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起源论的由来和戒酒的原因
佛教常识:起源论的由来和戒酒的原因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之为缘起。
缘起的定义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佛教的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主要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尽管各宗各派的经典根据、论述说法不同,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生苦乐的来源。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只有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达到菩提觉悟,以至佛的境界。
缘起的意义
缘起论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论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也为人生带来无穷希望。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贪欲、憎恨、愚痴三毒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杀、盗、淫、妄、酒,是佛教的基本五戒,前面四戒是根本戒,酒戒是遮戒。之所以是遮戒,是因为喝酒本身不造业,但喝酒多了就容易造业,就容易犯其他戒了。
佛陀当时制定五戒,也不是一次制定的,而是随顺因缘逐渐完善的。在《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记载了一个佛陀制定酒戒的故事。
佛在支提国贤主城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条恶龙,凶横霸道,危害乡里,人们都不敢靠近它,眼看着农作物都被它破坏掉。
有一位长老,叫莎伽陀,也云游到支提国贤主城,这位长老也是佛弟子,有降龙伏虎的本事。在听说这条恶龙的事情后,就去恶龙常常出没的地方打坐,等恶龙出现,他就把恶龙降服了,并且让这条龙接受了三皈依,成为佛弟子,从此不再危害百姓了。
因此,长老伽莎陀的名声广为流传,长老所到之处,大家都会请长老到家里,准备食物专门供养他。
其中有一位贫苦的女人,也恭敬地邀请长老去她家里应供,长老伽莎陀接受了她的邀请。这个女人做了酥油乳糜供养长老,长老也吃了,但女人又想:长老吃了这些酥油乳糜,可能会因此而发寒,应该给他点儿酒喝,暖一下身子。于是就拿出跟水一样无色透明的酒来供养长老,长老也没看就喝了,喝完之后还为女人说了法,然后就离开了。
可是长老离开后,刚到寺门边,酒力就发作了,摇摇晃晃,醉倒在地,僧服、钵、禅杖、油囊、草鞋、针筒等随身物品,散落一地。
这时佛陀和阿难也来到此地,看到地上的伽莎陀长老,佛陀就故意问阿难:“这是谁呀?”阿难答:“世尊,这是长老伽莎陀”。佛就告诉阿难:“好,就在这里给我安排床坐,准备上水,召集僧众们都过来。”阿难照办。
佛陀知道这是制定酒戒的好时机,就对僧众说:“这位善男子莎伽陀,在降服恶龙时很勇猛,可是他现在还能降服一只蛤蟆吗?”大家回答到:“世尊,不能。”
佛陀接着说:“圣贤喝酒尚且会有过失,何况世俗凡夫呢?如果犯下这些过失,都是因为喝酒的缘故,那么从今天起,所有的佛弟子,都不许喝酒,一滴也不能喝。”
2024-03-17 13:54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