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莫刺要害处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莫刺要害处
“莫刺要害处”的意思是:“绝对不要去做当众揭发他人过失、持诵致命咒语伤害非人等之类的凶狠残害其他人生的行为。”
“莫刺要害处”和《修心七要》的其余很多教言一样,也是个比喻。原意是指当敌我双方战斗时,我们发现了敌人的要害之处,比如咽喉、心脏等部位,然后趁其不备,刺中要害,将敌人一击毙命。这个比喻的所指是什么呢?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言语方面,一个是持咒方面。
一、言语方面
言语方面指的是“不要当众揭发他人的过失”。我们都是凡夫,一定都有缺点和过失,“要害处”是指他人最严重的缺点和过失。例如,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诸如聋哑、眼盲等身体残疾;或者揭发别人道德上的缺陷与过失,诸如不孝敬父母、婚姻中有外遇、出卖朋友等;或者揭发别人修行上的缺陷,诸如破戒、邪见等。这些言语能令他人受到极其严重的伤害,这就称为“刺要害处”。
前面讲过一句教言“莫发粗恶语”,现在又提到“莫刺要害处”,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莫发粗恶语”是指情绪已经完全失控,在非常嗔恨的状态下说出的粗言恶语。当我们“发粗恶语”时,面目狰狞,样子十分可怕,嗓音大得像打雷一样,生气的状态一望可知。
而“刺要害处”指的是说话人的表情很平静,语调也很温和,但说出的言语却非常恶毒,直接揭露他人的严重缺陷,令他人受到深深的伤害。就像用藏在棉花里的一根长针深深地刺进他人的身体。“刺要害处”是指非常阴险毒辣的话语,俗话称之为“笑里藏刀”“绵里藏针”。
相比之下,“刺要害处”比“发粗恶语”的后果更可怕、更危险。因为当别人对你“发粗恶语”时,你能够有所防备,能够采取一些对策保护自己。而当别人刺你的“要害处”时,你毫无防备,而他所说又恰恰戳中了你的痛处,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你遭受的伤害更加严重。
我们很多人都有“刺要害处”的毛病,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有这样的习气,在此生的成长过程中,又没有接触过“莫刺要害处”这类的教育。相反,所受的教育和影响大多是如何才能打败竞争对手、如何才能让谈吐更加犀利、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受委屈、不受欺负,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所以多多少少都会有“刺要害处”的毛病,没有反倒不正常了。
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已经是大乘行者了,已经学习了《修心七要》,所以从今以后,聚会聊天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言谈,尽力做到“莫刺要害处”。
二、持咒方面
“刺要害处”在持咒方面的含义是针对修行人而说的。例如,当我们经受噩梦等现象,或者感觉家里有一些非人存在,我们对它们心生嗔恨,于是持诵一些咒语,或者修一些护法仪轨,想把它们赶出去,甚至把它们杀死,这都属于“刺要害处”。
佛教里的确有一些特殊的咒语和仪轨可以降服非人和魔鬼,尤其在金刚乘里有很多,但前提是修法者的内心必须是充满慈悲的,修行是具备证量的,这样才有资格和能力降服非人。有些大成就者遇到了非人或魔鬼的伤害,于是持咒修法,表面看是消灭了对方,实则是以慈悲心超度了对方。
否则,如果以嗔恨心念咒修法,护法是绝不会出手相助的,这样持咒,受伤害的反而会是自己。就像往天上吐口水一样,口水会落在哪里?只能落回到自己脸上。或者像不懂养蛇技巧的人玩弄毒蛇,一般自己反而会被毒蛇咬伤。
持咒必须以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见为前提,这样持咒,力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三、第六要的三条语戒
“不应说缺陷。莫发粗恶语,莫刺要害处”这三句是《修心七要》所讲述的在言语方面的戒律,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容易违犯的。违犯之后,谁的损失最大?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以相貌为例,讲两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据《百业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有一个比丘叫宁巴桑德。他的相貌异常丑陋,没有任何人愿意多看他一眼。但是他的声音却极其动听,动听到什么程度呢?在他唱歌的时候,正在吃草的牛都会停下来,一动不动地沉醉在他的歌声里,直到他唱完才会继续吃草;树上的鸟都会停止飞翔,直到他唱完才会飞走。宁巴桑德的歌喉就是这么动听,比现在的歌星唱得好多了吧?现在有哪一位歌星的演唱能让牛忘记吃草、让鸟忘记飞翔呢?当时的人们看到这个现象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宁巴桑德相貌这么丑,歌喉却这么美?于是大家就去询问佛陀。佛陀告诉大家:在迦叶佛的时代,宁巴桑德曾是一个工人,参加了建造一座佛塔的工程,由于工作很辛苦,他就一直抱怨:“造这个塔有什么用啊?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呀?”虽然他怨气很大,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等佛塔完工以后,宁巴桑德仰头望去,发现佛塔极其庄严、无比精美,受到很大的震撼、非常感动,他对自己之前的怨言感到深深懊悔,于是拿出自己的全部工钱,请购了一个镶满珠宝的铃铛挂在了塔上。由于曾经诽谤佛塔的因缘,所以宁巴桑德这一世的相貌极其丑陋;又由于供养了那个铃铛的功德,所以他这一世的嗓音极其悦耳。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对我们自己的来世有多么不利,我们会像宁巴桑德一样丑陋不堪,连技术高超的美容师看见我们可能都会哭。我们还不如这一世少造一点口业,多说真诚的、令人喜悦的善言善语,这是我们给自己的来世最好的美容投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的。第一世噶玛巴的修证无与伦比,是观音菩萨的化现,可是他的相貌却是历代噶玛巴里最不好看的。我们看历代噶玛巴的唐卡时,一眼就可以辨认出哪位是第一世。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世噶玛巴自己作过解释:多生多劫以前,他曾讥讽过一位比丘的相貌缺陷,说:“你长得像猴子一样。”由于这一句恶语,他受到了许多报应,曾经做了几百世猴子。这一世虽然做人了,但恶报仍然在相貌上有所显现。其实,这个相貌,一方面是第一世噶玛巴过去世的报应,另一方面也是他度众生的方式——他以自己的相貌彰显了因果的不虚,令无量众生得到利益。我们每一位后代弟子看到他的相貌后自然会想:连噶玛巴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我们更要谨慎啊,千万不能说他人的缺陷。千言万语的开示都不如示现这样一副相貌更有效果,第一世噶玛巴利益众生是多么有善巧啊!
再看现在的第十七世噶玛巴,相貌如此庄严,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位,仅仅是他的相貌就不知度化了多少众生,这一定是多生多劫积功累德的结果。
相比之下,我自己的相貌就太普通了,如果我长得能像第十七世噶玛巴那么庄严,或者像第一世噶玛巴那么特别,我就不用再讲课了,坐在这里让大家观看就可以了,大家自然就能得到法益。很遗憾我的长相不能改了,只能努力讲课,口干舌燥了也只好坚持,这是我前世不够努力的结果吧。
因此,如果我们对别人“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我们自己的损失是最大的。
我们还可以用此观点去观察动物,比如一条鳄鱼:它的每一颗牙齿、每一只利爪、每一块粗糙的皮肤从何而来?都是源于过去世一举一动的身业、一言一语的口业,这些恶业积累至今,就堕落成了一条鳄鱼。如果我们现在不谨慎,将来也会变成那样的。
再看菩提迦耶的那尊佛陀25岁等身像,如此的庄严、如此的清净,世间再高明的艺术家也做不出来,那是天人制作的。即使如此,这尊佛像仍然远远不能体现出佛陀真正的相好。据说,当年有一位画家给释迦牟尼佛画像,由于佛陀的相貌太庄严、太灿烂,画家无法直视,只好看着佛陀在水中的倒影来作画。释迦牟尼佛的相貌为何如此庄严?佛陀自己这样解释: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种都是无数的功德所积累的。也可以这样理解:佛陀在无数大劫之前就彻底清净了“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等口业,所以他的容貌才如此庄严,他的妙语才如此悦耳。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该怎样做?是不是要“不应说缺陷,莫发粗恶语,莫刺要害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道理虽然明白了,但由于我们过去世的习气太重,还是很容易犯“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的毛病。而且,口业并不仅限于说话,书面言论也属于口业,比如发微信朋友圈,如果我们随手发了几句让人不愉快的言论,让别人受到了负面影响,口业就已经完成了。造业不取决于行为本身,而取决于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如果给他人带来愉快和幸福,无论做什么都是善;如果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伤害,无论做什么都是恶。
我们要想彻底管住自己的嘴,最好的方法就是管住自己的心,做心的主人。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主要原因是心没有管好,而我们的心是完全可以管好的,道理何在呢?
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虽然非常可怕,但习气跟我们的心不是一体的,属于客尘;而菩提心、智慧、慈悲这些美好的属性才是我们心的本质。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水晶球,晶莹剔透、光彩夺目,这些美丽不是被装饰的,而是水晶本来就有的,是水晶的本质;烦恼习气就像水晶球上的尘垢,我们的心之水晶之所以黯淡无光,是由于被覆盖了一层又一层烦恼的尘垢。只有佛法才能将这些尘垢拭去,只有佛法才能令我们的心之本性展现。只要我们依靠佛法坚持训练,烦恼终有消除的一天。
给大家讲一个《贤愚经》里的故事吧:
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位国王叫光明王,他得到了一头举世罕见的白象。光明王请来一位高明的驯兽师来训练白象。经过一段时间,驯兽师报告:“白象已经驯服了。”光明王很高兴,把宝座架在白象身上,自己坐上宝座,带领大家去郊游,驯兽师和大臣们跟在后面。白象果然很驯服,光明王兴致勃勃地来到一片树林,没想到树林里留有母象的味道,白象闻到之后,忽然发疯一样地狂奔起来,驯兽师怎么对它喊,白象也不听。光明王狼狈不堪,眼看就要摔下来了,危急关头,他抓住了一个树枝悬挂在半空中,这才幸免一死。事后,光明王非常生气,要惩罚驯兽师,驯兽师说:“我真的驯服了白象,我可以证明给您看。”于是驯兽师准备了一个烧得赤红的铁球,对光明王说:“我能让白象吃下这个热铁球,证明我真的驯服了它。”光明王不相信,于是驯兽师指挥白象,白象真的用鼻子卷起热铁球吃下去了,立刻烧穿了五脏六腑,当场就死了。光明王很震惊,问驯兽师:“那为什么刚才在树林里,你不能制止发疯的白象呢?”驯兽师回答:“我只能调伏白象的身体,不能调伏它的心。”光明王问:“有谁既能调身,又能调心?”驯兽师回答:“世间只有一个人——佛陀,既能调身,又能调心。”光明王由于善根深厚,听了他的回答后,立刻对佛陀产生了强烈的信心。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言行的调伏只能是暂时的,只有心被调伏了,言行才能彻底被调伏。而要调伏自心,只有依靠佛法。
“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三条都属于口业。只要我们依靠佛法管好了自己的心,这些口业就不会出现;如果我们的心没被管好,这些口业就不可能彻底被消除。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