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三法印(禅莲)
略说三法印禅莲闽南佛学
一、宇宙人生的三大真理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来衡量,若与此相违,即使是佛陀亲说,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此相契合,即使非佛所说,·电可认为是佛法。三法印是佛法精义之综合,所谓“赅摄佻法而立三种之法印。”法是普遍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正确性。学佛之人,如不了解三法印,就无法了解佛法的真实义理。所谓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有人于诸行无常之后,加“诸受是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世尊说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上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来说,三法印就足以包括一切法了。世尊在《莲华面经》里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此三是法印。”诸佛菩萨皆以通达三法印而证佛果。从现实世界来说,三法印所包含的无常性,无我性,无生灭性,就是人生宇宙间三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这种真理,而生颠倒妄见,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成为一切苦的本源。佛说三法印,便是针对不明宇宙真相,执著颠倒妄见者而说,以使其明白真理,树立正见,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束缚。用现代语言来诠释三法印,即为:无常性一一变异的世界观—一无常法印;无我性——相对的人生观——无我法印;无生灭性——人生宇宙的实相——涅槃法印。又三法印其实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是相互联系,由浅入深的观照法门,也是修持的一般层次。从现象上观察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所谓“世事无常”这是我们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和接纳的概念。无我的道理,就不易使人理解’厂。因为我们从生以来到现在,一直执著有一个“我”,一旦听到无我,不免引为”惊奇,感到难于想象。如果对于世事无常的道理有了认识,再从无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没有这个“我”,无我的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认识到一切法无常,无我的真理,也就不难通达本来无生无灭的真理。佛常这样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们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也就是说,如能参悟无常,无我的真理,即是认识宇宙间一切现象本来寂静。生死烦恼均为息灭,自然而然的进入无生无灭的解脱境界之中,而体证宇宙人生实相。总之,佛说种种法,无非要使众生,自求觉悟,自证自性而得解脱。三法印是统摄宇宙人生诸法实相的最概要,最具体、最明了的说法。
二、诸法无常法印——变异的世界观
变异,就是变动。宇宙虽大,可用“动”字来概括之。宇宙之间,任何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动,刹那之间生灭变化。一念之间,此世界即非旧世界!试想刹那的一瞬间,宇宙间有多少事物改变了原来的位置,真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花开花落知多少。宇宙虽大,却找不出一种不变不动的事物!人们时常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其实这是错误的,老天虽然无情,但时刻都在变化。天文学家说:“地球已到中年。”并且总有一天会消亡。所以能见闻觉知的事物无不在变动,而还有许多不能见闻觉知的事物,也无一能例外。’1、观察现象——依世间常识从世间常识去认识无常的道理,一切不出生、住、异、灭的规律,世界上绝对没有生而不变,住而不动的事物。变异变灭,亦是如此。①先从物理现象看变异:整个宇宙逃不出成、住、坏,空的法则。如地球不停地转,不断地变。其他星球,星云亦是如此。今日之太阳,已非昨日之太阳,太阳已形成三万万年。据科学们的说法,再过一千万万年,便会逐渐消失它的光辉和热力,太阳黑点周期的出现,都足以说明太阳在变动。②从生理现象看变异:不出生,老、病,死的规律。以人生来说,从出:生、长成,老病以至死亡,都必然经过这些过程,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有一首“胡子”诗可供证无常之理;“几天不刮,你就长长,十多年前,你在何方?现在你黑,将来你白,再将来呢?无常为常!”③从心理现象看变异:佛说:“念念生灭。”心理活动大体可分为→知、情,意三种。知,即知识,知觉。认识作用,时时刻刻,对内对外,起分辩认识。情、即情绪,情操。由知觉认识,感受而生起。如喜乐、悲伤、忧愁,恐惧、愤怒、焦灼等等,刹那起伏,变化不息。意,即意志。由欲求或愿望的推动,不停指挥身体的言行举动。诸如男女、饮食、生存等等。这三种是属明了意识,自己可以觉知的,也是日夜不停地在变化活动,不过睡眠时稍为朦胧。潜意识相当于佛学的阿赖耶识,即藏识。能潜藏我们经历中之各种经验,保持不失,成为一种潜在势力,不自觉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潜意识执我的势力,有生以来,不自觉顽固地执假我为实有。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也不是不能改,只是难改而已。因潜意识也是变动的,如经过长的熏习,或是受到强烈的刺激,都有可能改变人的性格。观察一种经常性的重复行为或事物,也可逐渐代潜或冲淡原有的潜在意识。在佛法上讲:藏识的内容也是可改变的。如念佛,观照,戒律、禅定等修持功夫,目的就在对治改变潜意识中被颠倒的错误潜力。简而言之,脱凡入圣的关键,就说明了意识能否改变藏识中的错误认识。由上可见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物理、生理、心理的现象,由生住到异灭,都是无常的,找不到一成不变的事物,也绝无保持不动的事物。变异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演化的基本特征,正视此种变的特征,从而用这种——无常的观点去了解和认识一切事物,寻求其真相,即能获得正确的知见。2、研究真理——依佛法方便说无常依佛法来解释:一切生是众缘所生,相对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既互依而存,也即无有自性。生是幻生,灭是幻灭,各随其因缘变化而有生灭。设其中一缘有变,一一缘都随之而变,这即是佛法中的缘生真理。依科学家们的观点:一物体在影响其周围之其他物体,同时也被其他物体所影响。如此互依互摄的存在,亦即是佛法所说众缘所生的相对存在。在此种存在的情形下,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极显而易见。关于事相的变化,都脱离不了生、住,异、灭的法则。生和灭在现象上是突变,住和异是渐变,容易被人忽视。以人为例;生,是众缘和合的现象,也是一种异熟果的开始。即过去世的行业,结成此世果报的主体,新生命的开始。由生到长成,这阶段变化甚为显著。住,由长成到中年,这阶段不显著,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为常此不变,忽视了无常,变的真相。异,慢慢从中年步入老年,生理上逐一出现老态,齿动发白,精力衰退,不得不承认无常的现实。灭,是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结果——坏灭,对于人来说,就是死亡。一般人都认为人的一生有的是绵长的l、“我”在哪里?“我”的定义包含二种意义;一、独立存在义;二、能自己主宰,自由自在义。如证明一切有情于一切法中并无此两种性质,那么,“我见”即无所根据,也即“无我”能成立。我们的身体是由血肉、筋骨,毛发等组成。依现代科学研究,此等组织又由碳、氧、氮等各种化学元素所组合。依生物学可说由动物细胞复合而成。又人体时时需要空气,食物等的营养吸收。另一方面又需要排出废料。换而言之,人体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凡此均足以证明,我们的身体不能单独存在,绝无自由主宰的能力。既不能独存,更无法主宰,“我”只是情有理无的幻想。反之,“无我”性方是实相。精神不出意识的知,情,意与潜意识里面的本能,习性等,这些都是可能为一般执为“自我”的原因。西哲云:“我思故我在。”即认“知”为“我”。不知我们的知识,思想都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所知的对象,,如何能证明有独立的能知“自我”?所以能知的“知”与所知的对象,相互依存,都不能独立存在。当外境现前时,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是可证我们对“知”,实在无主宰自在的作用。所以“知”没有“我”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情绪起伏犹似波涛,皆为外境所牵引,不是单独生起的,更难作主张,所以“情”亦无“我”性;我们的意志,表面上好似可由自己主张,究其实,都受内在欲求和外在环境所左右,力求生的欲望,男女的欲求所驱使,不得自在,所以“意志”亦无“我”性。知、情、意三种作用,其实又是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不可分割的。更证明各无单独存在性,即“无我”性。潜意识一方面可保持我们所得知识与行为方面所得的经验,即现量;一方面又形成潜势力影响以后我们知,情,意的活动,即比量。此等活动的总和,形成我们,的性格。所以潜意识与明了意识互为因果作用,并不单独存在。又潜意识里含藏着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与本能,都是不能由“我”自由主宰的,所以潜意识亦无“我”性。综观身心二方面,没有独存自在的我性可得,“我”只是情意上的错觉和执见,所以说情有理无。依佛法说:“我”只是我们物质作用与精神作用的假合体,集在一起的时候假名为“我”,我只是代名词而已。如众木聚在一起称为“林”,林只是代表众木的假名,除了众木,别无有林。2、法的体性。人生除了主观认识体以外,还有客观的事物。以个体主观方面说,客观的事物即成为“环境”,统称为.“法”。广义说:“法”包括一切事物,精神、事理和概念等等,无所不包,所以有时称为“诸法”或“——切法”或“宇宙万有”。宇宙间一切心、物,事、理,各各都不是绝对地存在,而是在互依互含的状态下存在。说众缘生故无自性。如房子依水泥、砖瓦、木材和玻璃等材料,在条件具足之情况下,才有房屋,除此众缘外,房屋无法产生,即没有自性可言。而组成房子的众缘,也是各各依他缘而存在,故一切缘都在刹那刹那的变化。既是变,那么即无自性,因自性含有实有、独存、不可变异之义。龙树菩萨在《中论》说:“诸法从缘生,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即中道义。”即是说明缘生无自性的道理。没有自性称之为“空”。在众缘成就时,相对存在的相状,作用非无,名之为假名。空对本体非有说,假名对相,用刹那非无说。如偏执诸法定是空,则忽视了众缘生的相,“用”起不了作用,成为断灭邪见,如偏执假名的相,“用”为实有,则成通常的世俗观念,成为决然的人生宇宙观,无法体会诸法无自性的实性。二边不执,即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而中道实相,刁;是语言文字,可以表达的,唯有离言方能自证自知。好比一张照片,无论影像效果如何逼真,决不能代表人的真实体性。3、真善美的境界认清人生无我,及其周围环境的缘生无自性,更认识因不明如是道理而执著“我”与“法”独存,所引起的种种矛盾、迷惑及烦恼,使生活变成生死,使人我,物我间生起矛盾和冲突,失去了和乐、互利的功用。这样,便可以对人生起——种正确的观点与信念。依此人生观,一步一步去实践,便能正智日朗,烦恼日轻,执我而起的贪、嗔、痴、慢等习性渐薄,渐渐从自心上体验到光明,自在、安乐,清净庄严的境界。这种人生观既是真,又是善,更是美,这也便是佛法的人生观。”
四、涅槃法印——宇宙人生之实相
这里以实相为主,来阐明第三法印。这第三法印,实是三法印的核心所在,无此法印,即失去佛法离苦得乐,普利世间的价值。也可说,离此法印,佛法等同外道。若体证无常,无我,也即体证了无生灭(涅繁)的实相。实相是人生的究竟安乐处,宇宙诸法的本体,智慧的源泉。1、实相的种种异名诸法实相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但为方便开显众生,而立种种假名。法性:是一切法的体性或通性故说。真如:一切法体性真实、平等、无差别故说。涅槃:离言寂静,无生灭故说。佛性:自觉自证性故说。还有,如《法华经》说为法界;《解深密经》说为真如或无为;《般若经》说为般若佛母,《楞严经》说为如来藏等等,都是以不同的异名说明实相的体性,相状或功用。而证实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亲身体证不可,用意识是不能测度的。2、原始经典说涅槃在初期佛经里,说实践方法的多,说本体理论的少。多数佛弟子都依随佛陀说法,具足信心,不注重空言讨论,勤求解脱出离生死,偏重于证寂灭涅槃,很少说明实相的道理。涅槃,意即寂灭。寂即寂静无热恼,意谓生灭矛盾的消除,灭即贪嗔痴灭,渴爱灭,无明灭。依原始经典说涅槃有二种:有余浓涅槃:指已得解脱,出离生死轮回,但尚有现身之体。无余依涅槃:已得解脱者,出离生死轮回,当其现身亦舍,即所谓“永远隐没不现。”此二种涅槃,是以身体的有无为别,其余的并无差异。但无余涅槃往往容易为人误解为断灭论者,即使佛弟子中也有此种误解。当时有焰摩迦比丘,初即主张证涅桀的阿罗汉,即生寿尽,即入绝无之境,不存一物。而遭佛陀呵责,说为邪见。后经舍利弗为之开说种种法义,说明五蕴与无我的关系,五蕴非如来,离五蕴亦无如来。令彼自知错误,结果焰摩迦撤回其断灭的主张。从经文中亦可引证佛法绝非断灭论者,如《杂阿含经》中说;“彼知正受,知受而于现法为无漏,身体虽灭,住于法而为圣者,亦不入于轮回之数。”后两句明显地说,虽断生死轮回,但“住于法”而为圣者,足证不是断灭见。又《本事经》也有一段更显明的说明:“云何名为无余涅樊,诸比丘谓得阿罗汉,诸漏已尽,蛇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自证自义,已所解脱已得遍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无复希望,皆永灭尽,究竟寂静,究竟清净,隐没不现,惟依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只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粱,所以名为无余涅槃界,......”另一方面原始圣典中亦有对涅槃作积极方面的解释,如说自觉时有”光明爆发”、“得自在”、“得不死”、“接无久远”、“绝对安隐”、“清凉”、“最高乐”等等说法。此等对涅槃的直觉,无疑是与大乘经说大涅槃有常、乐、我、净四德有密切的关系。3、人乘经典说实相。大乘经典是指由梵文译成的大乘经律论,通常为北传佛教理论依据,相对于南传的巴利文典籍而言。大乘经典对实相有比较详尽的善巧说明,指出其不可思议性,要人们不可执著言说或文字。喻如“因指见月,不能执指为月。”又说明以言遣言,以楔出楔的道理。般若部经典就用随说随扫,或正、反、合的辩证方法来说。如《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说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明实相。”《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从本己来离言说相,离名字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是就一切法体性说,一切法相对性、两边性、生灭性,都归统一,平等真实,不可言说。但另一方面,体证了此实相的觉者,也不妨从言说名相随对方的迷执来建立相对的说明,以启发证者,引导彼等证成离言实相。涅槃在原始佛教偏重于实证,但在大乘经内,涅槃的含义、相状、功用却大大地引申。《法华经》说:“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段经文是佛陀对部份修道者,从了脱生死而得涅槃,执涅槃有寂灭相,不知生灭相本身虚幻不实而说的。如能不执著我法,生灭相当体即空,本来寂灭,所以寂灭相亦不能执,一执即滞,不能流通,发不出本性具有的无量功德妙用。这是大乘的基本观点。又如《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当知!佛不令众生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这說明证实相者,彻了一切法缘起性一无可执。实相是无障碍的,随缘随机,可以生起无量称性功用,所以除了自身证成解脱之外,更能发挥自性本具的度生利他种种功德。在觉体方面说,完成此种功德的作用,即是般若。依大乘说大涅槃有三德:般若德——实相之相,光明遍照,一切无碍。法身德——实相之体,一切功德所依,遍十方三世。解脱德——实相之用,众生都尽,离分段变易生死,自利圆满,利他无尽。从上可知,狭义的涅槃,只就解脱一方面说:但广义的涅槃,则从实相的体、相,用三方面说。但体、相;用虽然说为三方面,却是一实相的三方面,是不能分割的,所以有时称实相为“不二法。”4、体证实相之一般步骤无论原始经典或大乘教法,都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教人如何体证实相”。究竟说,除了体证,佛法的真价值是无法显示的。佛教常说:“说食不饱。”通常言:“画饼不能充饥。”体证实相可分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首先由见到了觉者们的相好或庄严的仪态或道德学问等,生起信心,但这均以“常”、“我”为中心,可导人入歧途。故佛经中常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教人靠自己的理智,依靠觉者们所说的法而起信。然后进一步要了解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可言说思议的都是假名无实,即能正确了解契入实相。如《大乘起信论》云:“若如是义者,(接上文说:“一切法从本以来……故名真如。”)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契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文中“若知”两字,即是深入了解。“随顺”即是虽仍分别,但不坚执。“离于念”,即是不起分别。“得入”,即是契入无分别的实相。由了解假名无实,进——步付之行动,修持种种戒行,不断对治身、口、意等方面的坏习惯和坏行为。由不断的修持对治,解行纯熟,一切情见偏见不再扰乱了,即能契入诸法实相,自证知,自实现。证即证成所信所解的正确真理,证成无生无灭的寂灭解脱境界,不为生死烦恼所束缚,证成字宙间十法界生成及其间变化的因果法则。亦即证成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
五、总结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一—普遍理性,也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都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入的,即无相解脱门。也就是说三印即三解脱门,会得这佛法宗旨,触处即能直入佛陀的正覚。
2024-03-17 13:54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怎样做才能使各宗各派和合
问: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在道场、僧众、居士间常有纷争。怎样做才能使道场和合,僧众和合,居士和合?达真..
总是受到亡者干扰,怎么办?
问:我请师父开示,我身体挺好,为什么时不时的受到一些亡者的干扰?像是病了一样,但又没有实病,经过一些处理就好了。 答:因为我们产生了幻觉。就是说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谓的仙啊,附体啊。甚至用《地藏经》现..
恭祝佛陀成道日
恭祝佛陀成道日(腊月初八)恭祝佛陀成道日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岁等身像释迦如来成道日,即释迦牟尼成道日或佛成道日,是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末学自上次见一师兄发表一篇念阿弥陀佛治牙痛的文章后,效仿其做法,并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首先,末学今年初开始茹素,可能是去年坐月子时吃不少肉,导致一直便秘,吃什么水果呀,练瑜伽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世间品之四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复有余师说。初定地量。同一四洲..
怎样发菩提心?
怎样发菩提心?第一,学习关心一切众生,要学会关心每一个人,人 溺我溺,就是看见人家掉进水里,要感觉像自己掉进水里 一样;人饥己饥,就是人家饥渴了,饥饿了,就像自己饥 饿了一样;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就是不管..
读地藏经可以超度婴灵吗
读地藏经是可以超度婴灵的,但是在超度时需要通过回向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顺利的为婴灵超度。大家在为婴灵超度时们可以直接说:愿将此次诵经功德回向给去世的婴灵,希望他能得到解脱,去往极乐世界,也希望他能投胎..
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7 相信“无中生有”如果能够把开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会是自我中心。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我发现,去相信“无..
宋昙诜《净土圣贤录》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卸任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