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重要的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重要的讲义
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佛法者何?净而已矣。所净者何?根尘识皆是也。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然三藏烟海,畏繁求专,得阿尔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德汇而辑之,曰‘净三经’;近德益以华严行愿品、楞严势至圆通章,曰‘净五经’。前汇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后益选其专者也,自行化他之加行也。依圣言量,末法惟净成就,又云普被三根。姑无论其探源析流,遍饮其水;盱衡当时,果能贯彻三经者,宁多乎哉?仅弥陀一经,闻者较广,但亦依其文,而作讽诵,鲜能达其义,如法实修。虽有圆中钞及疏钞等,非不浩浩渊渊,探赜索隐;第以辞藻典雅清铄,非夫人尽能受;仍如宝珠裹衣,贫子不富。佛法难闻,似又不一其障也!蕅益大师要解出,文润而质,言简而精;性与相,双彰其谛;禅与净,融而无诤。求解者,豁显其义;求行者,详示其端。十三祖叹为观止,良有以也!古闽高僧圆瑛法师,复虑格于教相者,或犹难入,又随文逐句,增以讲义,使解若疏,讲若钞也;如是,则弥陀一经,三根庶普被矣!宁知尚有不然者:末世版本不竞,流通典籍,亦复为一障焉!台省净学,习是经解者,乃为上海锓版,序有‘壬午暮春’。迭次翻印,皆依原书摄影为之,后始察知多讹;凡所翻,无不讹也。虽亟思而正之,惟艰于校勘之求,罔须胜其事,细其心,且当恒其德也。辛亥夏,古粤许宽成教授,慨而任之;复得郑胜阳居士之助,遂铸铅易型,自成新版;并拟遍搜旧刊而封之,不使重出于世。嗟夫!无圆公讲义,要解不彰;无要解,阿弥陀经之秘不显;无阿弥陀经,净土之普不被;无净土,无量佛法不能济其穷矣。稔其事重大也如此,又安可再容鲁鱼亥豕,混淆于人心耶?闲尝省其咎由,其辞至无可遁,其事至无可委者:何以未先塼本于上海,后不肇末于台湾,任其悠久流讹,垂三十年也?不知而翻,是其疏;知而仍之,是其慢。信奉弘护云乎哉?今之刊也,在正其讹;讹正而后流通,冀少补既往之愆也。若因之忽者不忽,弗信者信,是又今刊之所切愿者矣。
中华民国六十年辛亥仲秋稷门李炳南谨识圆瑛法汇序闽中山川磅礴。灵气所钟。高僧辈出。黄檗心要。百丈清规。古德流风。至今犹有存者。圆瑛法师。籍隶古田。蚤岁脱俗。真参实学。孜孜弗懈。卒能成就其德业。光明俊伟。与先哲同揆。乡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趋壑。比岁卓锡浙东。先后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三根普被。余今夏曾诣天童。参承道席。是时方演讲楞严。缁素翕集。法师阐明义趣。机辩纵横。听者无不悦服。又以持戒为学佛之要。每反复诰诫而不已。信乎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足为学者之模楷也。今上海佛学书局。以法师平生撰著。汇刻行世。征序于余。夫我佛设教。法门虽广。无非使人解黏脱缚。明心见性而已。学道之士。真积力久。有悟于第一义谛。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虽不立文字。可也。其或明宗弘教。发为文辞。等身著作。亦可也。何以故。此心既空。则文字与实相。不相违异。故法师愿力宏毅。所至修废举坠。钜细靡遗。至于挺身卫道。处事变艰危之会。不怵不挠。尤为难能可贵。惟其真理既彻。应物无方。虽炽然有为。而不著有为之相。故观法师之文。即事即理。圆融无碍。而佛法之体用彰明。具可于言外得之。呜呼。魔说害教。鱼目混珍。大法之陵夷甚矣。有如法师言句。引经据论。涵义深广。而归于平实。是能灿真灯放既昏。续慧命于将坠者。余安得不为之往复赞叹也哉。闽侯林翔敬撰弥陀要解讲义序法门无量。统如来随机而说。众生既各入门。终令圆入佛道者也。夫弥陀经。乃释尊普被三根。群摄利钝之法。故佛于方等中。不俟请而矢口告舍利弗。广赞极乐妙境。深叹弥陀光寿。劝人坚固信愿。专持圣号。定得往生。终成佛果。斯经也。乃世尊以平等心。运无缘慈。放无量法门。开出方便中最方便。捷径中最捷经者。良由末世众生。善根闇钝。世缘嚣杂。摄心尤难。若非至简至捷。奇妙方便法门而圆收。岂易入道。是故佛经自东渐震旦以来。持诵之盛。往生之验。无尚此经。由此。自古先达注疏殊多。皆如日星具丽于天。江河皆汇于海。故诸缁素。其起信者。并持而专切者。由来盛矣。迄明智旭大师。特著要解以释此经。更超前贤之不逮。发所蕴奥之未发。析义判教。劝导信愿。若画龙之点睛。宛转精耀。彻净宗之骨髓。达佛意之普周。类六方之共赞。同诸佛之广长。厥趣幽深。若非再添注释。今人岂易入室。顷圆瑛法师。受天津居士林请。讲斯解全文。欲使众闻了若指掌。特先编辑讲义。普令或闻或见。一目贯通。夫荆山之玉。务须剖释。衣里明珠。总赖指示。师为现代知识。明眼宗匠。舒胸中之真彩。发矿里之精金。俾达要解而入经义。由经义而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则极乐莲花不外当人一念。当念果证。步步皆是已矣。稿成付印而问序焉。余虽不敏。聊叙片言以弁其端。庶广起信云尔。时壬午暮春。兴慈谨撰弥陀要解讲义序夫净土之教。无相而无不相。无为而无不为。理超象系之表。智绝有空之境。是诸佛不思议解脱。大乘不二法门。故一切大士本行。皆始于发心。终于净土。兼具万善。成就众生。功莫有先于此者矣。大化东流。庐山远公创弘禅戒。首勤净业。三睹圣相。沉厚不言。神鸾继起。精修净观。流风益扇。及智者大师。以无碍解。说天台教。圣行道力。专志西方。自时厥后。弘一心三观之旨者。罔不以净土为指归。如四明尊者之观经妙宗钞。慈云大师之决疑行愿二门等。皆研穷理奥。曲畅玄风。即考之扶桑净土法门之开启。亦智归功于慈惠之九品义。源信之往生要集。源空之选择本愿念佛集。此诸师者。皆天台宗人也。亲鸾上人既受源空选择集之付嘱。乃以非僧非俗之身。竭精弘阐。而斯教益盛。故净土法门之与天台宗义。其关涉之深。有如此者。中土自宋元而降。天台诸祖。亦莫不盛弘净土。灵峰大师崛起于明季。大明台教。因宗妙宗圆中二钞。而造弥陀要解。所云要者。谓心要境要法门要。心要有破有立。破则破缘影之妄心。立则立即境之真心。境要有破有立。破则破缘影之妄土。立则立即心之实境。法门要者。有事有理。事则净土横超三界。胜过一切竖出法门。理则心境圆融。自具十乘观法。以天台性具法门。释甚难希有之教。诚为甚深法要。净土资粮。顾其文约义丰。语近旨远。讲贯者众。精诣罕觏。圆瑛法师为当今龙象。大乘司南。讲席之盛。四方向往。既以高座敷扬之语。录成弥陀经讲义。玆又录成弥陀要解讲义。俾未获亲侍讲筵者。亦得均沾法乳。开启愚蒙。大慈悲心。善巧方便。引领玄模。不胜庆喜。乃承不弃。索为序引。粗述所怀。藉资赞劝。仰冀世贤。普共流通。传灯无尽。同栖神于安养。指大觉以为期尔。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一日靳云鹏敬序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今讲此解。略分为六一二种题目二译经法师三解经大师四著解序文五解经玄义六正释经解今先讲二种题目(讲)前佛说阿弥陀经六字。是经题。后要解二字。是疏题。甲一经题分二乙一别题二通题(讲)经题六字中。复有通别之分。前五字是别题。别者辨别。与诸经之题不同故。后一字是通题。通者通同。凡是经藏。智名经故。今初别题(讲)别题。按古德七种立题中。乃是单人立题。诸经别名无量。不出七种。以人法喻三字。有单的三种。即单人。单法。单喻。复的三种。即人法。人喻。法喻。具足一种。人法喻三字。智具足故。单人立题。如本经佛说阿弥陀经。能说之佛。所说之佛。皆是大觉悟之人。是娑婆极乐。两土教主。已证究竟极果之人也。题中无法喻。○单法立题。如大涅槃经。涅槃是不生灭之法。题中无有人喻。○单喻立题。如大宝积经。譬如大宝积聚。题中无有人法。○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题中无譬喻。○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喻。题中无法。○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题中无人。○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一切智人。华严喻以万行因华。庄严果德。具足人法喻三字。诸经虽多。总不出此七种立题。再将经题六字分讲。先讲佛字。梵语本有佛陀二字。译为觉者。即大觉悟之者。中国人有好略之习惯。单称佛之一字。我等信佛念佛学佛之人。第一要明白佛字意义。此字意义无穷。说不能尽。今且略请。佛者觉也。觉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佛即究竟大觉之人。又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佛即觉行圆满之人。又有法报应三身佛等。信佛念佛学佛之人。所应深知而解悟也。何谓本觉。即吾人本有之觉性。此性本来自有。不假修成。觉即是佛。乃人人本具之佛性。今在凡夫迷位之中。称为本觉。迷此本觉。而为不觉之众生。虽然不觉。而本觉之性未尝失。如醉汉衣里明珠。贫人宅中宝藏。诸大乘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云众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众生。本元真如。与十方佛。无二无别。金刚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皆谓此也。是本有觉性。故名本觉。何谓始觉。因众生本具佛性。迷而不觉。忽逢善知识开导。或看经书。方始觉悟。本具天真佛性。此性有称本来面目。或呼无位真人。一向迷之。今始觉悟。故名始觉。何谓究竟觉。前本觉属理。始觉属智。一切众生。由本觉内熏之因。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书。外熏之缘。因缘具足。依理起智。方始觉悟。既觉悟已。则以智照理。时时回光返照。照破一切妄惑。惑尽智圆。复还本有心源。究竟清净。朗然大觉。是名成佛。堪称究竟大觉之人。何谓自觉。即前所云。本觉内熏为因。善知识与经教。外熏为缘。发起始觉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灭身中。自有不生灭性。称性起修。必得无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为自觉。何谓觉他。即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觉悟。亦能发心修行。不同二乘。无利他行愿。自觉之后。不肯觉他也。何谓觉满。即自觉觉他。二种功行圆满。自觉圆满。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则慧足。觉他圆满。经三祇练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又有法报应三身佛。身者。积聚之义。凡夫则积聚业报以成身。佛则不然。业尽识空故。法身佛。是理积聚。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真如圆净。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报身佛。是智慧积聚。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真智圆满。妄惑干净。故曰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惑净智满也。应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时至机熟。应机示现。故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今此能说之佛。即释迦牟尼佛。此佛名号具悲智二德。自他两利。释迦译能仁。属悲德。能以仁惠。度脱众生。此为利他。牟尼译寂默。属智德。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为自利。说者。古德云悦所怀也。以佛有此圆顿法门。时未至。机未熟。秘而不宣。不畅本怀。今时至机熟。观众生于此圆顿法门。自能信愿修行。故以八音四辩。畅悦本怀而说也。阿弥陀。译云无量寿。本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无量之称。有有量之无量。与无量之无量。二种差别。弥陀法身。无始无终。及报身。有始无终。皆无量之无量。而应身有始有终。乃有量之无量。应身寿量虽长。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无量。无有像法末法。正法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世界不名极乐。名为众宝普集庄严。更胜极乐。阿弥陀。又译无量光。本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佛有智光身光。智光遍照法界。是无量之无量。身光虽然彻照十方。尚属有量之无量。又自性弥陀。亦具无量寿。无量光二义。自性竖穷三际。即无量寿义。自性横遍十方。即无量光义。又弥陀法身真理。常住不变。即无量寿义。根本实智。遍照法界。即无量光义。此约理智而论。若约事相而谈。弥陀之无量寿光。亦属修成。乃由愿行功德之所庄严。弥陀因中。为转轮圣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从佛出家。名曰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依正二报。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因愿后历劫修行。行满果圆。故寿光悉皆无量。弥陀如是。我等若能发大愿。立大行。亦可随愿所成也。上讲别题竟。乙二通题再讲通题经字。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乃是我佛。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故曰契经。有教经。行经。理经之别。此经能诠之声名句文。与所诠之信愿持名。皆是对机之教。为教经。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清净三业之行。为行经。所有依正庄严。不出一心实相之理。为理经。经题六字讲竟。甲二疏题疏题。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纲要。蕅公老人。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但著要解者。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略讲本经要义。一直诠无上心要。此经。佛说西方极乐。依正庄严。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一切依正。不离吾人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团之假心。非意识之妄心。乃是包太虚。周沙界。竖穷横遍之真心。生唯心净土。即是生现在极乐世界。唯心所现之净土。非别有一净土也。见自性弥陀。即是见现在说法。唯心所现之弥陀。非另有一弥陀也。若依报。若正报。皆不离心。此为本经之纲要。二直示法门要。此经。佛教人专持弥陀名号。以修净土之行。行由信愿而立。故经中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即此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便可横超三界。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地。。此为法门之纲要。大师之解。即解如是要义。故名要解。一二种题目讲竟。 2024-03-17 13:54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怎样做才能使各宗各派和合
问: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在道场、僧众、居士间常有纷争。怎样做才能使道场和合,僧众和合,居士和合?达真..
总是受到亡者干扰,怎么办?
问:我请师父开示,我身体挺好,为什么时不时的受到一些亡者的干扰?像是病了一样,但又没有实病,经过一些处理就好了。 答:因为我们产生了幻觉。就是说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谓的仙啊,附体啊。甚至用《地藏经》现..
恭祝佛陀成道日
恭祝佛陀成道日(腊月初八)恭祝佛陀成道日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岁等身像释迦如来成道日,即释迦牟尼成道日或佛成道日,是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末学自上次见一师兄发表一篇念阿弥陀佛治牙痛的文章后,效仿其做法,并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首先,末学今年初开始茹素,可能是去年坐月子时吃不少肉,导致一直便秘,吃什么水果呀,练瑜伽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世间品之四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复有余师说。初定地量。同一四洲..
怎样发菩提心?
怎样发菩提心?第一,学习关心一切众生,要学会关心每一个人,人 溺我溺,就是看见人家掉进水里,要感觉像自己掉进水里 一样;人饥己饥,就是人家饥渴了,饥饿了,就像自己饥 饿了一样;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就是不管..
读地藏经可以超度婴灵吗
读地藏经是可以超度婴灵的,但是在超度时需要通过回向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顺利的为婴灵超度。大家在为婴灵超度时们可以直接说:愿将此次诵经功德回向给去世的婴灵,希望他能得到解脱,去往极乐世界,也希望他能投胎..
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7 相信“无中生有”如果能够把开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会是自我中心。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我发现,去相信“无..
宋昙诜《净土圣贤录》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卸任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