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果悟)

繁体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果悟闽南佛学

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觉照之下,获得解脱。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成,发展,消亡,都是由各种条件,关系所决定的。没有常恒不变单独存在的实体。表现在宇宙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都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表示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自己和众生的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在方法论上,佛教注重辨证思维与逻辑推理的综合运用。性空,并不是要否定万事万物的存在,而是揭示出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要人了解“空有不二”的中道趔,因为“空有不二”的中道即是缘起性空。因诸法无自性。才说当体即是空,因空而能缘起.所以空有是不一不异的。这就鲜明的展示了真理是不可分别的。若执空、执有,就是边见,任何东西,偏执其极端,就难以知道它的全体。因此,当有的人只知有而不知有的真实状态时,性空者就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万有皆空;当有的人知道空而不知道空的真实状态时,因为《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以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古韵新声·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是空者。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正由于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说是性空的;而也正由于法是性空的,所以才能是缘起的,不二而二.圆融无碍。因此,为了申明不二而二来破执,才有了权巧方便,建立了教二谛。但缘起之有为,实是幻有,当体即空,究其实,则不可得;性空不离缘起而有,所以是有之无,而究其实,无亦不可行得。由此,性空思想,是以无得正观为旨归的。那么,缘起性空的原理怎样才能用在修行上呢?若能通过缘起的现象,深入了解性空这个原理,这就是般若智,若从性空的原理来建立缘起的事相,即是悲济行。故缘起性空的合理运用即是智悲双运,福慧双修。如果偏于缘起这一面。即是凡夫;如果没有通过缘起而只见性空,即偏向于空理。即是二乘。而能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者,即菩萨。福慧双修至圆满处,即是佛。由此可见,缘起性空是包括了五乘(天、人、声闻、缘觉、菩萨)。缘起性空即是《般若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菩萨们为何能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以他具有大智故。他们为何又能达到“空即是色”的境界?以他具有大悲故。般若智,大悲心两个方面合起来,即是菩提愿。大菩萨们正因为能通过缘起的假相而透视到了性空的原理,才没住于生死的。但可贵的是,他们又能以性空为基础建立缘丰收的事相,普渡一切众生,.故他们又能不住于涅架,这才从而达到真正的解脱。通过缘起的事相来透视性空的原理,就可以毫不利已,通过性空原理去建立缘起事相,就能专门利人。缘起之性空毫不利已.性空之缘起专门利人,这二者是统一的。彻了缘起性空,就可彻底的“无我”,彻了性空缘起,就可以为人民服务。缘起性空即告诉我们,修学佛法定要远离颠倒戏论不落空有二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是自性皆空的。同时是缘起而有的。诸法之缘起有,故诸法无有断灭性;而诸法之自性空.故诸法不是常恒性。佛说:“缘起性空”的目的,正是为断除众生的“断常”二见?“有无”二见等自性戏论。若众生无种种的执见.佛菩萨也不用说“缘起性空“的道理了。古德云:“佛说种种法,为治一切众生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佛菩萨的名号也是根据“缘起性空”来命名的。如“阿弥陀佛”,华译“无量寿”或,‘无量光”.以众生喜欢光明,寿命故,罗什法师将之译为“无量光”:“无量寿”。缘起性空即‘‘无量光”.性空缘起即“无量寿”。它是为了方便度众生而说,它是缘起,假名安立,因为是缘起的,故是性空,即空无自性。又如.“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缘起性空即是“寂默”,是自利德。性空缘起即是”能仁”,是利他德。这个名号也是缘起的假名安立。所以也是性空的。因此.缘起性空这个原理是遍通一切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拈一法,都具此理。因此,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皆是缘起性空的体现而具有成佛之可能的;但能不能成佛,还要看众生是否能去创造成佛条件。经云:“有愧之心方为人,无愧之心,如畜生。”在修行的时候,要用缘起性空这个原理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若穿衣,若吃饭,时时不离于观照诸法由缘而起,缘起即空;然性空与缘起不一不异的,心不贪求,便可出也。世间,出世间并没有什么模样,假若有刻板的死样子,便是世间法无疑;而如果能在一切事相上以其虚假不实,当体性空,破除自性执,便是出世法。而发心观“无我”,并不是多么费力的事,也不需要有特别的本领。因此,修行(实践)并不是象抉泰山以超北海那样难的事。而是为长者折枝般的容易,关键只在于肯.不肯去努力。若无出世间之心,即使天天念佛,诵经,也不是修行。若能有出世间之心。虽然吃饭,穿衣,都是修行。这就是说,修行不过是要人去掉自己的“有所得与有所执见”罢了。如果有得、有执,则如小儿扑影,永远只能是儿戏!《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悟道与修行,为人处世,要想好,是要取得心灵的净化。因为一切不善都由心不清净而起,而能够破除邪执之人,他不执着诸相.不生恶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就不会是空话.成佛作祖更在弹指之间。因此,性空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促使人们心灵的净化和涅架的证得。

















2024-03-17 13:54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怎样做才能使各宗各派和合

问: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在道场、僧众、居士间常有纷争。怎样做才能使道场和合,僧众和合,居士和合?达真..

总是受到亡者干扰,怎么办?

问:我请师父开示,我身体挺好,为什么时不时的受到一些亡者的干扰?像是病了一样,但又没有实病,经过一些处理就好了。 答:因为我们产生了幻觉。就是说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谓的仙啊,附体啊。甚至用《地藏经》现..

恭祝佛陀成道日

恭祝佛陀成道日(腊月初八)恭祝佛陀成道日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岁等身像释迦如来成道日,即释迦牟尼成道日或佛成道日,是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末学自上次见一师兄发表一篇念阿弥陀佛治牙痛的文章后,效仿其做法,并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首先,末学今年初开始茹素,可能是去年坐月子时吃不少肉,导致一直便秘,吃什么水果呀,练瑜伽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世间品之四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复有余师说。初定地量。同一四洲..

怎样发菩提心?

怎样发菩提心?第一,学习关心一切众生,要学会关心每一个人,人 溺我溺,就是看见人家掉进水里,要感觉像自己掉进水里 一样;人饥己饥,就是人家饥渴了,饥饿了,就像自己饥 饿了一样;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就是不管..

读地藏经可以超度婴灵吗

读地藏经是可以超度婴灵的,但是在超度时需要通过回向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顺利的为婴灵超度。大家在为婴灵超度时们可以直接说:愿将此次诵经功德回向给去世的婴灵,希望他能得到解脱,去往极乐世界,也希望他能投胎..

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7 相信“无中生有”如果能够把开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会是自我中心。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我发现,去相信“无..

宋昙诜《净土圣贤录》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卸任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