛教复兴之父。与杨仁山发愿复兴我国佛教一起,达摩波多(1864-1933)、安培多格尔(1893-1958)尽力复兴印度佛教,安培多格尔带动数百万贱民改信佛教,奉献无穷,被印度佛教徒尊为牟尼。日本铃木大拙、池田高文弘法于欧美,影响无穷。至于精勤修持、往生净土者,更不乏其人。在家学佛的障难虽多,但也有出家学佛所不及的殊胜的地方:不依靠他人供养为生,而从事生产,创造财富,可奉养亲眷,供养僧众,广兴施舍,效劳社会,利益人群。《优婆塞戒经》卷四说: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不离家庭、社团,从事各项为社会效劳的作业,较出家人更便于修深化人世而出人世的大乘道,到达人世、出人世分身,福德才智双圆。身处人群民众当中,与群众搭档,活动自在,触摸面广,较出家人更便于用四摄法吸取、度化众生。《大乘本生心肠观经》谓在家菩萨为欲化导,淫室屠肆,皆得接近,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二云: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依大乘般若深义,菩提觉智,不离人世,佛性种子,发于五蕴,烦恼尘劳,即是菩提,火中生莲,最为奇特。在家的各种捆绑束缚、烦恼、魔难,只需能以般若正智融归自性,都能转化为修道的殊胜助缘,变成培育菩提觉花的优异肥料。从烦恼尘劳中锻炼出来的道,最为真实坚固,大慧宗杲禅师说得好:俗人在火宅中与贪瞋痴为伴,作为见识,无非恶业,然于中打得彻,其力胜出家儿千倍所以入得人世,出生无余。就此而言,居家学佛,确实较出家学佛更近于大乘精力。晚近不少专家以为大乘运动发源于在家众,最少说对了一半。从经教看,释尊开示以大乘道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上根在家众,一类是回小向大的上根声闻众,如《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维摩经》、《胜鬘经》、《观无量寿佛经》、《优婆塞戒经》、《般舟三昧经》等大乘要典,皆为在家人所说,阐明在家人可直入大乘,非如出家众之宜从小向大。还有专家以为,佛教,应该说是以在家道为本,以出家道为应机的便当,佛的报身、大菩萨众,皆天冠披发、天衣璎珞的天相(在家相)而非比丘相,密乘法中的佛菩萨更公开与明妃相伴相抱,现比丘相的大菩萨只需地藏菩萨一位(在密法曼荼罗中也非比丘相)。佛菩萨所现在家相,当然与凡夫俗子的在家相有实质性的差异,为一种否定了凡夫在家相后的逾越相。但这最少标明,佛法的究极处,与其说逾越在家相,无宁说更逾越出家相。佛菩萨的在家相启示在家人:从在家学佛的基地上直趋向上,完全有也许到达终究成佛。因而,就绝大多数人来讲,居家学佛,最为合宜。惠能大师说过: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特别在当今,出家众农禅联系,亦难脱俗务,其修学条件尽管比通常在家人依然好一些,但也可贵专精修习定慧,弄不好很简单破戒蜕化。当然,关于有志于现出家相住持宏扬处死,及根器非宜在家,出家后更易进道证果弘法的人来说,出家修行弘法,应鼓舞赞赏。在家学佛,也和出家众相同,先须由信而入,受持归戒,听闻、研读教典,建立正见。三学、八正路、六度四摄等,皆属应修,尤须以清净戒行动定慧之基。然在家众在持戒、修学方面,全凭自愿,按其承受程度和修学条件,可仅受三归依,也可受五戒乃至五戒中的一、二、三、四戒,有条件者还可受持专为在家众所设的短期出家戒八关斋戒,和在家出家皆可受持的菩萨戒、密乘戒;能够仅修人天乘道,也可进修摆脱道、大乘道,而不像出家众那样请求严厉,有必要受沙弥、具足戒,有必要修摆脱道。在家五戒、菩萨戒,皆以戒杀为首,于淫仅戒邪淫,不作不准。太虚大师《居士学佛之程序》说得好:夫居士学佛与出家僧众异:出家僧众乃少数人之住持佛教,专务内修外宏者也;而居士学佛,则期以遍及乎全人类,习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品德,养成品格而渐修十善菩萨行者也。人天乘善法为基释尊所说的在家学佛之道,大概由人天道、摆脱道、大乘道三级构成。其修习的要点和次序与出家众之以一禅二诵三劝化为正业不相同,可谓以一正命二施舍三劝化为正业,以人天乘善法为基址,这在大小乘佛典中,说法底子上是一起的。1.正命正命,即如法地、准确地日子,狭义的正命专指营生,为八正路之一。广义的正命,可包含物质日子、道德日子、社会日子、文明日子、精力日子、宗教日子等。此即怎么准确地过好现实日子、好生做人的疑问。与出家众受人信施为生不相同,在家众应做的事,首先是掌握常识技能,从事正当的作业,养活身家性命、亲眷儿女,效劳社会,尽到人类社会中一分子的职责。佛陀关于这方面的教诫,较为笃实详切。如《杂阿含》卷四第91经中,佛为婆罗门青年郁阇迦说在家人须先有四种具足:一便当具足,谓于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尽力学习常识技艺,从事农,商、工、政等作业。二看护具足,谓长于维护财产。三善常识具足,谓接近、交代有正见、有德行的严师诤友,远离恶友。四正命具足,谓长于理财,收支平衡,不奢侈浪费。具有这四种具足,才干取得现法安泰,过好日子。《长阿含》和《中阿含》中的《善生经》,载佛为居士子善生(尸迦罗越)详说营生、习技艺、理财等法。说求资产应远离耽湎于酒、好博戏(赌钱)、放纵、迷于伎乐、恶友相得、懒散六种非道,学习、干事应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则作业无不成。收入应分为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匮乏。或曰分作六分,一分饮食,一分营生,一份储蓄,一分假贷,一分预备婚事,一分做作屋宅。《大乘本生心肠观经》卷四则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应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单,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宾客旅。大乘《优婆塞戒经》谓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灵通,如法求财,所得资产四分为用,同《善生经》说,此经还说有十二或十五种恶律仪,是正信归戒的佛弟子所不应作的:畜养鸡羊猪、钓鱼、捕鱼、杀牛、狱卒、养猎狗、作张弪(捕猎东西)、作猎师、咒龙、杀人、作贼、两舌、以苦刑加人。凡毁犯五戒,有害于众生的作业,如打猎、捕鱼、屠宰、做作贩卖烟酒毒品、卖淫、违法经商、宣传邪见等,皆不应为,以此营生,叫做邪命自活。在家人还应敦伦尽分,孝养爸爸妈妈,友善夫妻,教学后代,敬重师长,关怀亲戚,交代良友,处理好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联系,过好道德日子。《善生经》佛告善生,与婆罗门教礼拜六方天神不相同,佛法中以父子、师徒、配偶、主仆、亲族、沙门梵志(外道出家修道持梵行者)为六方,应如法善尽供养的职责。六方皆以对等的互尽职责为底子准则:后代应以增益资产、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尽奉私物五事奉敬供养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应以爱念、供应无乏、令子不负债、婚嫁称可、可意资产尽付五事善念后代。弟子应以恭顺、承事、速起、所作业善、奉教五事恭顺供养于师长,师长应以教技能、速教、尽教所知、安处善方、付嘱善常识五事善念弟子。丈夫应以怜念、不缓慢、为作璎珞严具、付以家政、念妻亲亲五事爱敬供应老婆,老婆应以重爱敬、重供养、善念、和言、善摄眷属等敬顺其夫。主人应以随力作业、随时饭食、及时歇息、病给汤剂五事愍念给恤僮仆,僮仆应以随业、专注所作等九事善奉其主。应以爱敬、不缓慢、不欺诳、施与珍宝、极念五事爱敬供养亲族,亲族应以知资产尽己交给、见放逸教呵、爱念、急时为归依五事善念其亲族。《玉耶女经》记述佛陀教诫婆罗门少妇玉耶女怎么做好媳妇,应做母妇、妹妇、常识妇、妇妇、婢妇,而不做怨家妇、夺命妇。《优婆塞戒经》等大乘经所说在家应修的道德之道,底子如上。这些道德规律,特别其互尽职责的底子准则,较儒家道德更为实在、少封建色彩,在现代社会也仍是底子适用的。在家人还应进一步勤修人天善法,挣得后世的安泰,《杂阿含》卷四第91经佛告青年郁阇迦:取得后世安后乐,须有四种具足;一信具足,谓正信三宝,行三归依;二戒具足,谓持优婆塞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三施具足,谓施舍慈济;四慧具足,谓照实知四圣谛等处死。经中最后以偈总结说:便当建诸业,积集能看护,常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净除于违道,得后世安泰。若处于居家,成果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2.施舍这是取得此生后世福报之道,天乘法的主要内容。在家人有余财富,应行惠施,惠施的目标有敬、悲二田,敬田指应恭顺供养的佛、僧二宝,悲田指应悲愍怜惜救助的赤贫孤弱疾病残废等人。《杂阿含》卷三二第912经,佛为聚落主说三等求财受用者,以如法求财不滥取、乐自供并供应爸爸妈妈眷属,施舍沙门、婆罗门为上。《毗耶婆所问经》说应行时施(及时)、施行人、施患者及看望患者、施法器、施远行人五种施舍。《增一阿含经》卷二七谓不得以刀、毒、野牛、淫女施人,不得做作神祠。《善生经》教诫以敷设床座、施设净美富饶饮食等敬重供养沙门及梵志。《杂阿含》卷三七第1031经描绘了一个优婆塞须达长者,他家有金钱,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以家财为教友的公共财富,遭到佛的称誉。佛教还特别建议活跃从事社会公益作业,栽树种花果、修桥修路、便当行旅、款待远行人等。《增一阿含经》卷十偈教人园果施清凉,桥梁度公民,近道作圊厕,公民得歇息。《杂阿含》卷二第36经佛偈云:种植园果树,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做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积德行善,日夜常增加,如法戒具足,缘是得生天。大乘经中,亦多处教诫在家佛弟子从事此类善举。如《优婆塞戒经》教训在家菩萨应学习药方,设诊所施舍医药;修治路途,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难处设梯板椽索,旷路凿井种树修治泉流,无树木处建立畜柱,歇息的地方做作基埵,及修客舍、设津渡、架桥梁,热心款待远行之客、为行路者示以正路等。3、劝化即自觉担负起社会教化的职责,以善法、佛法教诫,感染、劝导周围的人,行法施舍,度化众生。这在《阿含》中便多处倡议。如《善生经》教诫说,亲朋间有了差错,要及时帮忙,屏相谅呵(私下谅解批判),令其改正,要以惠施、爱语、利行、搭档(等利)四种办法摄引世人,像御车人相同,带领群众一起修善修法,趋向佛道。大乘更以此四摄法为菩萨必修的摄引众生的便当。《杂阿含》卷三三第929经佛告堂弟摩诃男,优婆塞应成果十六法,以自安安他,十六法为:具足正信,教他正信;自我克制净戒,教他净戒;自行施舍,教人施舍;自诣塔寺接近沙门,亦教他人接近;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调查义(佛法义理),教人调查;自知深义,如法修持,亦教人解了深义,如法修持。总归,不光自个正信,持戒修行,并且教训他人建立正信正见,持戒修行。经称优婆塞若能成果这十六法,在群众中便会具有强壮吸聚力,群众会悉诣其所听受处死,处死的光芒会从他身上放射,照亮众生的心目,有如日轮光显着照,他在众生中将会威德显曜。大乘经中,也将随其所住教化众生列为在家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请求在家菩萨随所度众生根机,教以人天善法乃至大乘佛法。如《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说: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爸爸妈妈、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训,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松懈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经谓菩萨若不如此教化众生,致令众生因任意行恶而堕恶道,是为渎职,为诸佛所责怪。劝化众生,须先从自个的家庭成员做起。《优婆塞戒经》教诫在家菩萨以处死调伏老婆眷属,关怀和教训僮仆,为其治病,处理婚姻疑问,先教以世事,然后教以佛法,令归信三宝。《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云:自得摆脱,摆脱眷属;自得调伏,调伏眷属;自得寂定,寂定眷属;自得度脱,度脱眷属。若连自个的老婆儿女都教化不了,很难幻想能教化他人。这里实际上建议教化众生应从把家庭佛化做起,晚近太虚、印顺等大师据此建议建造佛化家庭。关于担任国主、长官的佛弟子来说,以处死治世,奖善惩恶,率导民众行善修福,是其职责,大小乘佛经中对此有多处开示。《华严经入法界品》描绘了一个以处死治国行政的无厌足王的形象。大乘还以惩治暴君、贪官蠹役为在家菩萨应尽的职责。据此,则关怀政治,以天下事为己任,应该是在家菩萨的职责。想要劝化众生,当然须先教化自个,精勤修持,完善品格,具足福德才智。己不被训,焉能训彼?(《法句经》)教化,最有用的办法是自作榜样,以德行和品格力气去感染。此外,还须以对等慈悲的情绪,去关怀被劝化者,掌握运用四摄法的技能。教训劝化在家人,应以正命、施舍等人天善法为首要内容。《优婆塞戒经》卷三谓出家、在家菩萨在教化在家弟子时,须先教以不放逸法,其内容包含:教其供养爸爸妈妈、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及朋友老婆亲朋眷属,供养远行之人、远来之客,及全部出家修道之士;若求资产,商贾农作,奉事王者,常当诚意如法而行,既得财已如法看护,乐为福德;守戒不犯,不亲恶友,不骄慢,不恶口,节食除贪,少欲满足,受寄不抵,见惠能忍,敬重国主长官,遵守王法,等等。并谓对教化的弟子应关怀保护,若有疾病,当瞻视照料,施以医药。总归,安身于家庭,社会,以处死为导过好人的日子,尽到道德职责,勤作奉献,力行施舍,担负起劝导世人向善向道的职责,质言之,以好生做人、兴旺人生为本,可谓释尊所示在家学佛之道的底子情绪。人世佛教的思维,在居家学佛之道中表现得尤为杰出。摆脱道与大乘道仅批改命、持戒、施舍、劝化,尚只能得自他此生后世的人天福报,不足以令人永久摆脱存亡之苦。佛教的正旨,终在度尽众生出离存亡苦海,抵达永久安泰的涅槃对岸。真发决心的在家佛弟子,还应在人天善法的根底上,修摆脱道。摆脱道以出离心为本,在家人建议出离心,应调查三界六道存亡流转之过患尤须先调查家庭、五欲的过患,除贪爱执着,做到居尘不染,身在家而心出家。《法蕴足论》云:身虽在俗,受用老婆,心常清净,不耽欲乐,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长者子耶舍经》佛偈云: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大乘教典中,亦多处教诫在家菩萨须调查家宅过患而生出离心,不贪着于老婆儿女、尘俗欲乐。《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谓在家修道,当观女性,生厌离想、非持久想、不净洁想、臭秽恶想、罗刹恶鬼恒啖人想、贪色难饱无止足想、恶常识妨净行想,于后代生怨家想,恶常识想。《华严经净行品》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强逼。老婆聚会,当愿众生,冤亲对等,永离贪着。若不调查家庭、妻儿、五欲的无常、苦、空,做到身在家而心出家,而以尘俗爱着心居家,纵修善法,亦不免滋长烦恼,增益无明,令自个与眷属俱堕于存亡海中,不得出离。将人天道与摆脱道联系为一体,并予以扩大进步者,为大乘道。大乘道以一照实般若智,一统人天善道与出人世摆脱道,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本,便当为终究,安身人世日子而修出人世行,以离我法二执的出人世心修自利利他的善行,虽勤修诸善而不染不着,一方面在六度行中净除我法二执,满意才智,一方面以才智为导而修集福德,利乐众生,庄重疆土。在家菩萨修大乘道,虽亦以一正命二施舍三劝化为正业,然由有殊胜般若为领袖故,其精力境界与行动超然于人天乘、小乘行者。在家菩萨虽从事治生工业,运营俗利,乃至财宝无量,而未曾不与实相相应,未曾暂舍全部智心(《华严经》),如《维摩经》所述维摩居士,全部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不被得失成败所捆绑束缚,其诚心恒超然于物外。在家菩萨尽管精勤学习常识,研究科学,掌握技能,创造发明,以少功力多集珍财(《瑜伽师地论》),但只把它作为利益众的一种便当,并不贪着人世的物质文明,《优婆塞戒经》卷二云:菩萨虽知人世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在家菩萨虽尽着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道德职责,却身在家而心出家,如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老婆,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并能摄化眷属,同趋摆脱之域。《华严经》卷二十四教诫说: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老婆俱,未尝暂舍菩捉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1自度度彼,令得终究;以善便当化己眷属,令人菩萨智,令老练摆脱。虽与同止,心无所着。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老婆。总归,应以家庭为道场,以妻儿为法眷。在家菩萨尽管过着尘俗的,乃至高级的物质、文明日子,却不贪不着,不改内心逾越尘俗的真常摆脱之乐,如维摩居士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饱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菩萨虽广行施舍,然不住于相,不图人天福报,不计还报,如《优婆塞戒经》卷四所云:智人行施不为回报,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食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接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泰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以如是离相的出人世心、慈悲心施舍时,不光富有人能施,贫穷者亦能施,不光施资产、施力、施法、施无畏,并且必要时能以身命骨肉施舍;不光行大施舍,并且不舍小施舍,随时随地,行善积德,助人为乐。在家菩萨以更广阔的愿力,深彻的才智劝化众生,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虽广行劝化,而心无所着故,待人对等,情绪谦善,能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大宝积经》)。在菩萨行六度中,在家菩萨修学的首要,应在施舍度。按大乘精力,在今日,施舍度的修行,应从自个的本职作业做起,以无私奉献的精力全身心投入为民众投机乐的作业,为两个文明的建造作奉献,虽成绩卓著,奉献杰出,而不求名,不计报酬,勤勤恳恳,甘作无名小卒,就是行施舍波罗蜜。六度行中的其他五度,尤般若度,当然都有必要修,但皆应不离世事,在动用中修。禅定一度,尽管为发才智的必由之途,但在家人不断淫欲,俗务繁忙,应随宜而修,不宜列为要点,尤不宜刻意追求入四禅八定,发神通异能,宜修不离动用、从观心下手的定慧一体之禅,如露台宗随自意三昧、禅宗观心法门等,《优婆塞戒经禅波罗蜜品》谓在家菩萨修禅那度,当在持戒修善的根底上,断除放逸,自观其心:了知本身,观心数法,2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在日子、作业、为人处世中,随时调查自心,掌握自心,不为烦恼所动,构成习气,功夫若到,则天然明心见性,入自性大定。在家菩萨尽管发心修行,然多数人终究道力未充,处于功利堆里,烦恼丛中,日受习染,完全超脱,是为甚难。欲求即生永出存亡,疾速成佛度生,则有依佛陀果地积德行善建立的净土法门,最为保险牢靠,发深信愿,在修集净业三福、做好人的根底上,随时勤修念佛禅,则存亡疑问可生了结,世出人世功果双圆。这一法门对在家人来说,最为关键,昔日摩竭陀国频娑婆罗王被其子阿阇世软禁,佛即专门为他和王后说了观想念佛以生西方极乐净土之法。总归,不管依大乘仍是小乘,在家学佛,按释尊的慈训,皆须以过好人的日子、做好人为本,以人天善法为基,以正命、施舍、劝化为必修的要点。其兴旺人生的情绪是至为活跃的。混同了在家道与出家道,在家人学佛亦样样学僧,必定要发生许多既不利于人世、又不利于出人世,既不利于修行者与众生,又不利于佛教弘传的坏处:或则一学佛便消沉,不光对声色功利消沉,对有必要要尽的职责也消沉,懒营生计,甘于赤贫落后,不学常识技能,不管家务世事,不问政治,只求自个了存亡,成果存亡未必能了,这种在家山僧,本来弄得非僧非俗,并非经教中所建立的在家佛弟子应有的形象;或则一学佛便希图得即生成果,得大安闲大神通,书不读,作业不干,又不想出家,连本身都养活不了,却东跑西颠,拜求无上密法、成果上师,想不费力气便立地成佛,成果佛未成得,精力先出了毛病,弄得世出人世两败俱伤;或则重视事相,以学那些专门为出家人编的念诵仪轨为终究,以是不是像出家人相同迟早课诵、严厉茹素为合格居士的规范,而忽略尽好职责,从人伦联系、尘俗业务中去修心,以伏断烦恼,完善品格,成果弄得家庭联系紧张,对人处事,连通常人也不如,口念弥陀,而心肠不善,不孝爸爸妈妈,不讲信义,令不具正信者指责学佛把人学坏了,岂知这正是不依佛法修学的后果。当知迟早课诵、茹素,皆非佛陀教诫在家人应必修者,能行固然好,不能行也未必为非。即便要修,也应随缘而定,以不影响家庭友善、不误学习作业为准则。课诵内容可依据各自条件编定,以简为则,具三归、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十念念佛、回向等即可,重在心观意想,不在唱念。课诵、茹素不修亦可,而正命、施舍、劝化的正业,决不可误。只需在家佛徒都按释尊教训的在家学佛之道尽力修学,佛教才干与现代社会相和谐,在推进人生兴旺、社会文明前进中,发扬光大,历劫不衰。
2024-03-17 13:53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