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华严经》与心、佛、众生是没有区别的

繁体

佛说:《华严经》与心、佛、众生是没有区别的

《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华严十玄门的第一门叫做同时具足相应门。你感知的、你不感知的,所有的一切世界在当下都圆满具足。佛在菩提树下的三七~二十一天开讲华严,这个题目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的是我们的心大无边际,佛也大无边际,众生也大无边际。心、佛、众生都有体、相、用三个方面。《华严经》的第一部分,觉林菩萨偈颂里面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告诉我们生命的丰富多彩。按照五十二个位次来说,那是我们的五十二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是你的生命同时具足的。《华严经》告诉我们,我们的障碍是我们不能看到心的本质。如果看到心的本质,这一切障碍完全消失。三部华严一百八十卷,唐朝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东晋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六十华严,和唐朝般若三藏翻译的四十华严。《华严经》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在摩竭陀国菩提树下成道之际,在金刚座上发声感叹。他说:奇怪呀奇怪,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他处在刚成佛的这种喜悦当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所有的众生,所有的心跟佛的心原来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宇宙万有,一切世界都完全平等。华严十玄门的第一门叫做同时具足相应门。你感知的、你不感知的,所有的一切世界在当下都圆满具足。无欠无余,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不是一件太奇怪的事情吗?所以佛在菩提树下的三七~二十一天开讲华严,这个题目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的是我们的心大无边际,佛也大无边际,众生也大无边际。心、佛、众生都有体、相、用三个方面。生命的本体,生命的外在表象和生命的作用。而所有作用当中我们这颗心的作用,从体上看,心是没有边界的。这个心表现出来的是相,它真正的作用是深广无涯,又深又广,广到没有边际。小到尘尘刹刹,大到无边无际。所以大方广指的是我们的心,体、相、用。《华严经》的第一部分,觉林菩萨偈颂里面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华严经》的第一部分,讲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是《华严经》最重要的一部分了,就是开启了生命的不同层次。《华严经》告诉我们生命的丰富多彩。按照五十二个位次来说,那是我们的五十二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是你的生命同时具足的。但是你到底把它取用了多少?你到底怎么把自己障碍住了?《华严经》告诉我们,我们的障碍是我们不能看到心的本质。如果看到心的本质,这一切障碍完全消失。十法界在你的当下只是隐藏和表现的不同,本质上没有差别。无论外在怎么表现,你的内心都契入到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都融摄在这个“一”上面的时候,你就是真行菩萨道的人。《华严经》的第三个部分,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还是不二。但是“一”和“一切”,和“千差万别”是相即圆融的。这就是华严十玄门当中的秘密隐显俱成门。这十玄门当中叫秘密隐和显,隐藏在背后和表现出来的,它是同时具足,这两个没有差别。在你的生命中,你有快乐有痛苦,很正常。当你快乐的时候,你是把痛苦隐藏起来了,你把快乐表现出来;当你痛苦的时候,只是把痛苦表现出来了,把快乐隐藏起来了。这个一就是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隐和显的关系,本自具足。所以在《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第三部分表现得非常多,就是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大家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华严经》中最著名的一段内容。善财童子接受了文殊菩萨的教导之后,文殊菩萨告诉他,你要去参访某某善知识。每一个善知识都把自己特有的法门告诉了他,然后都会告诉他一句:你继续往前走,前面还有善知识,你可以到那里去参访。但是善财童子每遇到一位善知识,包括他最早遇到文殊菩萨,都会说一句话,说:“善知识,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如何行菩萨道?学菩萨法?”他在经历了每一位善知识之前,都是秉持着一贯而终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家当下明觉,体、相、用,大方广的心。就你现在想,如果这世界的所有众生跟你是一个整体,就是你自己,你愿意你的世界里那么多的痛苦没有改善,能心安理得吗?所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个自己不为自己指的是单独的个体自己,“但愿众生得离苦”是一个整体的自己。菩萨要修什么行?就是所有的众生,“如一众生未得度,终不于此取泥洹”。所以他说:我已经发了这样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发起来了。我希望大家现在也发一下,哪怕模拟的,模仿一下,就是愿一切众生都圆满成佛!现在在心里想,去感受整个世界,整个身心都是你,整个身心、整个世界没有一丝一毫的缺陷和烦恼,这才是我们的菩提心。

2024-03-17 13:54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怎样做才能使各宗各派和合

问: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在道场、僧众、居士间常有纷争。怎样做才能使道场和合,僧众和合,居士和合?达真..

总是受到亡者干扰,怎么办?

问:我请师父开示,我身体挺好,为什么时不时的受到一些亡者的干扰?像是病了一样,但又没有实病,经过一些处理就好了。 答:因为我们产生了幻觉。就是说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谓的仙啊,附体啊。甚至用《地藏经》现..

恭祝佛陀成道日

恭祝佛陀成道日(腊月初八)恭祝佛陀成道日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岁等身像释迦如来成道日,即释迦牟尼成道日或佛成道日,是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末学自上次见一师兄发表一篇念阿弥陀佛治牙痛的文章后,效仿其做法,并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首先,末学今年初开始茹素,可能是去年坐月子时吃不少肉,导致一直便秘,吃什么水果呀,练瑜伽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世间品之四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复有余师说。初定地量。同一四洲..

怎样发菩提心?

怎样发菩提心?第一,学习关心一切众生,要学会关心每一个人,人 溺我溺,就是看见人家掉进水里,要感觉像自己掉进水里 一样;人饥己饥,就是人家饥渴了,饥饿了,就像自己饥 饿了一样;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就是不管..

读地藏经可以超度婴灵吗

读地藏经是可以超度婴灵的,但是在超度时需要通过回向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顺利的为婴灵超度。大家在为婴灵超度时们可以直接说:愿将此次诵经功德回向给去世的婴灵,希望他能得到解脱,去往极乐世界,也希望他能投胎..

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

宋昙诜《净土圣贤录》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卸任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