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犏载莫移牛(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犏载莫移牛
如果有人问:“你是佛教徒吗?”我们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还会说自己是金刚乘弟子,因为已经皈依了金刚乘,念了很多经、诵了很多咒、修了很多法,甚至接受了多次灌顶。
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形式而已,并不是衡量是否佛教徒的真正标准。
完整的佛教分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金刚乘建立在大乘的基础上。三乘各有各的标准:小乘要求生起出离心;大乘要求生起菩提心;金刚乘要求建立起虔敬心和清净观。换句话说:没有出离心,根本谈不上是小乘弟子;没有菩提心,根本谈不上是大乘弟子;没有虔敬心和清净观,根本不算是金刚乘弟子。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佛教徒?如果是,是具备出离心的佛教徒?还是具备菩提心的佛教徒?还是具备虔敬心和清净观的佛教徒?”如果具备了其一,那是非常值得欣慰的。如果一种都不具备,还能认为自己是佛教徒吗?
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佛门,尤其是皈依了大乘佛法,那就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弟子,不要做虚假的大乘弟子。什么是名副其实?就是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标准是什么?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是什么?《修心七要》用最准确、最精炼的语言一一告诉了我们。特别是第六要的这些戒律,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从大乘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的缺点。我们不仅有这些缺点,更严重的是,我们从来没有把这些缺点当成是缺点,反而一直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这就是我们不断流转轮回的原因。
现在我们非常幸运,通过《修心七要》认识了这些缺点,但如果在生活中不去实修,没有让这些教言深入骨髓,变成我们自己的习惯乃至天性,那《修心七要》再伟大、再殊胜,还是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真实利益。
谈到实修,则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只是在形式、数量方面提高很快,在出离心、菩提心、虔敬心和清净观方面却进展缓慢。这往往是因为学偏了,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状态,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说,佛法的确有住庙、闭关这样的修行方法,但这些是大家现在想都不必想的!大家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工作。自己的责任自己要很清楚。如果认为家务、工作是在浪费时间,是在妨碍自己学佛,这种想法就是学偏了,是修行过程中很大的障碍。
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实修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而定:二三十岁的人,要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精力用于工作和家庭,百分之二十用到修法上,要尽心尽力地承担社会与家庭的责任,把自己修行的力量尽量在家务、工作中发挥出来,让家庭和公司由于你的存在而温暖起来;三十到五十岁,可能变成一半一半;五十岁以后,要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精力用在佛法上;对于老年人,要百分之百都用在修行上,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都要用来修行,连电视都不看是最好的。不要反过来——年轻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用在修行上,老年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用在家庭上,这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要求?如果年轻人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用在佛法上,随着年纪的增大,百分比可能会越来越低,六十岁以后可能只剩百分之五了,这就是学偏了。
《修心七要》非常适合当前的时代,家庭和社会都是最好的修行对境。要尽力把这些内容铭刻于心,然后在生活中付诸实修,尽最大努力生起菩提心。其实,我们现在并不需要更高更深的法教,只要能够按照《修心七要》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弟子。
一、犏载莫移牛的含义
这句教言来自于藏地的生活习俗,所以听起来会有些费解,下面我给大家逐字解释一下。
在藏地有两种牛,一种是生活在高原上的牦牛,一种是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黄牛。犏牛指的是牦牛和黄牛杂交而生的牛。犏牛是牛里面最好的品种,力量和耐力都很强,产出的奶量又多,质量又好,从中提取的酥油是酥油中的精品,胜过用普通牛奶制造的酥油。因此,犏牛的价格很贵,一头犏牛可以换五六头黄牛。
在藏地有这样的说法:假如一个家庭有一个人很能干、很能赚钱,全家都靠他一个人养活,藏人就会管他叫犏牛。“犏载莫移牛”的直译是:“不要把犏牛所背的东西转移到黄牛身上。”犏牛比黄牛吃得好、住得好,力气也比黄牛大,如果把本该犏牛做的繁重工作让黄牛去做,就叫“犏载移牛”。这当然又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犏牛比喻自己,黄牛比喻别人,意思是:“要杜绝那种以狡诈之心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责任或过失推诿、转移给他人的恶毒行为。”
这句教言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把自己的责任推诿给别人;第二个是指把自己的过失转移给他人,也就是“嫁祸于人”“让别人背黑锅”的意思。这都属于恶毒的行为,因为动机是狡诈之心。
(一)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自己的过失自己担我们凡夫都有“犏载移牛”的习惯。《论语》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犏载莫移牛”最恰当的诠释。
比如说:对于一件好事,如果有人问:“这是谁做的?”我们马上会举手抢答:“我做的。”甚至没人问时我们也会主动四处宣扬;对于一件坏事,如果有人问:“这是谁做的?”我们往往会把头一低,希望马上能有个人出来认错。这就是一种“犏载移牛”的心态,是狡诈的小人之心。
再比如,在公司里,把简单、轻松的工作留给自己,把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留给别人;为了自己能早点下班,把加班的工作留给别人;或者把高薪的工作留给自己,把低薪的工作推给别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都有这样的习惯,这都是“犏载移牛”。
跟家人相处也是一样,太太希望先生起来做早饭,而先生希望太太做早饭;把打扫卫生、洗碗洗衣的事留给父母做,自己躲在屋里玩游戏;或者把抚养孩子的义务让父母承担,自己吃喝玩乐、出国旅游;还有的年轻人不仅不愿赡养父母,还会想方设法地“啃老”,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小到公司里的业务竞争、生活上的家务琐事,大到把杀人越货的罪行嫁祸于人,“犏载移牛”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几乎成了人之常情。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犏载移牛”。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恶习?因为凡夫的习气就是这样,久远以来,我们已经养成了与菩提心相反的习惯,就像火向高处蹿、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直至今日一直流转于轮回,心中永远充满了烦恼,身上永远承受着苦痛。
现在我们学习了《修心七要》,要明白“犏载移牛”是不如法的,与菩提心相违背,与断除自私、消灭我执相违背,《修心七要》要求我们做一个坦诚、勇敢的人,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自己的过失自己担。要想尽办法断除自私,彻底推翻我执,这是《修心七要》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
身为一个大乘行者,如果总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的过失转给他人,我们的修行将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们不能让这种坏习惯发展下去,从当下开始,要通过“犏载莫移牛”的教言来对治。
当然,对于一些成就者而言,让弟子去做很困难的工作不算是“犏载移牛”,而是在帮弟子消业。比如玛尔巴大师让密勒日巴替他儿子盖房子,让密勒日巴受尽了磨难,表面上看是“犏载移牛”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为密勒日巴消业。如果我们具备玛尔巴大师的发心和修证也可以这么做,但我们具备吗?
(二)更高的要求——代人受过
佛法是无尽藏,《修心七要》中,种种教言的含义也是层层深入的。
比如说:利益众生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目标,其前提是必须先停止伤害众生。没有停止伤害众生,怎么可能去利益众生呢?
“犏载莫移牛”这句教言也是这样,首先要做到“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自己的过失自己担”。在此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别人不愿做的事,我们也要主动承担;当别人冤枉我们时,我们还是要勇于承担。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精神,是“犏载莫移牛”的更高要求。
我们举两个生活中的小事为例:
比如,我们和朋友在餐厅用餐,不小心打碎了很昂贵的餐具,我们假设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餐具是自己打碎的,老板当时并没有发现,于是自己装作若无其事,结账的时候老板发现了,要求赔偿,自己却拒不承认,这就是“犏载移牛”了;第二种情况,自己在打碎餐具以后,主动告诉老板,愿意赔偿,这就是“犏载莫移牛”;还有一种情况,餐具是朋友打碎的,自己暗地里主动出钱替朋友赔偿,既不让老板受损失,又不让朋友难堪,这就是“犏载莫移牛”的更高境界。
再例如: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终于要下班了,这时你发现由于业务繁忙,有个同事被迫要加班,于是你想:“我的身体比他好,他劳累了一天,家里还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于是你主动对同事说:“你回去吧,我替你加班。”这样的发心和行为就是“犏载莫移牛”的更高境界。
当然,“犏载莫移牛”也不能错误理解。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替朋友赔了餐具,心里想:“以后他一定会好好酬谢我;”或者替别人加班时心想:“我这样做老板一定会给我升职。”这些心态不符合《修心七要》的要求。“犏载莫移牛”一定是不图回报、纯粹利他的心态,这才是菩萨的精神。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