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莫学重义气(一)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莫学重义气

一、什么是“莫学重义气”

从世俗观念来看,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世恩怨分明,对自己的父母、亲属、师长、朋友等恩人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对伤害过自己或自己亲友的仇人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这样的人就是“重义气”。很多江湖好汉、豪杰义士都是这样的人,恩必偿、仇必报,侠肝义胆、快意恩仇。在世人眼里,这样的人是值得敬重、应该效仿的。

藏地的康巴人就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你对他好,他为你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果你伤害了他,他会毫不留情、凶狠残暴地报复你。比如说,如果一位父亲被人杀掉了,他的儿子长大以后要是不去杀了仇人替父报仇,康巴人就会耻笑儿子,认为他不是男人。如果儿子杀死了仇人,人们就会对他敬酒、赞叹。

而《修心七要》则是站在出世间法的观点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莫学重义气,为人处世要怨亲平等、一视同仁。对于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侮辱和诽谤,不要总是放在心上,一定要尽快忘掉,如龙树菩萨所说:“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恩德,要牢记不忘,如同在石头上刻字;他人对我们的伤害和欺辱,要立刻忘掉,如同在水面上写字。”也就是说,对于别人的恩德要“重义气”,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对于别人的伤害要“莫学重义气”,要尽快把它放下。

这样的观念虽然显得有些不合常情,但我们既然皈依了佛门,而且开始修学菩提心了,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修心七要》的教诲。佛陀让我们放下,我们就要放下;让我们不要对仇人耿耿于怀,我们就要尽力去做。不要总是想跟佛陀理论一番,凡事先要依教奉行,作为大乘佛弟子,这是不用商量的。

现在这个社会,多数人的怀恨之心特别严重,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忘不了,这真是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有些人甚至还不如动物,假如两头公牛昨天争斗得你死我活,今天就能彼此舔来舔去。虽然牛没学过“莫学重义气”,但是它们却能够做到。我们学了《修心七要》以后,如果依然对别人的伤害怀恨在心,是不是有点愧不如牛呢?“莫学重义气”这句教言主要强调的就是不要有怀恨之心。

二、怀恨之心的因素

怀恨之心就是指嗔恨。一切法由因缘生,要想断除嗔恨,首先要了解嗔恨的组成因素。下面我们就介绍几部论典中对于嗔恨因素的分析:

《入行论》中说: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

具体来说,对应三种人——仇人、自己、亲人,会出现十二种对境,对这些对境引发的非理作意就会导致嗔恨。首先,仇人对自己伤害、欺负、侮辱、诽谤,这是四种。其次,仇人对我们的亲人伤害、欺负、侮辱、诽谤,又是四种。反过来说,仇人快乐、仇人被恭敬、仇人被赞美、仇人的名望很高,又是四种,总共十二种。如果我们对这十二种情况反复地胡思乱想,这就像在喂养嗔恨,嗔恨自然会越来越膨胀,越来越控制不住。对于这十二种情况不要非理作意,嗔恨才会被控制住。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怀恨遭怨诤,舍恨眠安乐。意思是说,嗔恨的因素有三种,第一种是一直想着别人过去、现在对我们的打骂,甚至将来可能对我们的打骂;第二种是一直想过去、现在都被他打败,将来还可能被他打败;第三种是曾经被他夺财、现在被他夺财、将来还可能被他夺财。有这三种念头,嗔恨就会产生。

《法句经》里讲: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意思是说,如果一直怀有这样的念头:这个人骂我、打我、击败我、夺我财,怨恨就无法平息。

《入行论》是这样引导我们的:如果别人打了我们,打的是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心没关系,所以我们的心不必嗔恨;如果别人骂了我们,跟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关系,连一根汗毛都动不了,身体未受伤害,何必嗔恨?如果心难受,心是什么?连佛陀也指不出来,别人怎么可能伤害我们的心呢?既然别人的打骂对我们的身体也伤害不了、心也伤害不了,那何必要嗔恨呢?

三、怀恨之心的过患

怀恨之心对我们有什么损害?

首先,总的来看,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重义气”的,对恩人抱有感恩之心,对仇敌抱有怀恨之心。我们也曾无数次成功地报复了怨家、战胜了仇敌,但现在的结果怎么样?所有的仇敌都消失了吗?很显然,非但没消失,还一点也没有减少!为什么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事,至今依然没能解决?一定是观念错误了。那我们何不依照佛陀的教诲,转换一下观念,去除怀恨之心,以宽广的胸怀来包容仇敌?这样我们才能彻底、永恒地战胜“仇敌”。

怀恨之心有哪些具体过患呢?

(一)为亲人报仇反而会害了亲人

以大乘佛教的观点看,一切事都有因缘。如果一个人遇害了,一定是由于他过去世的恶业和渊源。历史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一位母亲养育了十个儿子,十个儿子长大后都当了将军,可母亲还是被人暗杀了,十个将军儿子也没能保护母亲,这说明了业力的强大和不可思议。因此,假如我们的亲人遇害了,我们不应该对凶手怀恨在心。因为这是亲人个人的宿业,这个业很可能就此消除了。如果我们报复凶手,或是过分地要求赔偿,亲人的宿业反而难以了断。

藏地某些地区就有这样的习俗:一个人的家人被杀害了,如果这个人没有报仇、没有让对方赔偿,寺庙和族人就会给予他奖励。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

在当今社会上,有些儿女平时对父母并不孝顺,一旦父母受到伤害,他们却会疯狂地报复凶手:起诉、打官司,要求重判,要求巨额赔偿,甚至还想把赔偿金占为己有,这样的行为不免有些虚伪,对受害的父母又有什么帮助呢?从因果的角度看,不仅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会让父母更深地堕入轮回。父母受害之后,本来可以消除宿业,升入善道,但由于亲属得到了过多的赔偿,结果父母去善道的签证被取消了。如果亲属能去除怀恨之心,原谅凶手,才能帮助父母彻底消除罪业、升入善道。

作为大乘行者,我们相信因果轮回与来世,所以,一旦亲人受到伤害,只需依照法律去处理,不必加倍地报复对方。我们不仅要考虑亲人现在的利益,更要替他们谋求来生的安宁。

(二)毁灭功德

经典中说:“一点嗔心火,烧尽功德林。”怀恨之心能毁灭我们过去一切善行的功德。《入行论》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入中论》说:“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两部论典之所以表述的摧毁功德的数量不一致,是因为嗔恨的对象不同:如果嗔恨的对象是一位菩萨或是上根利器的金刚师兄,则会毁灭一千大劫的功德;如果嗔恨的对象是一位普通人,会毁灭一百大劫的功德。

这就是平时我们为什么总是强调三殊胜:开始发心正确,中间保持正念,最后功德回向。有三殊胜摄持的功德,一切嗔恨都毁灭不了。就好像这个功德已经锁进保险柜了,除了自己,谁也不知道密码,所以谁也取不走。

(三)破戒

如果我们对他人抱有怀恨之心,这就属于舍弃众生。这不仅会破坏大乘菩萨戒,也会破坏金刚乘三昧耶戒。什么是舍弃众生?冈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论》说:如果因为某人对自己的态度不甚理想就疏远他,打算不再怜悯对方,未来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利益对方,有机会为其扭转伤害,也不要再为其付出,这就是舍弃有情。

这时候,就已经破了菩萨戒,也已经破了三昧耶戒中十四条根本戒的其中一条。

菩萨戒和三昧耶戒是修行人一切资粮和功德的载体,借助于这个载体,功德才能不断提升、趋于完善。这个载体就相当于银行账户,没有银行账户,钱就无法存储。要想成为一个富裕的人,不仅要努力挣钱,更要建立一个储蓄账户并妥善保管,否则一辈子的积蓄都无法保存。同样,戒律就是我们功德的载体,如果戒律毁坏了,我们的一切功德将付之东流。

从冈波巴大师的这段开示我们可以明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都会破坏我们的菩萨戒和三昧耶戒,我们的损失有多么惨重。同时也可以明白,众生对我们的修行有多么巨大的帮助。

很多经典都说:佛陀和众生,对我们成佛的助缘是平等的。并不是说佛陀获得了伟大的成就,对我们帮助就大;而众生有七情六欲等各种烦恼,对我们的帮助就不大,不是这样的。在我们修道、证道的整个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依赖于众生。所以对待众生一定要像对待佛陀一样恭敬。这个观念很重要。尤其对那些反感我们、伤害我们的众生,不仅不能舍弃,反而要加倍地感恩。这就是“莫学重义气”。

如果我们学习《修心七要》修持菩提心的同时,还仍然对仇人抱有怀恨之心,那么菩提心是无法增长的。比如说,我们修行非常勤奋刻苦,晚上打坐到深夜,凌晨三五点又起来做早课,吃素吃得骨瘦如柴了,念佛念得口干舌燥了,磕大头把头都磕破了……可是对一个众生一直怀恨在心,这就像一锅美味的粥里掉进了几颗老鼠屎,整锅粥都被毁了,多么可惜啊。所以,盛粥时一定要把锅盖盖好,不要让老鼠靠近;修行时一定要断除怀恨之心,不要毁坏戒律。

(四)障碍菩提心

怀恨之心对修持菩提心的障碍极大。

小乘、大乘、金刚乘对治贪嗔痴烦恼有不同的侧重。小乘侧重于断贪烦恼,因为个人解脱最大的障碍是贪欲,而不是嗔、痴。金刚乘建立在大乘和小乘之上,主要对治痴烦恼,冈波巴四法的最后一法是“惑转成智”,最大的障碍就是痴。

“莫学重义气”这句教言是大乘比较侧重的。大乘强调慈悲心,主要对治的是嗔恨,因为嗔恨和慈悲是对立的,就像水火一样不能相容。

如果怀恨之心不能放下,那就不必浪费时间来学《修心七要》。如果真心想学《修心七要》,真心想成为菩萨,前提是必须断除怀恨之心,也就是“莫学重义气”。

大乘的修行道路可以分为五个次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凡夫位,见道和修道是有学的圣者位,无学道彻底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人我执和法我执,是佛陀的果位。我们从上往下看,无学道需要圆满修道;圆满修道先需达到见道;见道要求现证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缘起性空的见地,现在我们虽然也知道这些道理,但只是想象而已,并没有现证,到了见道就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这时已经具备了胜义菩提心,能彻底根除怀恨之心;加行道分为四种——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加行道具备了世俗菩提心,这时粗大的怀恨之心会得到抑制,但无法根除。见道和加行道是什么关系呢?可以用钻木取火来比喻:见道就像火,加行道就像钻木,在加行道阶段,虽然还没有看到火,但是已经有温度了,能感到越来越热了,心里确信一定能钻出火来。资粮道是初学者的阶段,分为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才算是达到了小资粮道,而世俗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怀恨之心。由以上过程可见,“莫学重义气”也是不容易的,有很多层次,只要我们依教奉行,怀恨之心必然可以逐渐断除。否则,我们一边学习大乘法教,一边又对众生怀恨在心,这样的修行实在是自欺欺人。

菩提心必须于众生身上展现出来。如果受了菩萨戒、修了大乘法、念了观音菩萨心咒,但对众生不管不问,甚至怀恨在心,这根本不能称之为大乘弟子。就像一位医生一直在研究医术,但一个病人也治不好,他能被称为医生吗?或者一位教师一直在研究教育方法,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学生,他能被称为教师吗?

修菩提心一定要接地气,不能是空中楼阁,所谓“接地气”,就是要把菩提心的修持落实于断除怀恨之心、无私地服务他人。大乘佛弟子要具备教师和医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更要具备超越教师和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因为教师和医生虽然培养学生、治病救人,但不免要掺杂工资多少、职称高低、名誉地位等私欲,这都是“有毒食”。真正的大乘佛弟子,毫无自私之心,毫无怀恨之心,纯粹为了众生,没有名闻利养掺杂其中。大乘佛法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无私”二字。佛菩萨们常常会为了解救一个众生,多生多世都跟随着他,没有片刻的舍弃之心,替他承受了无数的痛苦,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他而进入地狱,这样伟大的行为令我们深深地感动、由衷地敬仰,这才是真正的“莫学重义气”。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